“两院一体”新模式下,老年人医疗养老需求得到满足。 蔡昭璐 摄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各项工作,让市民安居乐业。图为福泽园保障房小区。
每人每年150元的标准投保缴费,最高可获得250万元保障……近日,我市创新推出的医养结合补充保险“邑康保”项目投保通道正式关闭,超过80万名江门市民成功参保。这份暖心的“惠民大礼包”自10月上线以来,得到市民群众广泛好评,参保人数不断增加。
民生工作有温度,百姓幸福有着落。
“邑康保”是我市全面加强民生保障、增进民生福祉的探索之一。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坚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方位谋划民生工作和社会事业发展,持续提升就业、医疗卫生、养老、教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努力写好民生答卷、擦亮幸福底色,让每一位侨乡人民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文/图 梁佳欣
(除署名外)
A 就业创业机会多 居民收入节节高
早餐出品油条豆浆,午餐提供丰富的自选快餐,夜晚经营台山特色五味鹅、黄鳝饭、啫啫煲……去年9月,来自台山市赤溪镇铜鼓村的“粤菜师傅”吴广贤在家乡开设了当地第一家“彩虹计划”创业店。创业的成功,得益于他在2018年参加了免费的“粤菜师傅”培训。“通过培训,我掌握了许多家乡特色美食的烹饪技巧。如今,结合客人需求不断拓展餐饮业务,餐厅每月至少有上万元的营业收入。”吴广贤说。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
5年来,我市围绕就业创业,全面筑牢民生之本,实施了一系列保民生、聚人才的政策举措,多项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据统计,五年来全市平均每年使用就业创业专项资金逾1亿元,平均每年惠及企业约5000家次、惠及个人约8万人次。
依托“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三大工程的实施,我市就业创业环境不断向好,载体持续增加,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持续提升。今年,我市建成全省首家“南粤家政”产业园,从需求端和供给端全方位促进家政产业提质扩容,不断推动家政行业标准化、职业化、品牌化发展。在“南粤家政”工程引领下,我市家政行业逐步壮大,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全市办理工商登记且在我市就业实名制系统有用工记录的家政服务类企业共289家,累计带动就业创业27975人次。今年1—11月,我市共培训家政服务类技能人才8952人次,通过技能鉴定获证7385人,带动就业创业人数18541人次。
去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创新推出“彩虹计划”餐饮创业项目,形成7个具有江门侨乡特色餐饮创业标准体系,鼓励“粤菜师傅”开办“彩虹计划”创业店,并给予最高10万元创业扶持补贴。目前,江门“彩虹计划”创业店开业经营65家,带动食材种植养殖、餐饮消费、物流电商、旅游文化等8条产业链和10多家电商平台发展,每年增创经济效益1亿元,带动创业就业近4000人。
通过实施“广东技工”工程,新会高级技工学校升格为全省首家县级技师学院,江门市技师学院荷塘校区启动建设。同时,我市还大力推进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体系建设,中国(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集聚区被评为首批粤港澳大湾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江门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被评为第四批广东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目前全市建设创业孵化基地22个,累计进驻团队1751个,带动就业9747人。
数据显示,2020年末全市从业人员数为273.03万人,比2015年增加10.76万人。2021年11月,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7%。
良好稳定的就业创业环境是百姓收入增长的最大底气。“十三五”期间,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速为8.5%。2020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667元,比2015年增加了11302元。
B 医疗养老有保障 百姓健康有“医”靠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一次特殊的历史见证。
与病毒赛跑,为健康接力,提升核酸检测效率至关重要。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我市已有33家机构可提供核酸检测服务,包括26家综合医院、6家疾控中心、1家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全市单采单检方式最大日检测通过量达10.386万份,较疫情初期提升近350倍。同时,我市累计培训采样人员1.3万名,检测人员400余名,设立121个常设采样点,其中45个采样点提供24小时不间断采样服务。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我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比以往更加受到市民关注。数据显示,到2020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达1712个,其中医院5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627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0个、其他卫生机构2个。对比2015年末,实有床位数增加5115张,执业(助理)医师增加2805人、注册护士增加4684人。
与此同时,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建立。全市已组建3个城市医疗集团、8个县域医共体、34个专科联盟,实现医联体网格化布局全覆盖。3个县域急救体系建设项目全部完成并形成保障能力,665家村卫生站完成公建规范化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目前,我市已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疑难杂症不出市、大病不出县、小病在基层’的目标基本实现。”市卫生健康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如果说医疗救治是群众身体健康的最后屏障,那么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就是老百姓养老就医的“定心丸”。
近期,“邑康保”成为江门市民津津乐道的话题:“花钱不多,但在生病时能减轻负担,多了份保障,家人也放心了。”“这个项目特别照顾老人家,参保的朋友都说好。”“我给家人都买了,还分享给了身边的同事朋友……”
这个专为江门基本医保参保人定制,产品不限年龄、不限职业、不限户籍,带病也可参保理赔的医养结合补充保险上线短短两个月,便得到超80万参保人的肯定和信任。背后,彰显的是江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和原则。
据介绍,近年来我市按照“政府主导、责任分担、全面覆盖、城乡一体、层次多元”理念,全力构建以居民医保、职工医保为主体,城乡医疗救助体系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多层次协同互补的医疗保障体系。“十三五”期间,我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95.61万人,覆盖面超过99%,基本实现全民医保。
至2020年,我市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已达550元每人。同时,我市全民医保待遇水平稳步提升,基本医疗保险住院报销比例在三级、二级、一级医院已分别达到65%、80%、85%,大病保险实际支付比例不低于60%,城乡居民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分别达到24万元和34万元,并向困难群体倾斜,对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和特困供养人员不设最高赔付限额。
除了医疗保障,为不断适应养老需求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形势,我市近年来还持续加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医养结合,满足老年人群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养老服务需求。目前,全市登记备案运营的养老机构达106家,建有县(市、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点649个,其中长者食堂74家,实现各县(市、区)中心城区长者食堂建设全覆盖。
作为首批国家级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试点单位,我市结合农村养老服务实际,积极实施乡镇卫生院与敬老院“两院一体”管理新模式,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目前,江门市全部乡镇卫生院与当地敬老院建立医疗与养老服务协作机制,实现农村医疗养老服务全覆盖。
“住在这里很舒心,医生、护士每天都来巡房,我们有什么需求都会尽量满足。”居住在台山市端芬镇卫生院医养融合中心的老人李福英说。
C 住有宜居学有教 安居乐业惠民生
冬日傍晚,微风徐徐吹过,蓬江区丽苑社区的居民或在社区中心公园休憩,或在休闲广场散步活动,真正享受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改造成果。“老旧小区改造不仅美化了小区的环境,更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曾经搬走的街坊又搬回来住了,感谢政府!”居民戚伯对社区日新月异的变化感慨良多。
与丽苑社区一样,我市许多老旧小区都在城市品质提升行动中迎来蝶变:水、电、气、路等基础改造全面完成,解决了困扰群众的痛点堵点;增设车位、停车场、公厕等公共配套设施后,居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一个个“小而美”的口袋公园见缝插针地出现在老旧小区周边,让居民在精神文明生活层面的需求得到满足。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江门各县(市、区)已完成49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新建“口袋公园”178处,累计获得上级改造补助资金近3.9亿元,改造经验在全省推广。
住有宜居,是每一个家庭的梦想。
除了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我市还大力实施保障房安居工程,统筹解决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等新市民以及人才的住房需求问题。“十三五”期间,我市棚户区住房改造新开工1801套,完成率达156%;建成公共租赁住房4861套,完成率达116%。目前,全市累计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约2.7万套(户)(含租赁补贴),惠及住房困难家庭群体超过3.5万户。
在广大乡村,“十三五”期间,我市累计完成2527户农村危房改造,完成96.47万栋农村房屋和2.78万栋“农村用作经营自建房”的安全隐患排查。越来越多的“危改户”住上新房,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人民安居乐业,子女学有所教同样是重要前提。
“十三五”期间,我市义务教育优质资源不断增加,教育事业迎来跨步发展:全市共新建学校29所,新增学位5.26万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8.6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此外,江门还成功建设了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五邑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工作也在扎实推进中。学前教育方面,截至2020年底,全市幼儿园在园幼儿共14.94万人,其中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7.91万人,占比52.94%,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4.86万人,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占比85.46%,顺利实现学前教育“5080”攻坚目标。
今年,随着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我市全力推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14所学校新(改、扩)建项目,新增各学段优质学位约1.5万个,新增学生宿位超6000个。今年9月,蓬江区紫茶群福学校、江门外国语实验学校等一批新学校相继投入使用。
同时,全市共增加了8122个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学位,进一步巩固“5080”工作成果,缓解了“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数读
●截至2020年末,全市从业人员为273.03万人,比2015年增加10.76万人。
●2020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667元,比2015年增加11302元。
●“十三五”期间,我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395.61万人,覆盖面超过99%,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
●“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新建学校29所,新增学位5.26万个。
●全市累计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约2.7万套(户)(含租赁补贴),惠及住房困难家庭群体超过3.5万户。
一线实践
用气“瓶改管”惠及 1.4万户老旧小区居民
“盼了好几年,终于等到了!”对于江海区江南街道仁美社区居民徐莲桂而言,今年的冬天格外暖和。徐莲桂说:“家里用上了管道天然气,洗澡再也不担心燃气罐突然没气了!”
近年来,我市全力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补短板、促提升。其中,管道燃气入户是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内容。为此,各级城管部门采取“政府补贴+企业让利+居民分担”的方式,着力推动超1.4万户老旧小区居民用气“瓶改管”,顺利让管道燃气进万家。
据介绍,管道燃气入户改造包括市政管道、庭院管道和立管、户内管道等三项内容,每户改造需工程费3200元。仁美社区是我市老旧小区改造示范点,由燃气企业承担一半的工程费,如果居民在有效期内主动申请燃气入户改造,每户可由政府部门补贴600元。“低保、低收入及特困家庭凭相关证明,这笔费用还可以全免。”江门华润燃气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为顺利推进管道燃气入户试点工作,让居民实现“办事不出社区”,我市创新方式方法,提出“六个一”工作思路。“针对每个试点小区,我们都将安排一场政策宣讲会,召开一次居民代表议事会,每家至少进行一次入户宣传,采取一系列惠民措施,提供一站式安装服务,开展一次报装满意度回访。”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管道天然气入户后,居民用气安全更有保障。“像自来水一样即开即用,不用换瓶,还有专人提供定期的免费入户安检。”市城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守好安全岗,他们将定期开展燃气安全专项大排查大整治,并组织开展大规模燃气安全宣传教育,发现隐患立行立改、闭环管理。
除了用上“安心气”,居民还喝上了“放心水”。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市城管局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解决“高龄”居民楼表后供水管残旧、乱接驳问题。目前,江门市已有29个社区、1020栋楼宇更换或改造了表后供水管。
“今后,我们将结合实际,加快完善老旧小区的一系列基础设施,让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成色更足。”市城管局有关负责人说。
(梁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