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农业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 毕松杰 摄
中国台山农业公园描绘了侨乡现代农业新貌。谭耀明 摄
金秋十月,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江门)名特优新农产品推介活动(以下简称“推介活动”)高朋满座。全省其他地级市及我市对口支援、协助、合作地区携近3000种名特优新农产品“集体亮相”,海内外一众专家、采购商家和企业商户齐聚一堂。
管中窥豹,江门农业大市的“江湖地位”可见一斑,其强大的号召力离不开过去5年来坚实的“三农”工作基础:连续3年在广东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工作中,高居市级榜单粤西片区榜首;全市16659名相对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扶贫工作考核连续5年被省评为最高等次;2020年农林牧渔总产值突破50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129元;跻身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行列;荣获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表彰,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江门有着扎实的农业基础和发展优势,是中国农业对外合作的排头兵和桥头堡,对推动地区间的农业交流与合作,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江门)名特优新农产品推介活动开幕仪式上,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主任张陆彪对江门寄予厚望。
市委书记陈岸明就“三农”工作多次强调,“三农”工作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举足轻重,要把高质量发展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各方面,坚决贯彻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各项工作,努力为服务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作出江门贡献。
统筹/唐达
文/毕松杰
A 农业强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
新会陈皮,“广东三宝”之首。但20多年前,新会陈皮年产值却不足300万元。过去5年,我市乘借乡村振兴的动能,推动新会陈皮走大基地、大加工、大科技、大融合、大服务全产业链发展之路,短短数年,新会陈皮变化翻天覆地,“身价”超过百亿元。
“以前卖‘一块皮’,大家不懂它的价值。‘搬’进‘一座园’后,在科学规划发展下,身价的变化翻天覆地。”从“皮”到“链”,再到“园”,扎根新会陈皮产业20多个年头的江门丽宫国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区柏余见证了这一产业的快速“成长”,他们也成功研发出6个系列100多种产品,先后获得9个国家专利。
2019年4月,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推进会选址江门召开,农业农村部全面推广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经验。同年,新会陈皮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式通过农业农村部认定,成功晋级“国字号”。此外,新会陈皮产业成功入选全国乡村产业振兴典型案例。
江门深刻认识到,现代农业园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依托园区这一载体,推动农业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优势产业向园区集聚,推进农业产业化、多功能化经营,书写更多“陈”风破浪的故事。
过去5年,我市累计成功创建“1+10+27”国家、省、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和5个国家级产业示范村镇,建设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43个,培育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1个,形成了陈皮、大米、茶叶、鳗鱼、马冈鹅、禽蛋等6大特色优势产业。侨乡大地上,“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新格局已初步构建。
同时,我市积极打造从田间地头到餐饮消费的全链条互动监管体系。全省首创农业投入品追溯平台,全省率先施行溯源加农产品责任保险“农安保”,建设应用江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公共服务平台……江门凭借出色的表现和连续10年“零”事故报告,最终成功跻身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行列。
“现代农业产品的低端市场已经饱和,人们如今已经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从‘消费产品’转向‘消费品牌’。”鹤山市宝润山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姚红英深耕农业一线多年,摸索出现今的市场规律。
我市先后出台《江门市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奖励办法》《江门市农业品牌培育奖励办法》等政策文件,形成品牌拉动资源集聚、品牌带动产业提质、品牌赋能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累计培育地理标志农产品16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48个,数量排名均居全省第一。此外,我市培育“粤字号”农业品牌124个,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增至204个。
过去5年,我市逐渐形成以做大特色优势产业引领,多层立体监督网保护,多元化品牌形象驱动,农业科技成果提速转化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三农”工作喜讯接二连三:粮食安全责任考核获全省第一、创建省级特优区数量全省第一、培育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全省第一,此外还连续两年在广东省“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工作中被评为优秀等级、总分排名第一……
“2020年,我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我们用粤港澳大湾区1/6的土地生产了大湾区1/3的粮食、1/4的水产品、1/5的肉类和1/8的蔬菜。”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市乡村振兴局局长郑少强说。
B 农村美
全市所有自然村完成环境基础整治
“水清了,饭香了,日子更甜了。”开平市赤水镇步栏村村民李宇权笑着对记者说,党和国家的政策,让步栏村群众告别了“喝水难”和“浑浊水”的年代。“还记得今年3月中旬村里通自来水时,我喝上第一口自来水时的心情。按理说,水是没有味道的,但我喝下第一口水时,却感受到自来水的味道是甜的,沁人心脾的甜!”李宇权说。
过去5年,我市全力推进全市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在今年9月底提前完成工程建设,打通饮水安全“最后一公里”,潺潺水流滋润了百姓心田,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动力。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全市累计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48.56万户,普及率100%;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7274公里,等级公路比率为100%,实现100人以上自然村通水泥路;全市行政村客运班车(公交)通达率达100%,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市域示范创建单位公示名单……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改善,一步步打通了乡村振兴的“双向道”,逐渐让我市各村(居)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
今年盛夏,第三届“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系列活动在全省范围内迅速升温。我市认真筹划,派出13个参评单位与全省其他城市“一较高下”。
在网络投票环节,我市13个参评单位累计获得1329.3858万票。11个参评类别中,我市参评单位占据了其中5个类别的榜首。根据赛制,我市所有参评单位均积最高分15分。高人气的背后,充分印证了广大侨乡儿女对家乡乡村建设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新会区崖门镇崖门渔港丰富的海鲜种类让游客一饱口福,台山市海宴镇五丰村东南亚风情园和归侨文化博物馆吸引游客竞相打卡,开平市百合镇马降龙村独一无二、中西合璧的碉楼群把游客带进和谐美好的乡村画卷……今年国庆期间,我市13个参评单位更是掀起了一股旅游热潮,成为“网红打卡地”。
我市各乡村迅速发展成为“网红打卡地”,这不仅是因为各乡村拥有青山绿水等资源,还在于我市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先后部署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农村环境整治、“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3+2”行动,让乡村“颜值”更高,让百姓生活更美好。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我们顺利完成全市所有自然村的环境基础整治,实现村庄规划编制覆盖率、自然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覆盖率、村庄保洁覆盖率、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五个100%’,建设农村‘四小园’(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小公园)超1万个。”市委农办常务副主任、市乡村振兴局常务副局长钟国活说。
侨乡大地上,一座座散布在阡陌间、掩映于山水中的村庄,勾画出一幅幅恬静、水清、村净、景美的绚丽画卷。全市建成美丽宜居村450个、示范村73个,61%的村庄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全年乡村旅游人数超2000万人次。
C 农民富
全市相对贫困人口16659人高质量脱贫
每逢节假日,新会区古井镇霞路村烧鹅街熙熙攘攘,街边的汇柑阁茶行商铺内香味四溢,店老板赵坚毅热情地邀请游客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柑普茶,收获了不少订单。
赵坚毅本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患有肢体残疾二级,以前靠开小三轮拉货为生,难以维持家庭的支出。“2017年,我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开始开柑普茶店。经过认真经营,已经积攒了不少老顾客,现在不愁销路。后来我索性又在烧鹅街开了一家分店。”赵坚毅透露,他的店去年营业额超20万元,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摆脱贫困须下一番“绣花”功夫,激活其内生动力。“从2014年实行城乡统筹帮扶到2018年低保线和扶贫线‘两线合一’改革探索,再到2019年和2020年相对贫困人口帮扶改革,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帮扶机制。”钟国活说,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社工帮扶、金融扶贫、消费扶贫等“11+3+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措施。
过去5年,我市累计建成规模扶贫项目215个,涉及资金1.37亿元,全市所有镇(街)实现扶贫产业“全覆盖”;建设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就业安置基地123个,累计招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员911人次;建成江门消费扶贫平台以及7个县级消费扶贫基地,消费扶贫产品销售总额超2.7亿元,带动4000多户贫困户实现增收。
如今,全市相对贫困人口16659人已高质量脱贫,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5974元增加到2020年的21087元,年均增长28.69%。今年2月,市农业农村局(市扶贫开发办公室)扶贫规划开发科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在这场人类前所未有的减贫实践中,江门自信地交上了“答卷”,为全国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提供了“江门样本”。
过去5年,侨乡大地上发出了全面小康梦圆的历史洪流巨响,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富了起来。同时,一批又一批有干劲、有知识的人才怀揣梦想返回乡村田间,带动乡村振兴的精气神也“富”了起来,让乡村产业旺起来,乡村环境美起来,全面迈向振兴之路。
直播镜头前,主播轻轻一戳产自江门的海鸭蛋,红亮亮的油往外冒,饱满红润的蛋黄“馋”得直播间里的观众瞬间沸腾。销售通道一经打开,短短2分钟,订单量飙升至45.6万单,交易额过千万元。荧幕背后,东北小伙程浩是这一奇迹的“导演”。
从美国留学归来后,江门海鸭蛋的“香味”深深吸引了程浩,他决心把自己的创业电商项目落地在江门,并在短短两三年间,实现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的目标。“迅速走红的背后离不开江门丰富的农业资源以及琳琅满目的特色农业,这里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富矿’。同时也是创业创新的新天地。”程浩说。
程浩的成功并非偶然。汪景安扎根台山开展胡蜂除虫技术的试验和改进近10年,获得10多项发明专利,在广东省首届农村创业创新大赛中力拔头筹,并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大赛;谢国良从“IT男”到“新农人”,脱鞋下田成为“米二代”,将一间小加工厂一步步发展成为恩平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主体;“90后海归”张彬宏回乡子承父业,创办新会区古德生态农场,打造“鱼鹅柑橙生态共同体”生态圈,并一步步发展成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金种子”,是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领头雁”。我市累计创建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基地39家,共举办131期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培育高素质农民6320人;认定农技人员1337人,举办培训162场次,服务对象3411人。今年来,全市共1041人率先在全省获得“乡村工匠”职称,为发展壮大江门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和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人才支撑。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18年、2019年、2020年,江门连续3年在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并连续3年高居市级榜单粤西片区榜首,充分说明过去5年江门“三农”工作的扎实与奋进。
五邑大地,万物欣荣,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动画卷正在侨乡大地上徐徐展开。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迈入全国第一方阵的江门,脚下带着泥土,心中充满力量,正在全速前行。
数读
●2020年,全市粮食、水产品、肉类、蔬菜年产量分别占粤港澳大湾区的1/3、1/4、1/5和1/8。
●2020年,全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74.48亿元,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500亿元、在全省排第五;
●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29元,连续5年年均增长8.88%。
●全市“三品一标”产品增至204个,其中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数量达16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全市相对贫困人口16659人高质量脱贫,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5974元增加到2020年的21087元。
●截至2020年,全市累计建成美丽宜居村450个、示范村73个,61%的村庄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
一线实践
我市企业养蜂灭虫 获省首届农村创业创新大赛 初创组第一名
9月16日,“建行杯”广东省首届农村创业创新大赛落幕。江门农企——广东互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互信生物公司”)的胡蜂绿色健康服务连锁项目“过关斩将”,以总分90.305分的好成绩,夺得初创组第一名,将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大赛。
“我从小就有一个田园梦,在台山承包果园,一开始是想着种点不打药的有机果蔬。于是到云南学习胡蜂养殖技术,希望用胡峰来捕食害虫。”汪景安是互信生物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原本在佛山南海管理着家族一家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是羡煞旁人的“富二代”。到云南学习胡蜂养殖技术过程中,他逐渐坚定了发展胡蜂产业的决心。
胡蜂是一种杂食性昆虫,飞行快、活动范围广,可快速捕食山林间的害虫,被称为“昆虫界的老虎”。
2014年,汪景安在农业部门和属地政府的支持下,正式落地台山端芬设立胡蜂养殖基地,创立互信生物公司,组建团队,选择优质的蜂种,将胡蜂产业的技术、工具、产品等规范化标准化,推动胡蜂产业发展。2016年,汪景安还专门建立胡蜂科普示范园,直观展示着胡蜂除虫的成效。
渐渐地,汪景安胡蜂养殖除虫控虫授粉技术趋向成熟,越来越多观望或质疑的菜农认可了这项技术,菜农们开始亲切地称呼他为“除虫大师”。在汪景安的指导下,越来越多农户开始学习和胡蜂相处,并利用胡蜂灭虫。
汪景安向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平均一窝蜂能管约10亩地,每个月的成本才10元。不仅能为农户省下不少买农药的钱,无公害的蔬菜价值还能翻番。此外,胡蜂的蜂蛹、蜂毒、蜂巢等统统都可以卖,综合算下来,每窝蜂平均能为农户带来约800元收入。”
近年来,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广东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广西林科院等院所专家先后与汪景安团队达成合作,致力胡蜂除虫授粉项目的应用及推广。目前,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均“驻扎”有汪景安团队的“胡蜂大军”。
胡蜂还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成虫、幼虫和蜂巢都可入中药,主治惊痫、风痹等病。此外,对医疗新产品的研制和生产也有重大意义。“近年来,我们致力于胡蜂大健康产业的研究与应用推广,攻克了胡蜂采毒、胡蜂泡酒、胡蜂蜂疗等10多个胡蜂相关产品及技术,创建胡蜂蜂疗体系,获得了7项国家发明专利、1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汪景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