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党史学习教育聚焦青少年群体,举办“以我初心·向党表白”活动,向党表达深厚的爱。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黎禹君
通讯员/江宣
2021年,江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总结历史经验中守正创新,在紧扣时代脉搏中担当作为,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担当宣传工作职责使命,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大力实施宣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创新策划
党史学习教育实现从打造样本到打响品牌的提升
“一条主线”——庆祝建党100周年,贯穿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过程。
对宣传部门而言,牵头抓好党史学习教育不仅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更是一场综合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开展主题教育的大实践、大探索、大比拼。
江门不负重托,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是全省首个提前完成省报备10项重点民生实事项目的城市,是全省率先开展激活党史学习教育“神经末梢”系列活动的城市,是全省唯一一个有2份简报被省委党史学习教育简报单篇采用的地级市。省委党史学习教育第三巡回指导组评价江门市党史学习教育“站位有高度、学习有深度、为民有温度、工作有力度、宣传有热度”。
在党史学习教育开展过程中,宣传部门通过分众化的学习方式、潮流味的教育手段、可触摸的传播内容,构建“五维课堂”,推出“五个一批”活动,策划红色流动课堂,举办“党史青(少)年说”系列活动,让党史学习教育“千姿百态”贴近党员群众。
市委宣传部带头用心用情办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十大民生实事和20件民生微实事,留下了一个个坚实而深厚的足迹。其中研究开发“私人定制”的网上申办系统,实现行政许可网上办理,审批时间从原来的5天缩短为1天,让全市1400家印刷企业受益。
“一面旗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始终。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宣传思想战线坚持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在学懂弄通做实上持续用力。全年共召开21次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带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开展理论中心组学习5万多场。创新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开设“党史邑事”微课堂,邀请经历过江门党史大事的见证者或经历了党史大事的江门籍名人开讲,反响热烈。
以党建为引领,宣传系统形成以“战斗、团结、奋斗、专业”为核心的“小宣精神”,打造出“小宣故事分享会”“江宣健康大讲堂”“江宣兴趣沙龙”“小宣午餐会”等品牌项目。
“小宣精神”的实践,化为风清气正、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干事创业氛围。市委宣传部联合代表队荣获“百年征程盛世歌”——江门市庆祝建党100周年合唱比赛金奖;市宣传文化系统代表队荣获“党史学霸”团队PK赛总决赛冠军。
创新手段
新闻传播效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一个阵地”——主流舆论阵地,在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大放异彩。
市委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陈岸明去年先后多次对市直媒体新闻报道作出批示。记者节当天,陈岸明到江门媒体单位调研,既表达了对新闻工作者的关心关爱,同时对建强主流舆论阵地、助力江门高质量发展等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过去一年,江门新闻9次登上央视《新闻联播》,被央视各频道采用44条次,《广东新闻联播》采用106条次,《南方日报》主报刊登276篇,中央和省级媒体转发刊载江门稿件1.3万余条。
用大平台、做大策划、树新形象——
在中宣部组织的“大湾区 大未来”媒体采访行活动中,各大媒体为江门发稿500多条,居全省前列。在央视组织的“五四”快闪中,策划“少年中国说”开篇领唱,融入江门乡亲刘德华等画面,江门在央视惊艳亮相。邀请中央、省及港澳主流媒体组团走进江门,举办“媒体沙龙”“江山多娇 盛世如愿”大型采风活动及新华社“七一精神在基层”、中新社“周恩来在广东”“大V走侨乡 感受江门红”、著名作家江门行等系列采风活动。
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精心组织建党百年、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主题宣传,浓墨重彩宣传“市域社会治理”、江门“双碳”实验室和“RCEP起航”等重大工程,推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以网为媒讲好正能量故事——
创新设立“媒体智库与新闻研究中心”,开设“网红工作室”等4个融媒体工作室,推出短视频、直播、微电影、条漫等产品950多条。市委宣传部“实施宣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侨批中的党史’融媒体产品助推党史学习教育”从全省2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粤治—治理现代化”2020—2021年度优秀案例。
创新发布平台讲好江门发展故事——
挂牌设立“江门市新闻发布厅”,探索建立“线上+线下”新闻发布新模式。2020年度广东省新闻发布工作评估情况通报,江门获评优秀。“江门发布”微信公众号荣获“2021政务新媒体年度影响力订阅号(地市级)”荣誉称号。江门日报社荣获2021年“全国地市融媒体综合传播力十强”“全国地市融媒体客户端传播力十强”。江门市广播电视台与嘉兴、南昌、延安、遵义等革命圣地推出《百年征程@未来》电视特别节目,受到省广电局点名表扬。
创新活化
侨批文化实现从“养在深闺”到“潮流网红”的突破
“一批品牌”——“侨批中的党史”等文化品牌在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亮眼夺目。
作为新时代侨都,江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对侨批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侨批为突破口,开全国先河发掘“侨批中的党史”,创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从“养在深闺人未知”到“潮流网红”的突破。在北京、广州和江门举办“家国情怀寄尺素——江门五邑侨批(银信)专题展”,得到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建文等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江门首次面向全球华侨华人启动五邑侨批征集活动,创排首部侨批舞剧《侨批·家国》、沉浸式音乐诵读剧《侨批·中国》,党史、侨史专家盛赞“为侨批的活化开辟了新的广阔天地,让党史研究打开了全新的视角”。
文化是城市生活的阳光雨露。过去一年,全市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100%全覆盖,全市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实现全覆盖,行政村(社区)全部建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新进展。
江门文化保护传承和艺术创作也取得新成效。新会陈皮炮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江门甘蔗化工厂遗址入选国家级工业遗产名单;在2021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戏剧曲艺)获一金二银佳绩,成功创演《赤胆忠心龚昌荣》《红色特工》《丹心耀天山》等红色艺术精品。
创新理念
文明创建实现从案例到范例的蝶变
“一场大考”——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复查考核成效卓然。
江门运用“六种思维工作法”让文明创建实现从案例到范例的蝶变,高质量通过中央文明办对江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复查考核,制定颁布《江门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6部地方性法规,健全常态长效机制。“文明之歌大家唱”传唱活动、创新开展的“快递小哥”传“递”文明活动成为发动群众参与文明创建的经典案例,成功做法得到中央文明办的高度肯定,江门在中央文明办举办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培训班上作经验交流。
连日来,市委、市政府大院干部职工纷纷走进党史小屋,学习党史、快乐阅读、放松心情、休闲社交。在赋能新时代文明实践方面,全国首创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党史小屋)设进机关大院,探索形成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江门模式”。
创新体系
宣传格局实现从瞩目湾区到影响海外的破局
“一种声音”——“江门声音”,用心讲好侨都故事在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中高昂回响。
江门以媒体打造策划、制作、分发之“厂”,依托侨务资源打造宣传、推广、传播之“店”,以“前店后厂”模式打造具有侨都特色的海外传播体系,让世界听到“江门声音”。
以侨为“桥”,增强国际传播感召力。推出《跨越山海的祝福——2021年春节文化交流特别节目》,通过网络覆盖所罗门全境60万人口,并远播整个南太平洋岛国地区。推出“全球华人云庆端阳 五邑侨胞共祝安康”“心相连 共团圆”等短视频,特色民俗文化活动每场吸引逾30万海外网民观看直播。
打造“网红”,提升国际传播吸引力。设立“江门国际传播精品奖”,鼓励创作优秀海外传播媒体产品。邀请海外“网红人”拍摄20多条海外传播系列短视频,鹤山《爱上功夫》传播覆盖人群达1400万。举办“2021中国侨都(江门)首届小鸟天堂观鸟生态节”,全网开播“小鸟天堂生态展示慢直播”,创排童话剧《小鸟天堂》,新华社等近20家媒体平台参与,广东国际频道开通境外直播,600万人次上网观看,以侨都之美向世界展示中国之美,以侨乡之力向海内外讲好中国故事。
扩大“朋友圈”,形成国际传播影响力。统战、侨务、侨联系统组建中国侨都海外华文媒体联盟,与30多家海外媒体、130多个海外乡亲社团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培育“少年中国说”、中国侨都(江门)华侨华人嘉年华等对外交流品牌活动,展示生动立体中国形象。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2022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市委“1+6+3”工作部署,勇担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使命任务,持续深化宣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理论宣传宣讲、文明创建、文化强市、国际传播等重点工作,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侨都故事、广东故事、中国故事,汇聚共同奋进的磅礴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侨都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