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2022年江门海关工作会议召开。
江门高新港。
1月26日,2022年江门海关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全国海关工作会议部署,总结2021年工作,分析形势,研究安排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会议总结了2021年江门海关“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十大举措。
2021年,江门海关聚焦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五关”建设,强化监管优化服务,在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江门外贸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文/图 王鼎强 江关宣
十大举措
1 深化业务改革
推进贸易便利化成效明显
江门海关以“五项创新”、海关全业务领域一体化改革为抓手,推动贸易便利化取得明显成效。“两步申报”改革实现了关区全覆盖,报关单比例同比提高74.09%,“两段准入”改革助力关区进口整体通关时间全国排名第一。“船边直提”和“抵港直装”改革有效实施,改革后货物从到港到直提(装)整体时间提速93%。对7项业务开展一体化改革,实现业务改革“再深化”,搭建并优化关区快件、加工贸易、检验检疫证书和出口原产地证书的集约化审核模式,推进完成货运、非贸、物流通关等5个不同领域“云擎”平台应用。改革以来,关区加工贸易手册审核平均耗时大幅缩短。
2 建立企业集团加工贸易监管模式
助力加工贸易高质量发展
江门海关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部署要求,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针对企业集团统一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下需要保税货物快速流动以便更好发挥企业集团化运作优势的问题,探索建立企业集团加工贸易监管模式,即跨关区建立“以企业集团为监管单元的一体化保税监管”模式,得到总署认可并在全国9个直属海关开展改革试点,后在全国推广实施。组织对313家保税企业开展政策宣讲和需求调研,加强信用培育和帮扶。该模式的实施大大促进保税料件在集团企业间的自由流通,简化办事流程,最大限度为企业带来便利,助推加工贸易新创新发展。
3 强化信用赋能
多渠道多层次培育更多高级认证企业
江门海关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部署,多措并举推进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改革,培育企业提高信用等级享受通关便利。大力宣传解读新信用管理办法,分9批次对250家进出口企业开展海关新信用制度政策解读和宣传。为高级认证企业提供协调员服务,组建25人技术团队,通过“中国海关信用管理”微信平台构建“线上答疑,线下协调”服务企业新模式。加大企业信用培育力度,创新认证培育的方式和手段,多渠道多层次开展信用培育,助力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成为高级认证企业。牵头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共同落实认证企业的5类22条便利措施。2021年关区新增高级认证企业同比增加150%。
4 压缩进口整体通关时间成效明显
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首位
江门海关健全压缩整体通关时间工作机制,实现管理制度化,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建立“压缩整体通关时间问题工具库”,针对通关堵点难点精准施策,协同推进提升通关效能。大力推进“提前申报”“两步申报”等便利通关模式,2021年“提前申报”进、出口应用率同比分别提高29.94%、26.48%;“两步申报”报关单比例同比提高74.09%。2021年12月进口整体通关时间较2017年压缩96.02%,连续两年位居全国海关首位;出口整体通关时间较2017年压缩94%,全国海关排名第十。
5 优化原产地管理
释放“纸黄金”红利
原产地证书是在进口国享受优惠关税待遇的必要凭证,被广大企业视为降低外贸成本的“金钥匙”“纸黄金”,也是增强我国制造商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证书。江门海关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下称RCEP)的签署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原产地管理,引导企业提前布局搭乘“RCEP关税减让”快车。举办线上宣讲会,400多家企业参会,引导企业从优惠贸易协定种类、商品种类、进口国家等方面扩大商机。筛选受惠国家进出口数额较大的企业,实施“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帮助企业进一步扩大受惠进出口规模,提升协定利用率。启动出口原产地证审核集约化试点改革,实现快速审签,增强企业获得感。推广原产地证书自助打印,帮助企业“足不出户”签领证书。
6 助力乡村振兴
托稳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
江门海关以支持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民生工程建设为重点,强化供港澳农产品安全监控和服务工作,落实“质量、品牌、标准”引领举措,推动特色产业结构优化、供给侧升级。推荐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企业49家、“广东省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企业24家。统筹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稳产保供各项措施,关区供港活鸡苗数量内地占比保持80%,确保检疫安全“零事故”和通关顺畅“零障碍”。紧贴全国最大日本种鳗鱼出口养殖基地“台山鳗鱼”特色产业需求,帮扶企业成功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2021年“台山鳗鱼”出口量占全国日本种活鳗出口量的80%,货值同比增长4.1%,同步实现产业链增值升级和农业结构优化,产业产值在全产业链总产值占比近70%。服务地方打造“新会柑”出口标准化种植基地,走好“种植升级”到“果品升级”再到“果皮升级”的关键步,提升“新会陈皮”含金量,引导推进关联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关地企“直通车”机制,“一对一”量身定制从荔枝种植管理到出口注册“全流程”帮扶方案,在实验室检测、现场装运监管方面铺设“鲜品”快速通道,做到当天采摘、查验、装车、启运出口“零等待”,实现关区荔枝种植基地供货出口“零”的突破。
7 支持江门市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江海门户”
拓展国际物流通道
江门海关立足江门区位优势,以支持江门高新港和江门市首家铁路类监管作业场所——江门北站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建设为重点,全力支持大湾区“江海门户”建设,拓展国际物流通道。2021年4月13日,江门市高新港正式对外开放,该港口是华南最大内河智慧港口,是大湾区国际化物流运输网络的重要支点。推动“江门海关物流协同辅助平台”在高新港码头试运行并顺利验收,支持智慧口岸建设。2021年12月6日,江门北站海关监管作业场所正式设立,使江门北站具备开通中欧班列,打通珠西物流中心直接连接国际物流通道的条件。该场所运营后,可通过海铁联运模式连接盐田港、南沙港、高栏港三大海运枢纽港,推动港口功能延伸至珠西、粤西,构建起全方位的货物进出口通道,推进珠西物流中心构建大交通、大商贸、大物流服务体系。
8 全力支持江门市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
拓展对外开放新平台
江门海关在成功助推江门市获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基础上,召开多次新闻发布会、政策宣讲会,主动走访跨境电商企业进行“一对一”政策辅导,为30家有意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本地企业及时办理登记备案手续。做好通关服务和协调指导,帮助企业应对疫情影响下海运船期不稳定等负面因素。持续推动新业务拓展,年内先后打通了跨境电商海陆出口通道、跨境电商B2B出口通道:2021年7月26日首票跨境电商企业对企业直接出口业务顺利通关,2021年8月17日首票跨境电商水陆联运出口转关业务顺利通关,2021年11月2日首票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业务顺利通关。
9 精准施策
支持新造集装箱等特色产业加速发展
江门海关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积极支持和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持续蔓延,为缓解出口集装箱“一箱难求”,江门海关全流程对接支持新造集装箱扩大出口,精准掌握企业生产计划和库存情况,实现从生产到起运的全过程通道式管理,应用专用堆场管理系统,提高了交箱的及时性和便捷性,推广“配货出口”,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阳江市刀剪产品占全国五金刀剪产量七成份额,出口量占全国85%,是国内高知名度产业。充分发挥国家五金刀剪研究评议基地和五金刀剪风险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点的作用,搜集各国五金刀剪产业有关的预警通报、产品标准等850多条,解答新产品研发、标准更新等业务咨询,提供标准及技术规范320多项,设立“关企直通车服务窗口”,采取节假日预约通关、派员监管、下厂查验等举措,引导企业申请知识产权海关备案,指导国内首家刀剪企业通过海关高级认证,提升企业竞争力。成功推动11家麦克风生产企业的40个商标在总署“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系统”备案,帮助企业应对国外技术贸易措施,指导企业用好用足税收优惠措施,缓解资金压力。2021年,监管出口新造集装箱数量同比增长1.4倍,货值同比增长3.46倍,“配货出口”新造集装箱数量同比增长1.5倍;阳江市刀剪产品出口增长32.8%;恩平麦克风产品出口量、值双增长。
10 推行“法治+”深化“放管服”改革
打造法治化口岸
江门海关制定深化“放管服”改革、培育激发市场主体活力13项措施,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落实取消“报关企业注册登记”备案管理、“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业务的检验许可”事项审批,实行“告知承诺制”,推进注销便利化。建设9个标准化的“行政审批窗口自助办理区”,开展“互联网+”新型评审核查,推广行政审批一网集成办理,行政审批网上办理率100%。完善关地企沟通机制,主动创新普法调研,以“100个电话”、12360海关热线、行政复议等常态化、多渠道收集梳理企业群众需求,围绕15个监管重要业务节点开展“链条式”安全生产普法,以“双维双向”普法增进关企沟通理解,集中普法回应企业问题78项,惠及企业近700家,打通政策宣讲“最后一公里”。加强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构建高风险重点商品数据库,快速研判风险,提升通关效率的同时保持打击侵权高压态势。2021年共扣留涉嫌侵权货物(物品)数量、价值同比分别增长26%、673%;及时解决企业品牌授权、备案申请等困难35个,推动19家重点培塑企业进入地方知识产权海外护航援助服务范围;对194家重点外贸企业精准调研推动申请海关备案,2021年新增备案用户增长54%;立足江门市“中国摩托车出口基地”,加强业务指导,增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摩托车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进出口企业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