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湖小苑新会文旅展陈馆,李健华用一双巧手展示新会鱼灯制作过程。 殷浩轩 摄
游客在蓬江区启明里摆出了“文艺范”。 胡晴晴 摄
昌梅村村民精心排练,希望献上一场完美的表演。 周晓营 摄
A 这里就是我们的根!
“再拍一张,一定要把‘故里寻根’拍上,这里就是我们的根!”大年初二,在蓬江区启明里广场,在5.2米高的走马式东艺宫灯和鲜花的簇拥下,“故里寻根”四块方石吸引了众多游人“打卡”拍照,追忆时光。
市民张秋桂和丈夫带着孩子,看醒狮表演,逛特色小铺,参观五邑侨批馆和非遗手信馆,希望在一景一物的探访中,找回以前的年味。
“我们的记忆里,以前的人就是在这小巷子里叫卖,吆喝的声音是多么响亮,多么美好!”看着远处无忧无虑骑自行车的儿子,张秋桂笑道,“孩子跟我们一路走来,入目都是美丽的宫灯,都是侨乡人关于家庭、家乡、家国的动人故事,我想这也会成为他童年里深刻的记忆,许多年后,应该也会和我们一般怀念!”
从香港回来的梁伊琪,和大学同学一起相约走进启明里。在启明里14号——江门五邑侨批馆,两人专注地读着信件上的内容,不知不觉沉浸其中。“很多地方的历史街区其实都是新建的房子,走进启明里,能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历史感,确确实实做到了‘修旧如旧’,还有侨批馆展现出浓浓的侨乡文化!”她说。
“我在这里读书,儿时的故事在这里,这里就是我的原点、我的根。”启明里5号老板林雨舟带着妹妹,在几平方米大的小店前,布置出浓浓的年味:由灯笼、对联、板凳构成的打卡背景墙,写满了“禁止熬夜”“万事可爱”“一虎百赢”等“接地气”的祝福语。店门口前,一棵半人高的桃树正热情盛放,林雨舟介绍说:“晚上10点过后还有很多情侣到店里逛,我特地订了一株桃树,希望新的一年给大家带来好运!”
白天的启明里喜气洋洋,入夜之后更是精彩多多。记者了解到,红色轻旗兵小分队演出秀、3D室外裸眼投影秀、非遗集市庆新春活动等文化活动让虎年春节年味十足。特别是首次亮相的3D室外裸眼投影秀,以“文脉传承和发展”为主题,通过灯光投影,配合3D视觉效果,再现启明里、长堤、钓台故址等白沙历史文化遗存,一幅幅绝美的侨乡画卷徐徐铺开,展现了江门独具特色的侨乡文化底蕴。(胡晴晴)
B 鹤山狮艺后继有人
“咚咚锵!咚咚锵!”春节期间,鹤山工业城开展醒狮迎新春表演活动,来自共和铁岗德彰堂醒狮团的8只醒狮跟随着喜庆的鼓乐舞动,精彩的表演引来观众的阵阵掌声。值得一提的是,如此娴熟舞动着醒狮的表演者们,是一群13岁至17岁的青少年。
“鹤山狮艺历史悠久,在‘广东狮王’冯庚长的创新下,表演形式更为丰富,其‘狮型猫步’独特步法可以把狮子的神态、动作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七星鼓法’更让鹤山狮艺融入了更多娱乐性、观赏性和表演性。”共和铁岗德彰堂醒狮团负责人吕癸浣说道。
据介绍,醒狮有南狮、北狮之分,而南狮分为佛山与鹤山两大流派,作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鹤山狮艺,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当中的杰出代表包括“广东狮王”冯庚长,以及他的弟子吕新尧。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喜欢醒狮并参与其中,为鹤山狮艺的传承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如今,我们醒狮团也在醒狮文化的传承上下功夫,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相关活动中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吕癸浣说。记者了解到,共和铁岗德彰堂醒狮团共有队员50多名,大部分是13岁至17岁的青少年,其中更有不少女队员。记者采访了吕健枫、吕芷瑶两位队员,深入了解他们接触鹤山狮艺的故事。
“醒狮的颜色、外形都十分讲究,各有各的寓意!”今年16岁的吕健枫兴致十足地向记者介绍醒狮的相关知识,一旁的吕癸浣也为吕健枫的细致讲解点赞。“经过近5年的训练,我对鹤山狮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至今,我已参加了10多场相关的醒狮比赛,自己也更加主动去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希望自己可以像前辈们那样让鹤山狮艺继续发扬光大。”吕健枫说道。
“我学习舞狮3年了,在表演中负责打鼓,舞狮十分讲究团队配合,除了队员要做好各种动作细节外,我们音乐队员也要做好相应的配合,为此,我在日常训练中也会多观察和学习前辈们的优秀做法,回家后也会多加练习。”今年14岁的女队员吕芷瑶笑道。
吕癸浣表示,目前,该醒狮团通过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开展“醒狮进校园”等相关活动,进一步提高青少年对鹤山狮艺的兴趣,并对有兴趣学习醒狮的青少年提供免费培训,传授相关知识。同时,该醒狮团还积极发动新队员参加相关比赛和活动,提高自信,进一步推动鹤山狮艺的传承。
(张舜同)
C 线上追寻非遗足迹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活跃群众春节文化生活,江海区于2月1—6日开展2022年“粤非遗·悦精彩”江海非遗贺新春线上展览,让更多群众在线上参与和体验非遗,让人民群众更好地感受江海浓浓的年味。
江海区文化馆工作人员汤艳琴介绍,这次线上展览主要依托江海区文化馆公众号,以图文、视频形式集中展示礼乐龙舟、大头佛、外海“生恭鲤鱼”、麻二佛家拳,脱脂鱼干、佛庄狮艺等非遗文化。其中,“生恭鲤鱼”是外海人用竹片和红纸按照鲤鱼的形态扎制而成的一种手工艺品。肥壮的鲤鱼,金色的鳞片,象征着丰收和吉祥,因为“鱼”与“余”谐音的关系,也寓意年年有余。
在外海街道,每到年前,大人们就会到集市买一条“生恭鲤鱼”带回家给孩子。大年初一早上,孩子们穿上新衣,欢天喜地舞动着手中那条惟妙惟肖的“生恭鲤鱼”走街串户。每到一户人家,孩子们就向主人说祝福的话,然后顺着院子、里外堂屋跑一圈,一边跑一边说“恭喜发财,阖家平安,年年有余”,之后这家的主人就给孩子们一人一个红包以示答谢。从年初一直到年初六早上,孩子们都会举着那条“生恭鲤鱼”一家一家地跑。
“受疫情影响,过年很多年俗活动都取消了,但是通过线上展览的形式,让我们可以从视频、文字中了解到像外海‘生恭鲤鱼’这类非遗的文化内涵、制作工艺等,非常有意义,隔着屏幕也能感受浓浓的年味。”今年留在江海过年的小倪告诉记者。 (陈婵)
D 一起来做新会鱼灯
“我现在做的这个是‘小中鱼’,做骨架是新会鱼灯最难的一个步骤。”昨日,在玉湖小苑新会文旅展陈馆的陈梦吉故事堂内,“新会鱼灯”新会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李健华正在向群众讲解新会鱼灯的制作步骤,精湛的制作技艺令在场的群众目不转睛。
扎骨架、涂抹热熔胶、粘上金鱼皮……李健华用一双巧手展示着新会鱼灯制作的各个步骤,详细介绍新会鱼灯的历史。据介绍,新会鱼灯历史可追溯到清朝,主要品种为鲤鱼灯,肥壮的鲤鱼、金色的鳞片、极具喜庆的色彩,寓意年年有余。
“做一只大概要多久?”“这个鱼皮是什么材质的?”在场的大人小孩兴致勃勃,围着李健华纷纷提问,李健华耐心地向大家解答,现场气氛融洽。他表示,玉湖小苑的位置很好,游客众多,能很好地传播本地非遗文化,接下来他会带上提前做好的骨架让大家尝试制作新会鱼灯。
“新会鱼灯经常能见到,但制作过程我是第一次看见,比想象中有趣多了。”新会一中学生小林向记者说,新会鱼灯的制作需要运用不少技巧,她用手机把制作过程拍摄了下来,分享到微信群里,让家人、朋友也能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据了解,为深入推进“侨都赋能”工程,打造文化活跃、人民幸福的“首善之区”,新会区精心打造玉湖小苑新会文旅展陈馆,于春节前正式开放。该馆由原有的玉湖小苑升级而来,馆内设有粤韵风采堂、古琴雅音堂和陈梦吉故事堂3个非遗活动室,以及一条非遗长廊和一间怡堂书室,集中展示新会区非遗文化和文旅风采,充分满足市民游客欣赏非遗表演、了解非遗文化、阅览图书的文化需求。
据了解,在玉湖小苑新会文旅展陈馆还能欣赏到粤剧折子戏、冈州古琴演奏、陈梦吉故事分享会等,以上文化活动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七。 (殷浩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