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门日报记者陈敏锐
日前,省委深改委经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正式印发《江门市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试点方案》针对华侨华人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围绕投资便利化、强化要素支撑、激发市场活力3个方面提出15项改革举措,有力提升“侨都”经贸合作和维护权益等功能,实现“中国侨都”赋能升级。
以侨为“桥”,汇聚力量。《试点方案》印发后的3个多月里,特别是通过近期的集中宣传,引起了海内外华侨华人的广泛关注与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试点方案》先行先试,搭建起华侨华人贸易沟通桥梁,是开拓性的尝试,能吸引华侨华人回国投资创业,为助力江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路线图”,重新构建江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格局和定位。同时,大家也期待能到江门投资创业。
政策及时、到位、针对性强
《试点方案》分为“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强化保障措施”3大部分,重点围绕投资便利化、强化要素支撑、激发市场活力3个方面提出15项改革举措和8项省级协调支持事项。其中,围绕便利化主题,从搭建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对接平台、简化华侨华人投资审批条件等5个方面提出具体举措,着力解决投资信息不对称、政务服务不便利等问题;围绕市场资源要素,通过强化人才支撑、推动跨境金融服务创新等6个方面,破解投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瓶颈;围绕产业发展机遇,提出打造华侨华人投资优质发展平台、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等4个举措,进一步推动试点工作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份方案针对性地解决华侨华人关注的创新创业问题,积极配合《江门市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一流营商环境若干措施》,为持续优化侨资企业在江门的营商环境奠定坚实基础,深化与港澳金融合作,推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加大侨资企业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力度。”澳门发展策略研究中心秘书长陈志峰说。
“《试点方案》重点围绕投资便利化、强化要素支撑、激发市场活力3个方面提出多项改革举措,着力解决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关心的金融、人才、出入境和产业发展等投资问题。通过这些策划和努力,我相信可以把江门的‘侨乡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和优势,以‘侨’为‘桥’,引进更多海外华侨华人到江门投资兴业,参与和带动江门各领域发展。”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总会长吴添泉说。
美国纽约华人联会总会总顾问陈卫平表示:“这个方案非常及时,也非常有必要。作为早期在江门投资的侨胞,我对祖国的投资环境非常了解。过去针对华侨华人的投资政策都没有这个方案及时、到位。有了这个方案以后,江门将进一步发挥侨都的优势,更能推动实现‘百鸟归巢’。”
委内瑞拉五邑青年会会长李国忠对《试点方案》中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平台这一举动印象深刻。“打造‘一体式’的华侨交流平台将让华侨之间的联谊与合作变得更密切,同时也方便华侨在家乡投资创业,政府也能通过这个平台更好推出具有针对性的政务服务。”李国忠充满期待。
打造投资热土
期待回江门投资发展
《试点方案》为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带来的不仅仅是政策红利,更是为他们送上用拳拳赤子之心谱写新时代赞歌的“船票”。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也常常以自己是中国人、江门人为荣。”陈卫平说,“看完《试点方案》后,我满怀热情,也希望有机会回江门投资。我们希望江门把提出的政策落实到位,我们侨胞也愿意到国外,以点带面,以一个人带动整个家乡的侨胞过来江门投资。”
“《试点方案》的出台,恰逢其时,可以推动建立起一个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和家乡快捷沟通、有效交流的平台,将国内优秀的政策方针、营商环境、投资便利等元素充分展示,从更大范围凝聚团结起我们华侨华人的力量。”印尼长友集团采购总监朱志伟表示,一直以来,他所在的公司和江门企业都有深入合作,“我也曾经多次到过江门,对江门的印象不错。江门生产的五金等产品,非常符合印尼市场的需求。我们也非常支持江门的企业到印尼投资建厂,让更多优秀的江门产品走向世界,打响江门品牌”。
新西兰商学院院长黄伟雄曾回江门做过调研,他表示:“《试点方案》提出充分发挥‘中国侨都’资源优势,扬帆启航。以需求为导向,确定江门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用项目推动招商引资,用发展吸引人才,才能促进侨资项目在江门长远发展。江门文旅产业有着优厚的沃土,除了具备深厚的华侨文化底蕴外,还有相应产业支撑,这与我从事的帆船、游艇产业有不谋而合之处。我愿携高水平人才专业团队,回江门发展文旅产业,并帮助江门本土优秀文旅产品‘走出去’,打响江门文旅招牌。”
李国忠表示,希望能够通过投入资金推动家乡特色文化的发展,更希望家乡的文化能随着发展闻名海内外。
吴添泉则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中国对内、对外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江门对内和对外的重要平台,“江门可以针对此重要机遇更深入探讨和规划,以突出江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和形象,例如强化江门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名胜与人文发展,以及独具一格的侨都特点,致力打造‘港澳资与侨资皆首选江门’的新口号、新品牌和新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