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毕松杰 张茂盛
民以食为天,“粮食”二字重若千钧。2月22日,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将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列为首个要点。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特别就粮食安全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春节假期后首个工作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陈岸明便率队到台山市、恩平市调研乡村振兴和春耕备耕工作,强调抓早抓好抓实春耕备耕,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春耕生产顺利开展;3月7日,2022年江门市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上,陈岸明再次强调要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持之以恒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工作,为守好国家粮食安全底线贡献江门力量。
面对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江门正以更高视野、更大格局、更快更实的行动,全心种好“江门粮”,牢牢端稳“中国饭碗”,竭力为全省全国稳住农业基本盘、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持续贡献力量担当。
坚持“有备无患”的“江门粮”
一直以来,江门都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充分发挥自身在珠三角土地广袤、物产丰厚的优势,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有力担当起粤港澳大湾区“米袋子”“菜篮子”和“海鲜铺子”的重要角色。
2021年,江门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8.61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达98.7万吨,粮食亩产达353.3公斤,实现粮食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粮食产量更是创下近七年新高,市农业农村局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
未雨绸缪,方能有备无患;有备无患,方能行稳致远。连日来,香港新一轮疫情深深牵动着江门人的心。为筑牢抗疫“生命线”,我市持续稳定输出农产品供应香港,如得宝食品每天供港约70吨冰鲜产品,旭日蛋品供港蛋制品同比增长20%以上等。与此同时,江门确保价格平稳,实现农产品产得出、运得走、供得上,守护好香港同胞“菜篮子”。
“放心有我”,坚持“有备无患”的“江门粮”,不仅生动诠释了江港一家亲的浓浓情意,更彰显了江门农业独当一面的过硬实力。
接下来,我们要持续以“有备无患”的思维,加快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让沉甸甸的“江门粮”上升到国家更高层次的战略储备资源,致力承担更大使命和担当,成为危难关头的“备用粮”、百姓生活的“家常粮”、高端市场的“品质粮”。
种好“安全至上”的“江门粮”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必须牢牢守住的“两条底线”之一,这关系到整个国家安全,而耕地安全和种子安全,正是粮食安全的两个要害,一个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一个被称为农业的“芯片”。当前,江门在两个领域的发力既坚决又实在。
端牢“中国饭碗”,耕地是基础。作为全省的农业大市,当前江门正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高规格建成高标准农田13.84万公顷,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6.8万公顷,牢牢守住耕地红线,以扎实有力的江门行动,确保全省粮食种植面积不减少、产能有提升、产量不下降。
一粒好粮食,从一颗好种子开始。我省正大力实施“粤强种芯”工程,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致力突破育种核心关键技术,做强做大做优种业主体,提升供种保障能力。对做好这项工作,江门大有希望、大有潜力。
从江门走出的“广东种业第一股”鲜美种苗是我国种业龙头之一,商品种子销售额居全国前五强,通过审定品近30个。如今,鲜美种苗专门成立分公司,将目光瞄准优质稻,做大做强“江门种”。将时间前移,上世纪70年代,台山“新四粘”优质丝苗米是香港市场畅销的品牌米;上世纪80年代,新会小农占出口至东南亚各国,深受欢迎;上世纪90年代,我市选育出齐粒丝苗、五星丝苗等优质品种闻名广东;20世纪初,我市选育的“象牙香占”凭借其特色香型和高档品质风靡整个华南地区……
为抓好种业,近年来我市作了积极尝试并收到一定成效,先后创建全省首个“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和全省首家航天育种院士工作站,长达20公里的“种业长廊”,引进培育农业种子种苗企业25家,积极深化种业振兴行动。当前,我市基本实现水稻品种优质化,优质稻覆盖率达到100%,是国家优质商品粮基地之一。
未来,我们要继续坚持种好“安全至上”的“江门粮”,以种业“深”功夫,种出“深”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贡献更多的“江门良种”,为“天‘稻'酬勤,江门有‘米’”提供更丰富的内涵。
饱含“科技基因”的“江门粮”
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当前正是春耕时节,万物竞发的春天里,侨都“三农”以科技赋能耕好“智慧田”。
农作物病虫测报智慧农业控制平台“虫”脸识别,为水稻生产解决“成长的烦恼”;多架植保无人机空中实施播种和精量施药飞行作业,实现“一机抵百人”的高效作业;拖拉机、旋耕机、水稻直播机等机械“排兵布阵”,平田、播种、洒药等一系列“春耕动作”行云流水……
3月7日,2022年春季农业生产暨支农服务下乡现场会在素有“广东第一田”之称的台山市中国农业公园举行,吹响全市春耕生产“冲锋号”,一幅农机闹春耕的热闹图景“虎虎生威”。
近年来,各种各样的农机对于江门农户而言,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不少人已成为使用农机的一把好手。从农机耕作播种,到无人机施肥,再到烘干机加工……科技创新贯穿“耕、种、治、收”全过程,种出一份份饱含“科技基因”的“江门粮”。
据初步统计,截至2021年底,江门农机总动力183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化机械水平达到67%,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1%,农机化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今年春耕备耕,我市预计投入农机总动力约49万千瓦。
为推动农机优势转化成为粮食生产高效高质优势,市农业农村局近日赴高校开展校地合作交流,谋划创建符合江门乃至广东本地特色智能、智慧农业机械装备产业园,强化科技对我市农业生产支撑作用,推进江门农业迈入向科技要产量的发展新阶段。
此外,随着广东江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平台的不断壮大,每一份“江门造”的粮食,从田头到送上餐桌都将有更多程序化和互联网的数字手段参与,植入科技“芯片”,实现每个环节“档案式”管理,推动农业生产转向“工厂化”“标准化”时代,打造响当当的大湾区“中央大厨房”招牌!
科技给粮食安全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未来,我们要持续深入实施“藏粮于技”,进一步释放科技活力,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让江门粮不仅够吃,而且好吃。
竞逐“万亿赛道”的“江门粮”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
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目前我市正大力谋划建设农业机械装备产业园、广东(江门)现代种业产业园,快马加鞭验收农产品冷链物流省级优势产区产业园,积极发展“万亿赛道”的预制菜产业……尤其是面对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餐饮市场”的预制菜产业,我市雄心壮志、动作频频,以“拳拳到肉”的真招硬招,致力在其中占据显眼之位,让竞逐“万亿赛道”的“江门粮”,成为争抢的“明星产品”。
为加快预制菜产业发展,我市制定十二条支持政策,按照“一园四区”战略布局高标准建设江门预制菜产业园,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发起成立预制菜产业联盟,充分发挥全省唯一以“厨艺”命名的学校——广东厨艺技工学校优势,为预制菜产业培养强大“后厨”……今年1月1日,江门举办了RCEP启航合作发展系列活动,抢抓发展红利。未来这项覆盖全球近1/3人口的经贸协定,将逐步推动区域内90%以上的农产品最终实现零关税,为发展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带来重大机遇。3月7日,“侨都预制菜”首批菜品发布,对外亮出预制菜“菜单”——“江门十二菜”。
接下来,我市还要继续努力,加快构建起串通种苗、生产、加工、销售、物流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尤其是要抓住市委大力实施“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契机,全力在预制菜产业园这一平台上推动跨境要素流动,加快对标对接国际预制菜质量安全标准,挖掘、提炼“五邑风味”,让“侨都预制菜”走向海外、面向世界,开辟江门预制菜出海的“新航路”,着力打造全球华侨预制菜集散高地。
时代所唤,江门所应。
五邑田野乡间,正处处洋溢着侨都“三农”春天里的赶跑劲、冲刺劲和干事劲,这股充满激情的精气神,正是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的精神支柱所在!正是江门牢牢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所在!
不负春光,不误农时。心怀“国之大者”的江门,将全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确保全面完成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目标任务,谱写更多“春天里的故事”,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