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江门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承东启西区位,区域协调发展对江门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区域平衡发展综合试验区,持续推进东西部共同富裕。
江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有何基础和优势?有哪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本报全新推出的《理论专刊》,首期刊发两篇理论文章,聚焦江门区域协调发展,敬请垂注!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江门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承东启西区位,长期以来东西部区域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一问题?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坚持系统推进,创新东西部区域合作机制;坚持差异化竞争,加快形成西部优势资源产业集群;坚持优质均衡,推动西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为推动江门区域协调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笔者认为,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因素非常多,但可重点聚焦以下几个关键点,精准发力,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优化人口资源配置,为实现东西部协调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人口资源要素的分布失衡是区域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的直观体现。客观上讲,我市人口数量和经济总量双体量在珠三角地区中均不突出,人口聚集优势不明显,促进区域平衡发展需千方百计提升人口“增量”。
一方面,精准有力为城市定位赋能,强化“一主四副多极点”共识,打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幸福大美江门。“一主四副多极点”空间发展格局是提升当前江门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各县(市、区)在此部署下大力进行城市功能打造和宣传推广。如通过高标准做好镇海湾规划建设、在台山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港澳新城、打造西部特色产业园以及建设江门西部城市副中心等方式,蓄能西部大发展新态势,提升西部城市的品牌影响力。再如,利用当前机遇窗口期,城市更新要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在细微处着力,以“绣花”工夫做好城市旧改、美化等品质提升工作,加快城市的相关基础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对生态文旅资源的开发利用,用西部城市的“山青水美”“高颜值”让人们流连忘返。
另一方面,要大胆探索政策创新,布局统筹各类人才资源,畅顺人才培育引进和流动发展的通道。高素质人才无论何时都是提升区域发展活力的宝贵动力资源。要成立专门团队加强人才政策研究,强化党管人才原则,加大对党政、产业、专技、医疗、教育等各类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力度,创新用人、留人、考核机制,如推进“东部招人西部用”,促进人口双向有序流动。同时,建议将未来新建高等院校选址地向西部倾斜,并以企业与院校定向培养、政府就业政策支持等方式,力促毕业生留在本地发展,形成留一人就业,带一家落户。
统筹促进产业耦合,为实现东西部协调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我市西部资源禀赋较为突出,有海洋资源、生态资源、文旅资源等。同时,工业基础扎实,有诸如富华重工、海鸿电器等行业细分领域领先企业,在链长制方面也有一些创新和探索。可通过产业链延链补链,整合地区产业资源、强化协调联动来支撑东西部协调发展。
从发展思维层面,要把握历史主动,增强西部发展内生动力。随着黄茅海跨海通道、深中通道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快推进,我市区位优势愈加凸显,全市经济发展将迎来历史性节点。在这一背景下,各县(市、区)机遇平等,东西部发展可能出现竞合状态、各显优势。比如,西部地区可以抢抓我市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南组团融合港澳”“西部对接RCEP前沿阵地”等重大布局、发展机遇,主动作为先行一步,细化紧抓各项重大利好的措施方案,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从挖掘潜能层面,立足产业优势、坚定产业自信,力促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做强。当前,西部的台开恩在挖掘农业、海洋、生态、文旅等优势资源潜能方面仍有待提升,农渔业长期停留在初级产品的阶段,海水资源尚未充分利用,文旅产业未能做大做强串珠成链,制约着城市发展能级。可以力促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挖掘海洋经济蓝色发展潜力,大力发展临港先进制造业、打造大湾区高端滨海旅游目的地、高质量建设海洋牧场“蓝色粮仓”、做强广海湾能源“双碳”产业园,充分释放西部潜能。
从产业协调发展层面,统筹东西部协同发力,塑造全域发展新局面。在市级层面做好产业布局及园区发展的大统筹、大规划,强化东西部产业协同机制,实现产业不同的分工以及上下游产业链条的有机耦合,可以把准自身特色,从市场经济运行逻辑中找抓手,消费市场谁做得比较好、物流市场谁占优势等,进一步强化自身资源整合能力、统筹把握能力,共同做大“产业蛋糕”。再如,制造业较强的新会和台山两地结对,所布局的动力电池、汽车零部件、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以及新能源整车等产业,是明显的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可将东西部的产业布局进行优化整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并培育做大头部企业,共同形成对外产业竞争优势。
充分发挥政府力量,为推进东西部协调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现阶段,基于江门发展实际,推进东西部协调发展的主导力量依然是政府,所推行的政策帮扶、财政支持、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工作,都需注重远近期有序结合、市场和政府力量有机结合。
建立完善细化的东西部平衡发展配套政策体系。当前,我市正积极探索建立“市四套班子领导+市直部门”牵头挂钩联系制度等工作机制,但在完备的政策体系建设上仍处于探索阶段。近日,新会—台山推动江门东西部区域平衡发展对接会议暨第一次联席会议在台山召开,双方签署了一系列合作框架协议和各项备案录,这无疑为接下来完善相关政策出台、形成更多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进行了积极探索。围绕政策层面,要统筹安排专门人员和机构去整体跟进、推动,为全市区域平衡发展清除一些障碍,去除各方面制约发展的藩篱。比如,发挥校企产业创新平台作用,研究制定完备的区域平衡发展政策体系,借助专业团队力量高质量编制区域平衡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方案,诸如生态补偿机制、碳排放权、用能权初始分配与交易制度等市场化的区际利益补偿机制等等,强化土地、资金、人才、创新等政策支撑。
创新扶持资金转移支付的方式方法。创新设立区域平衡发展基金,持续完善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探索将区域平衡发展基金同国资联动起来,积极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参与西部发展建设,鼓励东部企业到西部投资发展。考虑到我市财力水平,有限的支付转移帮扶资金要用在刀刃上,要避免西部各地区、社会各领域“雨露均沾”摊大饼式分配方式,可研究采用分层次、分地区、分次序、分领域的“梯度”式分配方式,优先将资金分配到诸如广海湾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交通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能形成造血内生动力的关键领域。
用好“民营经济”增加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活力。一个地区能不能富、能富多久,关键还是看民营企业的力量。比如,浙江注重发挥民间力量,探索资本累积和内在规模扩大的“内涵式”发展方式,其最大的亮点就是做大交易市场和发展民营经济,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义乌的发展,没有地域区位和资源优势,靠的是灵活的经营手段和做大市场交易成功崛起,形成了“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格局。江门拥有全国“小微双创”示范品牌,拥有较多中小型民营企业,如若加以有序有力引导,做强民营经济小商品、大集群,推动市场交易平台建设,则可极大地激发地区经济发展的更多动力。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把握时代大势,增强历史主动。我们相信,随着市委“1+6+3”工作部署落实落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侨都步伐加快,聚集激发而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活力,必将在各大区域板块间涌动,勾勒出“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新图景。
【贾雄文 白云平 陈文湖 作者系江门市“百名博(硕)士引育工程”引进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