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解决好种子问题,瞄准的是14亿中国人的超大内需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和“海鲜铺子”,202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约18.6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达98.7万吨,是国家优质商品粮基地之一。这意味着,江门这片沃土上,一颗好种子能引发粮食品质和产量“指数方程式”的裂变。
江门种业发展向来基础扎实、大有可为。开平籍中国工程院院士黄耀祥开创水稻矮化育种,被誉为“中国半矮秆水稻之父”;20世纪80年代新会小农占直面泰国米的“挑战”,出口东南亚各国,深受欢迎;江门先后建立全省首个“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和全省首家航天育种院士工作站;从江门走出的“广东种业第一股”广东鲜美种苗发展有限公司成为我国种业龙头之一,商品种子销售额居全国前5……
一粒种子,事关粮食安全,承载着百姓民生的大希望。立足新时代,江门要继往开来,以更高使命担当,为中国种业装上更多“江门芯”,让更多、更好的“江门种”在高质量发展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种业振兴的核心是推动市场化种业企业的发展壮大,要加快扶持优势种业企业发展,不能让他们“单打独斗”,要发动更多科研单位、高校团队、金融机构等“帮手”,加快解决种业企业“小散弱”问题。政府要强化具体指导、重点支持,促进种业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种业基地紧密对接。同时以企业为主体,一体化配置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搭建规模化技术集成应用平台,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此外,政府要鼓励更多优势企业牵头承担种业科研攻关任务,推动金融机构创设品种权、土地经营权、养殖设施、机械设备等抵押质押贷款,提高企业融资可及性、便利性。我们应该要全方位“呵护”,发展一批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专业化服务能力强的“专精特新”企业。
育种是一项巨大系统工程,包括品种选育、种子繁殖、推广销售等环节,打好种业翻身仗,必须加快园区载体建设,完善现代种业全产业链,让一粒粒好种子成为农民的致富帮手。江门要加快成立种业发展联盟,以“种业长廊”为核心,谋划建设广东(江门)现代种业产业园,提升专业服务水平,招引种业龙头企业、培育壮大本土企业“两条腿走路”,形成高端种企集群。同时推动科研机构、高校团队等进驻,建立好“专家智库”,构建企业创新孵化平台以及专业化孵化服务体系。主动到田间地头汲取智慧,实地调查研究种企所需、农民所想、消费者所盼,瞄准市场真正需求,推动提升品种研发、产品开发、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现代化水平,实现成果快速转化,并通过示范带动、良种繁育等合作形式,打通良种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让好种子惠及更多农民,带动农业提质增效。
种业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这需要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驾护航。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制度来保护种业知识产权,就会影响本土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一方面应抓好源头管理,针对品种同质化问题,聚焦产量和抗性等重点指标,加快修订审定标准,提高审定门槛;另一方面要扎实推进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整治,强化全链条、全流程监管,综合运用行政、互联网等多种手段,推行全链条、全流程监管,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健全区域联动响应和案件联查联办机制,推动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机衔接,重拳打击侵权、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
新发展阶段,我们既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放心”。江门要将种业发展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积极集聚政策资源要素,开展种子培育工作,扩大辐射带动效应,以种业“深”功夫,种出“深”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贡献更多的“江门良种”。 毕松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