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座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的洋楼成为浮月村的最美印记,因而闻名遐迩。
中山阁是陈国麟先生为纪念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建的四层中西结合型庭院式别墅洋楼。
村中的陈氏公祠见证了浮月村的源远流长。
经历冬季后,万物复苏的春天到来, 到处生机勃勃。在春雨的浸润下,台山市斗山镇浮月村的碉楼、洋房愈发灵动起来,石墙、石板巷格外明亮,村内老人三三两两地坐在屋檐下闲聊,一边避雨,一边等待着下一批游客的到来。
浮月村因为拥有15幢漂亮的洋楼而出名,这里的洋楼是与碉楼建筑功能相结合的混合型华侨建筑。富有特色的台山洋楼建筑群,是侨乡近代建筑成就的集中体现。近年来,浮月村积极建设美丽乡村旅游示范村,旅游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逐渐成为台山“网红打卡地”。
文/朱磊磊 图/林立竣 朱磊磊
A 传统古村落变身“网红村”
从新台高速斗山出口下来,沿着县道继续行驶10多分钟,车窗外的景色突然有了些许变化,十几栋外形独特的洋楼矗立,如珍珠般点缀在广袤的田野上,与一排排青砖灰瓦的传统民居和谐交融,构成一幅恬静而秀美的田园水墨画卷。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浮月村。
走进浮月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花海及错落有致的碉楼群,相比沿途的田园风光,花海衬托下的碉楼群更显古雅端庄。这些挺立了一个世纪的碉楼并未在时光的磨砺下变得灰旧衰败,它们散落在红花绿树之中,从远处看去,让人觉得有种别样的美感,那是属于岁月的独特印记。
浮月村位于台山市斗山镇墩头村委会,占地面积3公顷多。而关于浮月村名字的由来,在当地有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说法:据说浮月村初立村时叫“浮溪村”,那时村前仍是一片汪洋。有一日,劳累了一天的先民们饭后坐在一起休息聊天,忽见一轮明月映照在村前的海面上,村子就像浮在海面上一样,美不胜收。于是,先民们就把村子改名为浮月村。
干净整洁的巷道,青砖灰瓦的传统洋楼,独具魅力的自然生态风光,加上淳朴民风、文明乡风熏陶,让浮月村获誉无数,被誉为台山市“花园式”第一侨村、台山市最美村落。
市民黄小姐趁着假期带着朋友来到了浮月村,这里处处是景,步步入画,引得她们纷纷拍照留念。“之前只是在网上看过,从没来过,这次和朋友来了才发现这里不但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而且洋楼很有特色,非常适合拍照打卡。以后一定会常来,体验乡村游的乐趣,放松心情。”黄小姐说。
从安静坐落一处,到如今在朋友圈刷屏,浮月村正以其独特的人文风貌走进大众视野。“洋楼设计独特、造型美观,村里一派祥和宁静,世外桃源浮月村,爱了爱了”“夕阳下的碉楼和稻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希望我老了也能有一栋这样的房子”“洋楼在黄绿的稻田中间,配合相得益彰,是一个悠闲自在、可以放松心情闲逛的地方”……在某点评软件上,网友们丝毫不掩饰对浮月村的喜爱,赞美之词溢于言表。凭借独特的“颜值”和“气质”,浮月村从传统古村落华丽转身为旅游目的地爆款,吸引着游客们纷至沓来,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村”。
漫步于干净、整洁的村道,老树、窄巷、青砖墙,一切都显得那样古色古香。广袤的田园风光和典雅的洋楼建筑相映成趣,形成了独特的风光。生活在繁华闹市,见惯了都市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不妨选一个周末,来浮月村享受“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度假生活,探寻旧时的味道,不失为一种心旷神怡的休闲方式。
B 洋楼彰显华侨家国情怀
浮月村因为洋楼而闻名遐迩,村里洋楼风格各异,错落有致,是台山侨乡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是华侨文化与华侨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的显著特征。2002年,浮月村被评为台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评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回顾浮月村洋楼的兴建历史,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当时海外华侨对家乡亲人深切的牵挂。
民国初年,台山政局动荡,盗贼蜂起,台山侨属不得不利用侨汇修建坚固的房子,旅外华侨众多的浮月村也不例外。为了保护自己家人的安全,上世纪初期,旅居美国的浮月乡亲在外画好图纸,并寄钱回来,接二连三地在浮月村建起一批洋楼,造型以西式为主,美轮美奂,只在局部和部分材料上保留着中国南方农村特色。同时,它们又有着防御功能,是洋楼和碉楼的结合体。
“这些洋楼是当时华侨请洋人设计师设计的,最早的惠华居已有百年历史,最晚的觉庐也有80多年历史。”当地村民介绍,浮月村的洋楼大多是以楼主的名字命名,或取其楼主名字中的一个字命名,只有少数几座例外。这些例处的楼名,除中山阁是纪念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外,其他几座洋楼的楼名或表达楼主对安雅、平和生活的追求,或对兰香芬芳意境的钟情,颇具文化内涵,耐人寻味。
浮月村第一座洋楼惠华居建于1917年,它的楼主陈璋承受当时乡族中旅美华侨陈宜禧主持建造新宁铁路的启迪与鼓励,率先在村里建起这座洋楼,作为奉献给家乡的爱心。
1927年建成的贤安庐用红砖砌墙,被称为“红楼”,是浮月洋楼中最漂亮的洋楼之一。门旁的对联为“时逢奉运,人乐共和”,是中国传统楹联文化和西方民主共和理论的完美结合。
仕庐内外墙都由25厘米厚的青砖砌成,称“二五墙”,异常坚固,刀枪不入。进正门是大厅,房间绕厅布局。屋内别有洞天,设弧形拱门,还立有两根古希腊爱奥尼克式圆柱,拥有别样异域风情。
洋楼虽历史久远,但因结构设计巧妙,材料坚固耐用,至今仍有人在里面居住。
C “网红村”期待常红
近年来,浮月村从“三清三拆三整治”等工作入手,建成了广场、观光台、儿童乐园等,村内旅游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览。但就在这个过程中,浮月村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如何留住“回头客”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新试题。
“现在不少‘网红村’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不能把游客留下来,往往游客来这里拍完照之后很快就会去下一个地方继续游玩,留存率低。”斗山镇副镇长唐俊表示,在特色化、精品化上下功夫,是关键所在。“每个村都有鲜明的特色,只有充分挖掘并形成特色产业与文化、旅游之间的联动发展,才能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唐俊说。
对于浮月村而言,招牌便是浮月洋楼。浮月村因地制宜,保留村落原有洋楼的建筑格调,以微改造修旧如旧、建新如故,让古村再逢春的同时,也保留其独特的乡愁。留得住乡愁,才能聚得起人气。
当然“网红村”不只有高颜值,还要持续练好内功。“在留住游客方面,近年来,我们也下了很大功夫,比如在硬件方面,我们完善了停车、厕所、食宿等硬件设施。在软件方面,我们积极开展一系列特色活动,吸引游客参与,留住游客的心。”唐俊介绍,未来浮月村将依托优势,以浮月洋楼为基点,以点带面,融合发展采摘、观光、特色饮食、文化旅游等产业项目,让游客真正体验到浮月特色的民俗风情。
对于浮月村而言,成为“网红村”绝不是终点。
如今的浮月村围绕着侨乡特色碉楼文化,正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并陆续引进和打造出一批文创产品,如精品民宿、网红咖啡馆、体验馆等将在浮月村建立起来,为浮月村下一步的发展积蓄后备力量。
延伸阅读
中山阁
建于1923年,楼主是陈国麟先生,其父陈栋华在美艰苦创业有成,经营餐馆。时逢孙中山发动广州起义,经常在国外向华侨宣传“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宗旨,陈国麟先生虽年轻,亦时常跟随父亲会晤孙中山及聆听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并协助父亲发动亲人捐资支持孙中山革命,得到孙中山的赏识。孙中山也曾到他家餐馆做客,与他们父子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陈国麟先生秉承父志,回乡建造了一幢四层的中西结合型庭院式别墅洋楼,并以孙中山之名,冠其洋楼为“中山阁”。
学者声音
江门市旅游发展促进会负责人何岩:
深挖能打动人心的洋楼好故事
近年来,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不少传统古村落转身成为“网红村”。不可否认,这能给乡村带来极大的游客量,甚至实现某种程度上的产业兴旺,给乡村振兴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但随着游客需求日益多元化,旅游产品、服务和体验的同质化,跟不上节奏的旅游配套设施以及快餐式的消费模式,不仅会让乡村在旅游市场的竞争中失去吸引力,而且游客的选择多了,就更容易“喜新厌旧”。
“网红”光环下的乡村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维持其热度,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首先要在特色化、精品化上下功夫,这是关键所在。每个村都有鲜明的特色,只有充分挖掘并形成特色产业与文化、旅游之间的联动发展,才能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如浮月村最为特色的就是洋楼,要深挖能打动人心的洋楼好故事,让游客“身未动,心已往”。其次,还要不断策划乡村特色热点活动,用活动吸引人流,通过不断优化的产品和服务,让游客既有得玩,又玩得开心。此外,政府有关部门要持续做好服务,统筹规划好建设方向,一方面要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还要做好营销文章,提升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