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张茂盛
清明,一个自带感伤、礼敬祖先、追思逝者的日子。在众多节日中,也许唯有它最能让我们收起狂欢、驻足沉吟。
对江门而言,清明节的意义,除了例行慎终追远的固有情愫,理应多一分深邃虔诚的厚重思考,思考如何在追念前贤中敬畏历史、涵养文脉;尊重生命、歌颂英雄;汲取力量、感恩奋进……继而从情感上、道义上、行动上作出反应,无愧于已经拥有的幸福。
这源于历史加诸其身的“侨”基因,生动体现在寻根问祖的“根”文化中、爱国爱乡的“义”血脉中、开拓进取的“搏”精神中。
穿过历史烟雨,我们会看到一个响亮名字——罗贵。族谱记载,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正月十六,罗贵率领36姓97户人家,从南雄珠玑巷启程大举南迁,跋涉千里,备受艰险,历经数月终于扺达位于今天蓬江区棠下镇的良溪村,书写了中国移民史上的一个大事件。移民们带来中原地区先进耕种技术和文化,为珠江三角洲的开发作出巨大贡献;他们的子孙繁衍不息,开枝散叶,成为五邑乡民、湾区居民、世界移民;良溪村,则因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和海外文化在此深度冲撞交融,成为广府文化发展的重要起点,持续承载起一个宗族的地方历史记忆。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后人为纪念罗贵,在良溪村建立了罗氏大宗祠。每年清明时节,各地的罗氏和其他各氏后裔纷纷回良溪祭祖先、拜罗贵,乡人达数万之众(近两年因疫情大幅减少),成为江门清明节民俗盛景。韶华易逝,沧海桑田,八百年经风历雨,难阻后世千万里归乡缅怀,这是中国传统寻根文化的魅力,也侧证着江门这片土地的情深意长。
回溯风云往事,我们会听到一曲曲义无反顾的生命之歌。近代以来,为了改变自身命运,五邑先民延续中原移民筚路蓝缕、敢闯敢拼的精神,忍痛远赴异国他乡,有的出师未捷身先死,或葬身于南洋大海之中、或惨殁于北美铁轨之下,但正是他们不畏艰险、敢为人先的精神,塑造起江门“侨”的最初形态。此后,数百万华侨华人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爱国爱乡,始终是万千华侨华人矢志不渝的情愁。细数历史,在多少影响和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他们虽身在别处,却总是心系家国,一代接着一代,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祖国的伟大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阔诗篇。辛亥革命时期,以陈少白、邓荫南、冯如、陈宜禧等为代表的革命救国者、航空救国者、实业救国者建树伟大功勋;抗日战争时期,数以千计江门籍华侨子弟参加“飞虎队”支援抗战,不少志士血洒长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周文雍、陈铁军、林基路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英勇牺牲;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戴爱莲、梁思礼等爱国人士,在经济稳定与发展,文化和教育等方面贡献毕生之力;改革开放以来,以黄球、李文达等为代表的广大五邑籍华侨华人不忘桑梓,通过捐资兴学、扶助公益、热心慈善、投资兴业等方式,为江门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和平年代,以刘永超、李权旺等为代表的公安干警,为守护侨都平安献出宝贵生命。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在江门这片热土上,各个时期为建设和守护祖国、家乡而奉献生命的名字灿若星辰。清明时节,侨都大地用各种形式悼念可亲可敬的他们,沐浴英雄先贤们身上始终闪耀的熠熠光辉,这不但是在夯实中华文明社会的精神基础,也是在赓续中国侨都的“义”之血脉。
立足当下坐标,我们会体悟到一种全新的时代回响。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今天的江门,正在以“感恩自强奋进”之精神,奋力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这是一种交心感召和奋斗号召,意在引领新时代的江门人尤其是侨都广大干部群众,要在新一轮大发展中,发自内心地呼应历史、回报恩情,行动坚决地接续奋斗、走好新时代“赶考路”。江门,正循着这份感召与号召勇毅前行。我们看到,今年以来,从疫情考验到经济竞速,从区域协同到社会治理,从改革攻坚到生态建设,江门蹄疾步稳加以推进。仅以近两周为例,印发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打造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出台“十二条”,打造全球华侨预制菜集散高地;
加快建设“两中心一基地”,致力建成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的“样板”;大广海湾RCEP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项目签约,着力打造与RCEP成员国合作的“江门范本”,这些行动,快速而坚决,充满着探索和进取。既有“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紧迫感,也有“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的自信自强。诚然,前行路上,还有大量的困难问题等着我们去克服战胜,但这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我们坚信,五邑先辈们历经艰险留下的开拓精神和“搏”的勇气,足以让我们汲取到所需的奋进力量。
历史尘烟消散,情感凝结成永恒。在天际线和网红点之外,找到江门的情、义、搏等精神内涵和魅力,也许正是我们在这个清明节要进行虔诚思考的最大意义之所在。
感恩奋进,加油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