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强了,一个地方才能挺起“腰杆”,新中国经济建设最为显著的成绩之一,就是形成了完备的工业生产体系。江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深入推进“工业振兴”工程,勇当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力军。江门如何推进“工业振兴”工程?具体要怎么做?本期《理论周刊》邀请2位专家学者,聚焦“工业振兴”工程,敬请垂注!
工业是江门经济之本,是实现经济总量目标的关键,是建设新时代侨都的工作重心之一。细读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不难发现,“六大工程”等工作部署,均与工业密切相关,以其为纲领贯彻好落实好,将以大的格局、新的思路、大的动作实现工业大发展大突破。
梯队发展有利于行稳致远。一个地区的工业稳不稳,需要“老中少”三代形成梯队,“老”的是传统产业,要稳健,不出现大波动就靠它;“中”的是已具一定规模的新兴产业,是当家的,要加速,能不能猛一点就靠它;“少”是未来产业,要培育,发展后劲就靠它。我市工业多年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老”的偏多,“中”的不强,“少”的偏少。党代会报告对现有的产业基本都提到了,分类发展、深谋远虑,“老”的要数字化赋能要升级,“中”的要搞千亿级产业,新的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能源、前沿新材料、精密仪器设备、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通过产业链建设优化工业体系,提出的发展思路明晰科学,将有利于全市工业优结构、提质量和加速度发展。希望我市的企业家们看到这里阳光普照,外地的投资者看到江门机会多多,政企携手共赢,共推、共享江门的工业发展。
科技赋能加速脱胎换骨。从全国看,近年工业产能利用率不到80%,当前又遇成本上升、国外市场不稳等因素,工业发展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新阶段,增长的含义已从“好的差的并行性增长”变为“好的替代差的竞争性增长”,品质竞争是主流,品质不提卖不出,产品更新要跑在技术革命、消费升级的前面。我市工业仍存在低端有余、高端不足问题,企业要生存,产业要做大,除了创新没有别的出路。我市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新形势,把“科技引领”工程放在“六大工程”之首,为工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保障。在全社会研发费用中,工业企业投入占八成以上,“十三五”期间我市研发费用增速高于全省,但由于起点较低投入强度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党代会提出投入强度要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相当于这几年内要翻一番。这个目标我们不应当只感到压力,企业要有创新的危机感,政府要有推动创新的紧迫感,特别是我市中小企业多、多数企业研发能力不足,更需要政企合力打造开放型、共享型研发平台,服务更多的企业,“万紫千红才是春”,这里有很多工作要做。
园区再造重建工业之基。转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之后,各地特别重视发展平台、园区建设,从国家、省到市,用超前之谋、举全域之力、以非常之举高位推动、高端打造、高速推进,作为经济加速发展的新引擎、高质量发展的新利器。我们要全力抓好园区建设,要沉得下心集中精力打牢基础,也就是把1395平方公里的大型产业集聚区快速打造成高端载体,迅速解决我市工业布局分散、园区配套不足、建设水平不高等问题,为工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次党代会提出了布局三大组团、功能三个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基础九通一平、配套15分钟生活圈、建设五个统一,是一种系统的科学的再造理念,既能解决老问题,又能增创新优势,是对产业和企业内在需求的重视,是对经济规律的运用,是对诸侯经济的突破,是向集约发展、高端发展的转折,是工业振兴的破题之举,江门工业大建设、大投资、大发展的序幕将从这里拉开。搞工业园开发的企业、想投资江门的项目、想易地发展的企业,这个工程对他们很重要,它足够大、足够新,看一看就有梦想,干一干就有机会。
产城融合开启江海时代。江门虽襟江滨海,历史上沿江发展曾一度辉煌,但近几十年来工业向山发展较为突出,海江优势发挥不足,产城分离现象严重。这次党代会提出的园区三大组团和构建“一主四副多极点”的城市空间发展架构,巧妙地把产城融合在一起,有利于江海优势的充分发挥,这是江门大发展的万世之谋、再造大计。江门工业的老底子主要在主城区和北组团,未来要焕发生机,东组团条件成熟适宜江深合作,南组团目前产薄城稀,未来发展空间广阔,江门的明天主要看这里。我们搞发展,不能搞路归路、园归园、城归城各自发展,交通、产业、城市要兼顾,要一体规划、同步推进、相互策应,这样才能提高发展的效率和效益,早日建成江海门户。举一个例子,一个大工业企业远离城市,其高收入群体就会跑到别处买房子,存贷款就可能外流到别的城市,结果当地得到能耗较高的工业增加值,而低能耗的GDP就外流了。我们搞发展,搞产城人融合,就要统筹满足产业所向、企业所求、人之所需,要系统发展充分发挥工业的带动作用。
打组合拳力促工业发展。上面讲的都是事关“工业振兴”的大措施,其实不止于此。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内核,要向工业倾斜;东西部平衡发展,要以工带农、三产同兴;港澳融合和侨都赋能,工业都是重头戏;法治江门建设好,能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工业振兴”需要各部门的大动作、大协作,“工业振兴”是大家的共同责任。
笔者最近走访了一些工业企业。感受到企业对江门发展充满期待,更感到企业对政策、对市场、对环境非常敏感,因为这些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发展,他们看问题有独特的角度和自己的观点。我市的“工业振兴”,最终要靠千千万万企业的发展来实现。如果我们政府和企业的行动原则一致、行动方向也相同,工业振兴这盘棋就可以顺利和谐地走下去,并且可能是巧妙的和结局是良好的,换句古话说是“上下同欲者胜”。决定发展的,是政策、企业和市场,落实好党代会精神实现工业大发展,我们的干部真的要多接触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通过企业了解市场机制、产业形势和企业诉求,当好“店小二”把“工业振兴”做到企业里去,多为企业解决问题,千方百计多为企业增效,只有企业盈利越多,投资的积极性就越高,经济就越有活力,我们的工业增加值、GDP就越多,社会就越和谐稳定,各项事业发展就越有保障,我们的目标就能越早实现。
(赵前斌,作者系市统计局三级调研员、市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