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起,新修订的《广东江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让公众视线再次聚焦世代栖居江门海域、我国海豚科中唯一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中华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被人们誉为“海上大熊猫”,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河口咸淡水交汇水域,我市台山市大襟岛及周边海域是其重点分布区域之一。2011年,我市在广东省率先出台《江门市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为开展中华白海豚野生资源及其生存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也收到明显效果。科考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及周边海域有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约300头,不仅数量集中,而且年轻个体比例较高、年龄结构健康合理,拥有全部6个年龄阶段的完整世代结构。
我们看到,此次新修订的《管理办法》除了对原办法与最新法律法规不适应、不衔接的部分进行了更新修改外,还进一步明确了相关部门职责,以及中华白海豚救护和处置措施、禁止行为等内容,明确了突发情况处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奖励措施和法律责任等要求。这无疑释放出这样一种信号:中华白海豚的保护不是保护区“一家之事”,需要多方合力,共同参与。
笔者认为,《管理办法》为凝聚各方保护合力搭建好了框架,接下来应当结合相关部门及海洋综合执法机构各自职责,通过健全完善工作合作机制,实现对海上船只的违法违规作业、中华白海豚遇险的发现和救护,以及出售、购买、利用、食用中华白海豚及其制品等行为的快速联动处置,化解保护区“单兵作战”、无执法权的被动局面,协同为中华白海豚的生存和繁衍创造良好的环境。
另一方面,我们要面向公众做好科普宣传教育,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中华白海豚物种珍稀、外形讨喜,但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却很少能见到相关的形象宣传。笔者以为,我们要用好这位江门的“动物明星”,围绕中华白海豚开发更多的卡通形象元素、吉祥物等相关文创产品,让它更多地出现在城市形象宣传的前沿、市民的身边、小朋友的书本上。同时,要用好我市中华白海豚世代结构完整、科研价值高的优势,与更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展开合作,在为中华白海豚科研工作作出江门贡献的同时,让生态江门美名远播,深入人心。
笔者相信,随着科普宣传深入,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合力将不断加强。届时,我们还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发展中华白海豚保护相关公益事业,鼓励大家参与到中华白海豚保护活动中,共同保护中华白海豚,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小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