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嘉宾畅谈如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协同创新发展,凝聚发展共识。
11月29日—30日,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交流活动在江门举行,来自粤港澳三地的中小学校长代表,以及全省各地的教育管理部门、教育科研机构代表等500多人齐聚侨都江门,围绕主题“建设教育强国:湾区学校创新在行动”,畅谈如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协同创新发展,凝聚发展共识。
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交流活动是大湾区教育界的一大盛事,活动启动于2018年,旨在充分发挥教育在培养人才、创新科技、服务社会、传承创新文化的战略支撑作用,打造全球优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示范区,扎实推进基础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拓展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扩大交流合作的空间和领域。举办六届以来,该活动已经逐渐打造成为粤港澳教育合作交流品牌。
大平台,强交流,促融合。以此活动为契机,大湾区各校不断探索新观念、新思路、新做法,持续深化合作,提升教育质量,共同打造教育高地,以更高标准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中共同书写大湾区答卷。
交流 融合 分享探索成果与实践经验
两天的活动,与会代表们充分深入交流,尤其是活动“重头戏”论坛环节,13位来自粤港澳三地的中小学校长以及高校专家学者围绕湾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高质量教材体系、教师协同培养模式、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等议题进行了精彩的主旨报告,分享了各自的探索成果与实践经验。不难看出,广泛交流、融合发展,是大家研讨的关键词,与会人员达成共识,面向未来,必须着力推动大湾区教育协同发展。
朝着共同的目标奋进,粤港澳大湾区各校在行动,在强化交流、融合发展方面,有着不少值得借鉴、推广的成功经验,在分享的过程中,赢得了现场的赞誉和掌声。如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主席黄锦良关注“汇聚湾区力量,引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出要充分利用粤港澳三地各自的教育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断推动大湾区教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教师创新协同培养;香港汉华中学校长关颖斌关注在香港推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可行策略,提出要与内地姊妹学校建立更紧密关系、举办多元化的全方位学习活动延展爱国主义教育。
众多校长共同关注姊妹学校在创新教师培养模式中的作用等热门话题,展开激烈的头脑风暴。澳门教业中学与江门市新会一中结成姊妹学校已经近20年,多年来不断丰富结对形式,促进文化交流、人才交流,成效颇丰。澳门教业中学校长贺诚表示,新会一中是一所百年老校,本身就注重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这与他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永远是每一位中华儿女成长的基因,两校的结对,有利于共同探索可感、可见、可用的新教育、新课程、新样态,真正做到让历史文化滋养生命成长。
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交流活动一直以来坚持以提升大湾区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及交流合作为宗旨。大平台促进大融合,据悉,近年来,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粤港澳姊妹学校结对数量不断攀升;三地教育交流合作机制不断完善,教育交流合作水平稳步提高;多层次交流合作专业平台不断丰富,活动品牌影响力渐显;交流活动内容精彩纷呈,文化引领促进青少年同心同向。
创新 发展 持续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活动的另一个关键词,就是创新发展。教育需要温度,也需要厚度,教育不能一成不变,顺应时代的发展才更有生命力。活动期间,与会的教育专家、校长们也着重探讨大湾区学校在创新方面的实践与思考,提出要明确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还要不断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教育的智能化水平。
澳门城市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彭俊作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下澳门科技人才教育的探索》的报告,重点介绍澳门《非高等教育中长期规划2021—2030》四个重点发展方向之一的“加强创意与科技教育”,提出为了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教育,澳门应当发挥禀赋优势,充分利用好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深度合作优势加速发展,观点极具启发性。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学务副校长张泽松则分享了《建设湾区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学习·突破·成就》的主题报告,他介绍了香港城市大学的“培训培训者”模式,充分利用互动创新的学习环境、人工智能辅助的培训系统等使培训者经历“探索”“准备”“分享”和“反思”的培训过程,也引起与会者的热议。
“这次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走访了新会一中、新会陈经纶中学、尚雅学校、梁启超故居以及陈皮村等地,了解了新会的教育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也开展了深入的交流,了解到很多创新性的观点和做法。这些见闻让我深受启发,我计划将这次活动的收获应用到学校管理和建设中,努力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同时也让教育更具人文温度。”香港博爱医院八十周年邓英喜中学校长李慧表示。
新会一中校长谭琼念也坦言,来自大湾区各校的优秀校本实践很有借鉴意义,这是一次干货满满的交流研讨,未来,学校会继续做好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赋能湾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