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格桑花故事
带你寻找豪山古村的经典“传奇”
豪山村前木棉花开。
奎阁四周的农田里,开满多姿多彩的格桑花。
张将军家庙是一座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清代建筑。
张国理介绍张将军家庙的建筑风格及历史。
在张氏祖祠前的华表广场,一对蟠龙浮雕石华表高高耸立。
石华表上有“张其光立 御赐振勇巴图鲁”字样。
开栏语
江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这些历史与文化又为江门旅游增添了“别样的风光”色彩。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记忆遗产,以及侨乡建筑、历史名人等为代表的“侨”文化,是江门独具特色、具有影响力的城市名片。在文旅融合春风的吹拂下,文化可以更有活力,而旅游也会更富魅力,因此,《江门日报·旅游周刊》特开设“寻找侨乡别样风光”栏目,带你领略江门历史与文化浸润的景点之魅力。
远望豪山树色浓,条条古道通凌冲。
新会人杰地灵,从流传在新会民间的口头禅“文有梁启超,武有张其光”中,可见晚清名将张其光在新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张其光的故乡就在新会区双水镇豪山村,这里也是江门侨乡文化之旅中一个特色鲜明的景区。
走进豪山村,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有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张将军家庙、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奎阁、建于清光绪年间的三眼井、清光绪皇帝御赐的蟠龙浮雕石华表等。作为新会首批“美丽乡村”连片示范建设点,近年来,豪山村充分发挥张将军家庙等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及生态环境优势,不仅修复了原有的部分历史文物,还增设了荷花池、停车场、华表广场、游客中心,维修了仰云楼,扩宽了奎阁观光台,种植了10多亩的格桑花等,形成了文物建筑与田园风光交相辉映的古村落景观。
“魅力古村”文物多,“美丽乡村”系乡愁。春天是踏青的季节,这个春天,我们来到豪山村游玩,在别致的景点中感受古村的魅力,体味江门乡村的风土人情。
张将军家庙:
清代南方建筑的代表之作
如果把豪山村比作一本厚重的书,那么其封面就是张将军家庙。
不久前,在豪山乡亲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张卫民等长者的带领下,记者从豪山村口沿着新村往里走。“张将军家庙是一座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清代建筑,是江门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张卫民告诉我们,当年,清光绪皇帝为表彰时任温州镇总兵官的张其光立下显赫战功,奖赏官银兴建家庙,施工历时三年,占地约2800平方米。从清光绪十年(1884年)落成算起,张将军家庙距今已有135年历史。由于是按清代有功之臣规格,由朝廷钦准建造,该建筑质量上乘,保存完整,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能。2002年,其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在新村,一排排的老房子整齐划一,还有一些老人居住于此,生活节奏缓慢而有序。同行的豪山乡亲联谊会顾问张国理停下脚步,指着连片的老房子说,这些是和张将军家庙同期修建的。新村的规划和建设,包含着张其光的心血,显示出他为改善老家面貌和乡亲的居住条件所作的努力。记者不由得赞叹,如此手笔,堪称“19世纪末的新农村建设”。
随后,我们来到了张将军家庙。家庙建筑规模庞大,工艺精美,给人一种庄重大气、不同凡响的感觉。
站在家庙门前,只见庙门上镌刻着“张将军家庙”五个苍劲有力的朱红色大字,每个字高近1米,引人注目。看落款,此乃清光绪钦差、翰林院编修钟德祥之手笔。
眼前的张将军家庙,坐南向北,分前、中、后三进,左、右廊贯通,砖、木、石结构,呈祠堂式建筑模式。家庙主体建筑为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雕梁画栋,石刻工艺精湛,很是气派。
走进家庙,见二进前有月台,两侧偏厢有悬山顶式阁楼“清风阁”。我们怀着好奇之心,沿木梯登上阁楼,顿时微风拂面,视野开阔。放眼望去,可看到驼峰、枕墩、外墙等都有十分精美的木雕和灰塑,造工极为精致。
一同前来调研的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石坚平教授在张将军家庙内仔细观赏,不停拍照。他说,张将军家庙是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具有岭南建筑风格的晚清品官家庙,堪称清代南方建筑的代表之作,有与明代传统品官家庙的不同之处:一是除左右两边设有廊阶之外,在中间还建有类似丹墀的台阶;二是左右除有两廊之外,还建有二层的飞檐角楼,这体现出家庙建筑风格在晚清的继承与创新。
张国理曾任天亭中学的校长,在张将军家庙工作过,对家庙知根知底。在庭院里,他说,在建成后的漫长岁月里,张将军家庙还为民族抗战、乡村教育作过贡献,成为历史的见证。因日军侵华,1939年4月初,会城沦陷,当时的新会县政府主要在张将军家庙办公,直到日本投降。1954年至1982年,新会二中寄宿生就住在张将军家庙。后来,天亭中学又在此办学多年。
兴之所至,张国理又将我们带到张将军家庙的后面。他边走边介绍:“张将军家庙在兴建时,就注重居家建筑的配套和周边环境的优化,在西侧同时建设了西式花园“怡园”、马房,怡园的西侧是三间三进大屋;大屋的后面是中式园林风格的大花园,张其光和家人曾居住于此。怡园、大花园向村民开放。1954年,怡园和大花园被拆,三间大屋后来也被陆续拆除。”
张国理小时候曾到大花园里玩过。他记得,这里曾经竹林环绕,丹桂飘香,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景色别致。花园有围墙,围墙外是人工河。这河既方便建筑材料的运输,又对张将军家庙起到了美化与防护作用。可惜,这些景观现在都不存在了,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一块空地。
张氏祖祠:
多少乡愁系故土
中国人自古有故土难忘、慎终追远的传统。
离开张将军家庙,我们往西边步行约300米,便来到纪念豪山村开基始祖的仲羽张公祠,即张氏祖祠。记者随手翻看豪山乡亲联谊会副会长张小逵赠送的《豪山张氏族谱》,上面记载,仲羽公生于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年),“元封冠带大夫,为流贼所害,百有三岁”。
张国理说,张氏祖祠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咸丰元年(1851年)第一次重修。光绪元年(1875年),深受忠孝文化影响的张其光主张并亲自指导第二次重修,他个人捐银千余两,也是当时捐款最多的一位,足见他对家乡和祖宗怀有深厚的感恩之情。
在张氏祖祠前的华表广场,一对蟠龙浮雕石华表高高耸立,引得我们仰望。上有“张其光立御赐振勇巴图鲁”字样,以及张琨(张其光的副将,新会司前田边村人,该村是豪山村始祖分支)“利勇巴图鲁”的名号,记录着张其光及豪山张氏的光荣。新会博物馆文物考古人员说,这对石华表是新会仅存的一对有历史价值的清代石华表。
在张氏祖祠,我们切身感受到豪山人对教育的重视。与五邑各地的很多祠堂一样,张氏祖祠建成后,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办学场地。张国理说,双水第一间新学制学校、1912年开办的光宗学校就设在这里,名扬多时。名誉校长是张其光的第四子张毅斋,学校的费用全由张其光家族负责,学生免学费。1934年,易名为豪山学校,张氏家族继续供给,直至解放初。解放后,改名为豪山小学。
2002年,因为学生不多,豪山小学并入附近的东凌小学,张氏宗祠上百年来的朗朗书声才消失在历史的深处。对于一代代豪山人来说,张氏祖祠是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只要回乡,他们就会来祖祠走一走,看一看。在这里,他们记得住乡愁。
华南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张坤明的父亲,18岁时就从豪山去南洋谋生,张坤明出生于印尼。上世纪40年代后期,印尼社会动乱,张坤明和姐姐张玫瑰、妹妹张亲友回国,在张氏祖祠读豪山小学。张坤明的手中,至今仍保留着姐弟三人当年在张氏祖祠的合影。每次回乡,他都会特地来到张氏祖祠,一个人静静地呆会儿,让记忆回到那个纯真的读书年代。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树高百尺也忘不了根。张小逵记得,自己小时候,父母在广东高要工作。每到寒暑假,父母就会带他回到豪山村。张氏祖祠内外,人气很热闹,有打篮球的,有练武的,还有讲故事的,乡亲们的生活平和而愉悦。每次临走时,奶奶都会在张氏祖祠附近取一包土,再用瓶子装点井水给他们带回去。据说刚离开家乡那几天,煮饭时加点家乡水,可以防止水土不服。读初中时,张小逵回到豪山,因母亲在张氏祖祠教书,他到这里就玩得更多了。张小逵动情地说:“家乡的水土养育了我,如今走进张氏祖祠,我就找到了少年时代开心的家园,这种乡愁,这种身心的追寻和探索,是自然而然的。”
三眼井:
“品”字型井眼有故事
在张氏祖祠和张将军家庙之间的路边,有一口三眼井,张卫民带我们来到跟前。我们脚下的方形是由4块花岗岩石板铺盖雕凿而成的,上有三个圆孔,有规则地排列成“品”字型。三眼井井壁以青砖砌筑,圆形,直径约1.5米。我们站在井边,朝任何一个井眼看,都可以看到井水中有三个圆,圆中呈现的是天上的蓝天白云,巧夺天工。如此奇景,让人赞叹。
说起三眼井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呢!张卫民向我们娓娓道来:三眼井建于清光绪年间,与张将军家庙同期兴建。当时,张其光立了功,皇上叫陆氏夫人上朝,皇后亲自接见她:“你丈夫战功显赫,封你七品夫人如何?”陆氏夫人快口快语地说:“这么多‘谷品’,我家人少,恐怕食不完,取‘一品’吧!”在旁的大臣张之洞听后一惊,觉得比他夫人还高,不得了,就跟皇上耳语几句。皇上风趣地说:“一品太少了不够食,封个三品四品如何?”陆氏夫人听后就说:“取个三品吧!人食不完,用来喂猪喂狗,喂家禽畜牲,养肥它们用来敬奉皇上!”三品夫人就这样确定了。说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原来,“品”字型的三眼井,就是寓意“三品”。
让人称奇的是,三眼井的井水虽然只有2米深,但130多年来从未枯竭,养育着崇文尚武的豪山人。今天,井水依然清澈,还有村民在使用。我们看到,几位村民用水桶提水上来后,在一边洗衣洗菜,倒也方便。
仰云楼、奎阁及龙母庙:
村前村后都是景
看完三眼井,我们又去感受村子外围的环境。
豪山村前,田野中的仰云楼与奎阁遥相呼应,一个似官印,一个似文笔,前者是新会区文物保护单位,后者是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各具特色。豪山村委会主任张汝景介绍说,这两栋建筑是张其光的几个儿子于1932年出资修建的。结合村中象征着墨砚的水塘,再加上村里出了个武将张其光,寓意文武双全。其中,“仰云楼”三字为张其光第六子张祖荣所书,他也是仰云楼与奎阁的设计者。
我们登上仰云楼的楼顶观风景。只见远处将军山群山连绵,近处豪山村、天亭圩尽收眼底。当地人说,以前,远处山上的水流下来,经过豪山村,人们都说这里风水好。从村史来看,除张其光外,豪山村也确实出了不少人才,如浙江水师总兵、张其光之弟张蓉光、清末民初官员张荫棠、1935年间新会县长张宝荣、解放后上海大学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柏鼎等,至今仍有很多在外工作的豪山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作贡献,这也是对张其光报国精神的一种延续。
看了村前看村后,村后有座龙母庙。龙母庙坐落于禁山的山脚,但见绿树掩映,坐南向北,三路二进,正门石匾额书有“龙母宫”三字。门前广场上有一块天然形成的黄褐色巨石,外形犹如峻峭的山体,引得我们驻足欣赏好久。
“以前,村民只知道龙母庙建于清朝,但具体时间不得而知。去年,村里发现一块龙母庙石匾额,上有‘乾隆癸丑’四字,为人们提供了该庙修建的准确年份,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对村史颇为熟悉的张小逵说,1970年至1977年,双水镇委党校在这里办公;1972年,双水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由双水圩迁入龙母庙;1974年,宣传队解散;2000年,得乡贤捐助,村民对龙母庙进行修葺,扩建门前小广场、停车场等;2017年又再次修葺,形成一处很好的人文景观。
“张大人花”:
雪域高原“幸福花”
在豪山村前,奎阁四周的农田里,种植着10多亩的格桑花。花开时节,五彩缤纷的花朵傲然挺立,摇曳于风中,形成一片花的海洋,美不胜收。这动人的画面,我们有幸碰上了。
格桑花又叫“幸福花”,长期以来一直寄托着藏族人民期盼幸福吉祥的美好情感。至于格桑花具体为何种植物,存在广泛争议,多认为格桑花就是波斯菊,而这种花在西藏被称作“张大人花”。这是为何呢?张小逵告诉我们,张荫棠是张其光的侄子。1906年,清廷任命张荫棠以全权大臣的身份,到西藏办事。据说,张荫棠进入西藏,同时带入各种花籽。试种后,其它花籽无法生长,唯有一种花籽长出来呈八瓣形,且耐寒,花瓣美丽,颜色各异。一时间,拉萨家家户户都争相播种。这种花生命力极强,自踏上高原,就迅速开遍西藏各地,然而谁也不知道此花为何名,只知道是张荫棠大人带入西藏的,因此起名“张大人花”。
如今,豪山村人又将“张大人花”种在“张大人”的故乡,这既是对乡贤张荫棠的纪念,也形成了一处很好的田园景观,给人一种历史的穿越感,同时又洋溢着自然的野趣,怎不让人流连忘返!难怪花开时节,花田中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说:“格桑花儿真靓,豪山真是好地方!”
策划统筹/吕胜根 江南华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吕胜根 实习生 李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