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长堤风貌街景色更加怡人。
新宁铁路北街火车站旧址。
为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工作,日前由省文化和旅游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联合推出的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第二批)正式发布,其中我市“江门开埠历史文化游径”“江门台山侨墟商埠游径”两条游径入选。加上首批入选的江门川岛贸易遗址游径(原“江门广海贸易遗址游径”)“江门开平碉楼与村落世遗游径”“江门台山侨墟与洋楼游径”“江门广海卫烽火游径”等4条游径,目前我市共有6条游径被入选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这次入选的江门游径有何特色?我市应如何加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记者对此进行采访。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易航
历史文化价值较高 两条游径入选
记者了解到,此次发布的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第二批)重点选取了文化遗产资源点较为集聚、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现存文化遗产资源点保护情况较好,且具备对外展示游览条件的文化遗产集聚片区,构建长度适中、适宜步行或骑行、品质较高的观光游览实体游径,包含西学东渐文化遗产游径、近代商埠开放文化遗产游径和非物质(粤剧)文化遗产游径三大主题共16条实体游径,其中我市入选的两条游径均属近代商埠开放文化遗产游径这一主题。
据悉,本次发布还对首批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进行了修订和增补,包括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游径修订江门川岛贸易遗址游径1条实体游径,海防史迹文化遗产游径增补广州虎门炮台游径1条实体游径。
市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持续做好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标识系统建设及宣传推广工作,同时继续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工作,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共建人文湾区,让文化遗产资源更好赋能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延展文明脉络,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
展示岭南商埠开放文化
被誉为“天然影棚”
记者获悉,此次入选的两条游径线路的主题分别是江门开埠历史文化游径和江门台山侨墟商埠游径。江门开埠历史文化游径景点分布于蓬江区,依托堤东路、长堤风貌街等堤岸路和历史文化街区串联起江门海关旧址、宝和按当铺等近代商埠开放文化遗产资源点和滨水景观,为游客提供了解历史和户外休闲的活动空间。江门台山侨墟商埠游径依托益兴路、台海路等串联起公益埠、冈宁墟等近代商埠开放文化遗产资源点,重点展示近代自主开放等文化主题。
五邑大学文化遗产保育领域副教授谭金花向记者介绍,江门市近代开埠文化和华侨商埠文化较为丰富,依托水路交通形成了较具特色的岭南商埠开放文化。
此次入选江门开埠历史文化游径的江门埠曾是西江南路对外贸易的水陆交通枢纽和商品流通中心,在江门北街设立关口,称“江门关”。而江门台山侨墟商埠游径中的公益埠、冈宁墟、台城老城中心区历史文化街区、台城西宁市历史文化街区、温泉墟都是当时台山华侨交易的重要场所,现仍保存着许多华侨近代建筑群,具有很高建筑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正因如此,这里也成为不少民国题材电影拍摄的“天然影棚”,如《让子弹飞》《一代宗师》《香江风云》《秋喜》等电影均在这条游径中取景。
完善配套设施
增强游客体验感
“对这些文化遗产点进行合理的串联,能够更好地展现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的魅力,进一步丰富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强人们对共有文化的价值认同感,提升市民对本土文化旅游的兴趣,拓展本土旅游的可能性,更好地建设人文湾区。”谭金花说。
在把控全局和整体的角度,精选重点遗产点组成精品段,形成拳头产品,有学者认为文化遗产游径的建设实际上是对本土文化意蕴的深层次挖掘。江门市华侨历史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柏军向记者表示,文化遗产游径强化和突出文化资源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是对已有知名度、美誉度、且拥有一定客源基础的点进行的整合,虽然有的线路在空间存在一定距离,但以统一的文化主题进行了强连接,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了解了文化遗产游径的前世今生。
文化遗产游径要扩大其影响力并得到可持续发展,实现产品化和市场化是必要的一步。黄柏军说,江门许多文化遗产资源需要推出去、推向市场,让更多人了解,前期规划较为完善,后期相关配套和基础设施也应跟上,保障旅游应有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使好景点留得住游客。
谭金花建议,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已经过去,了解一座城市应更多是增强游径的体验感,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文化遗产游径的最终落脚点在文化上,需要深入到当地居民文化生活中,提升游径的旅游和文化价值,真正实现文化传播意义。同时,也让江门人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家乡,增加了本地人对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