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江门市江海区银泉肉菜市场的喧闹尚未开始,肉菜市场旁一家包子铺的蒸笼已腾起袅袅白雾。透过敞开的玻璃橱窗,30岁的川籍老板魏有锋正和几位师傅揉面、擀皮、包馅,动作行云流水。这家50平方米的小店,凭借每日手工制作的20余种包子,在两年间创下单日卖出近3000个包子的纪录,更以“看得见的真材实料”成为街坊口中的宝藏包子铺。
真材实料,味道备受好评
下午4点,江海区银泉肉菜市场旁的一家包子铺,已有不少人在排队。记者到达时,正逢新一笼鲜肉包出笼,热气裹着面香涌出街道。
“我们包子的特别之处,就三个词:手工、新鲜、实在。”魏有锋随手掰开一个刚出笼的鲜肉包,热气中露出扎实的肉馅。每天清晨,他都会从旁边的肉菜市场采购新鲜猪腿肉,师傅现场剁制成肉馅现炒。正因为真材实料,自然受到食客的欢迎。“市面有些包子皮厚馅少,我们特意调整了比例,馅料很足,试过就知道了。”魏有锋说。
破酥包,这种源于云南的传统工艺,在魏有锋手中被赋予了新生命:传统老面自然发酵8小时,无需添加酵母;醒发好的面团抹上猪油,反复折叠卷压7次,形成层叠的酥皮;最后包入调好的馅料,蒸制15分钟。魏有锋指着操作台上正在醒发的面团说:“整个过程全靠手感,机器做不出这种味道。”
店里的花卷也极具人气。菠菜红豆花卷用菠菜汁现榨和面,面团手工擀压成薄片,撒上红豆后再卷起,切成段蒸熟。翠绿的纹理间,藏着手工特有的粗粝感。“机器卷的花卷太整齐,没有这种层层叠叠的烟火气。”魏有锋笑着说道。
目前,店里供应近20种包子,涵盖酸、甜、咸、辣四类:鲜肉包、牛肉包、肉酱包、玫瑰鲜花花卷、芝麻花卷、小笼包……包子每天有两个时间段新鲜出炉,一个是早上6点至8点,一个是下午4点到6点。为保证顾客每日都能品尝到新鲜出炉的包子,魏有锋坚持每日凌晨2点半便起来开始制作包点,如此方能确保清晨6点,热气腾腾的包子准时呈现在顾客面前。
新鲜现做,让食客吃得放心
在开包子铺前,魏有锋在江门从事10年儿童轮滑培训,从兼职教练到全职教练,从全职教练到校长,再到区域经理。在2022年,受客观因素影响,他从教培机构转行,计划创业。他留意到广东包子市场:冷藏预制的速冻包占据很大份额,部分商家为降低成本使用劣质肉。
“在四川,包子都是现做现卖,面要发足时间,馅要调足味道。”带着对家乡饮食的熟悉,魏有锋最终决定在江门开一家“实在”的包子铺。
于是,这位从不会做包点的“门外汉”专门跑到四川学做包点,学有所成后,他便开始创业。但创业初期,还是碰了不少壁:面团发酸、馅料过咸、口味不适合当地人……直到慢慢摸索,经过多次改良,才终于获得食客的认可。
从“门外汉”到“包点匠人”,他将教培行业的严谨基因——备课般的精准配比、教学般的火候把控,全部融入每一个包子的褶皱里。
当顾客透过开放式厨房,看到师傅现场揉面、调馅、包制时,主动在社交平台分享:“终于找到能让孩子放心吃的包子了!”如今,店铺的转介绍客户占比很高。
面对日销近3000个的火爆场面,魏有锋却不考虑开分店。“包点制作太依赖师傅的手艺,标准化太难。”在他看来,与其盲目扩张,不如把现有品类做到极致。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包子铺从25平方米扩展至50平方米,但魏有锋始终坚持三项原则:不使用预制馅料、不添加防腐剂,坚持8小时老面发酵。
“我做包子,首先得让自己孩子敢吃。”这位父亲的话,道出了这家包子铺在速食时代逆流而上的终极密码。魏有锋知道,每个包子里藏着的,不仅是食材的本味,更是一个普通创业者对“真材实料”的坚守。
如今,魏有锋还开展教学,将破酥包制作技艺传授给更多人。在“手工包点课堂”上,他手把手教学员掌握老面发酵、酥皮折叠等核心技术,让传统手艺走出小店,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