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张茂盛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
江门,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中西文化在此交流碰撞,形成了独特的华侨文化和侨乡风情。在530多万祖籍江门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精神世界里,始终烙印着浓浓的侨乡文化基因。近年来,江门围绕建设国家级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聚焦区域内世界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华侨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持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让侨乡特色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唤醒着海外侨胞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
深耕民俗传承
织就乡愁载体
民俗,是侨乡文化最鲜活的注脚,更是侨胞心中最深沉的乡愁印记。在江门,每逢传统节庆,各类丰富的民俗活动就会在各地精彩上演,成为跨越时代和山海的情感符号,唤起人们内心对传统文化的情结。
“先祖的故事不能忘,家乡的根脉不能断。”每年春节、清明节,江门各地的古祠堂里都会响起熟悉的乡音,一批批海外侨胞带着子孙回到故土,在袅袅香烟中完成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蓬江棠下良溪村罗氏大宗祠、台山端芬梅氏宗祠里的宗亲活动,到蓬江杜阮尹氏宗祠、恩平復春冯公祠里的庄严拜祭,“根”的记忆在仪式感中代代相传。
端午节赛龙舟是流动的文化基因,也是传递民族认同感和家国情怀的文化载体。每年端午节期间,侨乡江门各地龙舟竞渡的鼓声不仅激荡着西江、潭江甚至南海边的浪花,还频频吸引着全球的目光,华裔青少年、外国友人也纷纷登船划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每逢中秋佳节,从侨博馆的“唐人街”猜灯谜区和超大月亮装置,到蓬江启明里广场的“月满启明里”中秋游园会,从台山的冬蓉月饼邮寄出国,到“赤坎升明月”主题活动通过线上直播传递至海外,家乡的美食、团圆活动,总是牵动着侨胞们的浓浓乡愁与乡情。
节庆民俗之外,江门民间还有许多极富地域特色的民间习俗得到了很好的留存和发扬。每年秋天,鹤山雅瑶陈山村都会举办一项传承数百年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香火龙”表演,以此纪念先祖、祈求安康。陈山香火龙活动已成为鹤山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随着形象IP的打造和系列文创产品的开发,在海内外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
台山浮石飘色是一项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民俗活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积淀,同时也是乡情的传递者,承载着台山人对家乡的深情与眷恋。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台山斗山浮石村会举行北帝神庙巡游活动,飘色表演都是重头戏。在近年江门开展的华裔青少年寻根活动中,侨胞子女在观看台山浮石飘色后都会表示惊叹,或争相想做一回“色仔”,或购买相关文创产品以作纪念。
而蓬江荷塘纱龙、江海礼乐醒狮、新会鱼灯、开平泮村灯会、恩平七星狮鼓……这些传承百年的民间习俗,也纷纷通过“非遗进景区”“民俗体验营”等形式焕发新生。
活化文化遗产
浸润侨胞心田
文化遗产是江门的宝贵资源。近年来,江门市以创建国家级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为抓手,构建系统性、全域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体系,让历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在不断满足侨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有力凝聚了侨心侨力。
侨批,又称银信,是“跨越山海的家书”“穿越时空的亲情”。2013年6月,“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在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16万件侨批中,江门侨批文献有近5万件。近年来,江门积极探索侨批保护活化工作,开发《侨批中的党史》课题、推出“家国情怀寄尺素——江门五邑银信(侨批)专题展”、举办“少年中国说”华侨书信朗诵会、创作《侨批·家国》《侨批·中国》等剧目、设立侨批文化长廊、利用H5技术开发侨批样式的“电子家书”、设计具有互动性的侨批文创产品……通过立体化的内涵挖掘,时代化的视角叙事、潮流化的包装,江门侨批故事不断走进公众视野,让更多人从中看到海外侨胞艰辛奋斗的心路历程,感悟到中华儿女开拓进取又不忘根脉、身处异地仍心系家国的深厚情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侨乡文化的活态传承,近年来,江门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让历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38项(其中国家级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59人(其中国家级6人),在广东省位居前列。
新会葵艺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至东晋时期。2008年,新会葵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在近年依托政府的大力支持逐步恢复活力。如今,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技艺跨界融合”等系列举措,新会葵艺的产品已从以前单一的葵扇形态,拓展到文旅挂件、灯具装饰、烙画书签、工艺品摆件等综合多元样式,它们结合传统制作技艺与现代美学设计,兼具收藏价值和实用性,受到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广大收藏家、消费者的欢迎。
以此为显著代表,荷塘纱龙在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上演出、东艺宫灯成为海外华人社区的节庆“标配”、开平民歌通过影视剧“出海”勾起侨胞乡愁……活化后的文化遗产,以各种形式浸润着广大侨胞的心田。
强化国际传播
讲述侨韵故事
大力提升侨都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是“侨都赋能”工程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江门在充分保护活化侨乡文化遗产资源的同时,更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构建海内外传播矩阵等形式,着力讲好中国故事、广东故事、侨乡故事,让江门的文化魅力跨越山海,在世界各地绽放风采。
江门素有“武术之乡”的美誉,武术文化源远流长,蔡李佛拳、咏春拳等武术流派发源于此。凭借侨资源优势,江门多措并举推动侨乡武术不断向海外传播,构筑起文化交流的桥梁。
蔡李佛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也是“中国侨都”的重要文化名片之一。近年来,我市从政府到民间,一直大力推广蔡李佛武术文化,其中蔡李佛武术文化的国际交流活动,截至目前已经举办9届,累计吸引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万多人次参加。不少“洋弟子”表示,在江门能清晰认识到自己正在苦练的蔡李佛拳是怎样被创造、被传播的,“所见所闻,皆是最地道、最生动的武术文化”。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咏春拳,同样在海内外开枝散叶,“咏春寻根之旅”等活动持续吸引着外籍弟子回乡祭祖,来到武术发源地切身感受中国的“武德”。
醇厚的冬瓜盅、辛辣的金山火蒜、酥香的古井烧鹅……一道道侨乡美食,既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侨胞心中浓烈的乡愁寄托。今年5月,大型美食文旅季播节目《三餐四季》广东篇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以独特的视角将江门的美食文化娓娓道来。节目播出后,不少海外侨胞的微信群被节目片段“刷屏”,纷纷表示节目勾起了乡愁记忆,也增强了文化认同。“希望让世界从‘五邑味道’里读懂中国。”恩平籍侨胞、委内瑞拉《委国侨报》副社长郑海燕表示,受节目影响,自己计划在当地拍摄江门特色美食系列短视频,通过海外华文媒体平台向拉美地区推广。
此外,我市近年以《中国侨都》杂志为龙头打造侨刊乡讯矩阵,用好海外华文媒体联盟传播渠道,积极拥抱新媒体。无论是文化遗产活化还是家乡文化故事,都通过立体传播体系被讲述得更好、传播得更远,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江门“以侨架桥”的生动载体。江门作为“华侨文化标杆地”的形象越发鲜明,城市吸引力、文化塑造力和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
从节庆习俗的温情守望到文化遗产的悄然浸润,再到文化故事的创新表达,江门的侨乡文化传承实践,正让“魂”的力量不断凝聚。正如一位参加寻根活动的海外侨胞所说:“家乡的文化没有变,但表达方式更活了,这让我们既能骄傲于传统,又能自信于未来。”
未来,江门将继续深耕侨乡文化沃土,让更多“魂”的载体连接内外,让华侨文化标杆地的光芒照亮更多侨胞的回家路,也照亮中国与世界对话的文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