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月如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蔡昭璐
写作是内心的表达、是情绪的出口。一篇好文章,能让读者从中得到共鸣,获得对友情、亲情、爱情以及生命的感悟。这是陆月如对写作的看法。
陆月如,江门市作家协会会员、外海龙溪诗社会员和理事,也是“生恭鲤鱼”市级非遗项目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
过去30多年,陆月如笔耕不辍,以细腻的笔触捕捉生活中的良善与美好,以朴素的文字记录家乡的变化与发展,让侨乡的“烟火气”与人文温度在字里行间流淌。
“江门是个巨大且丰富的素材库”
文字贯穿陆月如的人生。
小学二三年级时,陆月如就开始写文章,四年级开始在儿童报上发表作品。她对文字的兴趣,始于那一本本连环画。“儿时特别喜欢看书,看得多了自然就想写。”陆月如回忆说,那时流行写日记,别人是写一句话,她是写一段话。
随着年岁的增长,烦恼与情绪随之增多,文字成为陆月如宣泄烦恼和情绪的“窗口”。她说,这或许与其经历有关。父母早年离异,她与母亲相依为命,成长环境有些压抑,写作成为她情绪的宣泄口,也是她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是阅读和写作温暖了我的童年,使我拥有勇敢拥抱未来的动力。”她说。
从读书到工作,她从未停笔,写作的内容逐渐从天马行空转变为关注生活。她写母亲、写朋友;写生恭鲤鱼、写外海面;还写家乡江门的变化。陆月如的文字,始终带着浓厚的侨乡印记。
这种转变始于何时?陆月如说:“大概在2014年吧。”
那时的她负责单位宣传工作,写了几篇关于外来人员的文章,记录了他们在江门的经历,以及政府部门如何为他们解决困难。这组文章后来获得省级奖项,让她坚定了“写本土”的决心。
“江门是个巨大且丰富的素材库。”作为本土作家,陆月如认为自己有义务把江门的好人文、好风景、好故事传递出去,“我也想做这件事”。
2024年7月,陆月如发表散文作品集《光影微尘》。这本书凝聚了她一路走来所遇见的良善之人、美好之事,以及其领悟的人间百味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书中绝大部分场景与故事、温情与美好都发生在她成长的这片土地——江门。她说:“只有在熟悉的土地上,才有‘落地生根’的感觉,才能写出具有穿透力、有感情的文字。”
“老百姓能看懂的就是好文章”
无论是读者还是作家,都会问,什么是好文章?
陆月如的答案是:好的书或文章一定带有正能量、可启迪他人、可让读者产生共鸣。这么多年来,陆月如始终坚持认为,“文字是写给老百姓看的,老百姓能看懂的就是好文章”。
这种坚持,藏着她对文字本质的深刻理解——文字是工具、桥梁,一头连着作者的真心,一头接着读者的生活。因此,她的散文接地气,没有华丽辞藻,却藏着生活的真味。
有一次,陆月如接孩子回家的途中,在等红绿灯时遇到一位建筑工人。他穿一身没干的泥水服,胸前抱着一大束洋桔梗,摩托车后用扎带绑着蛋糕。这一幕触动了陆月如,她上前打听后得知花和蛋糕是建筑工人给过生日的妻子买的。建筑工人微笑说:“以前只知道买肉,后来才懂女人更喜欢花。”这种生活里的“反差浪漫”,被陆月如写进文章里,成为动人的篇章。
《光影微尘》中一篇名为《故土沧桑》的文章,记录了江门30年来的发展变迁。文中通过陆月如母亲一位上海好友的视角展开叙述——这位好友回到江门后,陆月如母女陪同其走访多地,借由好友亲身感受展现江门的发展与进步。在陆月如看来,江门的巨变不仅是高楼取代旧屋、公路连接阡陌,更藏在人们适应不同环境并勇敢拼搏的果敢里,藏在追求美好的披星戴月里。
如今,陆月如在尝试短视频剧本写作,她想把更多侨乡故事通过短视频形式分享给大家。陆月如说:“别人追流量,我想追‘留量’,希望观众看完想去江门走走,看看这片土地到底藏着多少故事。”
对新一代侨乡创作者,她的建议很实在。“写作的初心,是不辜负那些遇见的美好。”她说,“别拘泥于流量,写时代需要的作品,写能传达真善美、推动社会发展的作品。”
在她的心里,无论是记忆里的外海面、建筑工人的鲜花,还是窗外的白鹭与鱼塘,都是生活馈赠的素材。她想做的,就是以最真诚的笔触,让这些“微尘”在文字里发光。这份朴素的坚持,恰是侨乡文学最动人的底色——不逐虚华,只问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