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文化名人在“胜利大营救”后的合影。
东滘口“胜利大营救”事迹展通过大量照片、文献与文化名人的回忆史料,重现当年壮举。
江门原创话剧《开往东滘口的船票》再现了一段关于生死逃亡、文化传承与人性光辉的历史故事。
东滘渔村现貌。
中国画作品《香港大营救》。
陈京元展示父亲陈秋帆的照片。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前夕,一段被茅盾誉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的历史,通过一场展览再度浮现于公众视野。8月29日,“烽火文澜——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专题展”在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开幕,以大量珍贵文物和史料,完整再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文明守护之路。
时间拨回1941年12月25日,香港总督杨慕琦签署投降书,日军随即贴出布告,勒令知名文化人限期“报到”,否则“格杀勿论”。危急关头,中共中央从重庆连发急电,指令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与东江游击队“不惜任何代价,抢救文化火种”。一场关乎中华文脉存续的大营救,悄然启动。
在这场跨越粤港澳、总行程近2万里的秘密行动中,江门——这座濒海侨乡,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侨乡网络和广泛的群众支持,成为转移路上最可靠的“生命通道”。渔民摇橹引渡、侨商筹款济急、百姓冒险掩护……平凡人的勇气汇聚成历史洪流,成功护送夏衍、蔡楚生、梁漱溟等大批文化名人脱离险境,真切展现了全民族抗战史上的“江门担当”。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通讯员 路松
绝境选点:
江门何以成为“生命通道”
在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烽火文澜——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专题展”通过丰富翔实的展陈、珍贵的文物,系统还原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江门之所以成为专题展的举办地之一,是因为这座城市在当年大营救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广东省政协文史馆副主任陈宣中表示,本次展览深度融合文史研究新成果,首次完整披露包括西线在内的多条营救路线,尤其是香港、澳门至台山东滘口、广州湾(今湛江)等关键节点,极大补充了以往叙事中的模糊环节。
东滘口——这座位于台山都斛的小港口,为何成为粤西海上交通线的核心登陆点?台山市博物馆馆员冯浩然道出其中的关键:“东滘口距离香港不足80海里、距澳门仅48海里。20世纪40年代,由于日军 侵华,广州、新会等地相继沦陷,而台山地区尚算安全,故只能开设都斛到澳门的航线,保持航运。”
地理优势方面,该线路是不足80海里的“隐蔽缺口”。江门地处珠江口西岸,北接西江、南临伶仃洋,与香港、澳门形成“三角犄角”之势。东滘口凭借天然滩涂与潮汐规律,成为日军严控主航道外的“隐蔽缺口”:退潮时船只藏于滩涂,涨潮时借水流迅速离岸。自1938年广州沦陷后,日军重点布防主航线,粤西支线防御薄弱,而江门 民间长期依托侨汇发展起近千艘渔船与商船,平日用于渔业与侨批运输,战时则悄然转为救援的“秘密载体”。
侨乡网络方面,侨胞跨洋织就“保护网”。作为中国第一侨乡,江门拥有超百万海外侨胞,形成覆盖港澳、东南亚的侨商与宗族体系。这一网络在抗战时期迅速转化为营救资源:台山籍美国归侨陈孔图经营的香港大中华酒店,成为文化名人秘密中转站;斗山陈氏、开平司徒氏等宗族在多地设立的“侨批局”,不仅提供资金,更利用其网络与资源承担情报传递与船只协调功能。
战略中枢方面,江门是承东启西的转运枢纽。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指示,廖承志、张文彬等人在香港紧急部署,制定陆路、水路两套转移方案。其中水路西线(从香港经澳门至台山、江门或湛江,再转入广西)成为关键路径。江门凭借发达的水陆网络,承担起连接澳门与内地大后方的“转运中枢”职能。夏衍、司徒慧敏、金山、梁漱溟等大批文化名人,正是经此路线安全撤离。
可以说,江门以地理、人文与战略的三重优势,在烽火岁月中默默守护着中华文脉的星火,成为这场“最伟大的抢救”中不可替代的生命通道。
三线突围:
“生命通道”上的江门智慧
在“烽火文澜——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专题展”现场,一幅由广东省政协与广东省地图院联合制作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路线图”首次系统公开。这张地图完整勾勒出东、中、西三线及多条辅助路径,清晰标注从香港、澳门经台山东滘口至广州湾(今湛江)等关键节点的真实路线,填补了以往西线叙事的空白。
江门人所铺就的,从来不是地图上冰冷的线段,而是一条条由勇气与智慧熔铸的“生命之路”。
“澳门—都斛东滘口—开平”,这是一条水路为主的“快捷隐蔽线”。此路以水路为主,利用潮汐夜行。文化名人傍晚自澳门码头上船,趁潮北行,翌日黎明即抵台山都斛东滘口滩涂。登陆后暂歇都斛镇,次日绕行台城,第3日抵三埠,第4日至开平,第5日傍晚即达肇庆。
这趟行程主要靠坐船,既能避开大片被日军占领的区域,又能减少在日军岗哨接受检查的时间,是当时速度最快、也最隐蔽的撤离路线。夏衍、梁漱溟、范长江、司徒慧敏、蔡楚生、金山、王莹、郁风、金仲华、沈谱等多位文化名人,就是通过这条路线成功脱险的。因此,江门需要提前做好与海上各方势力的沟通协调工作,才能确保一路上的安全。
“澳门—石岐—江门市区”,这是一条借道沦陷区的“伪装通行线”。此路由澳门关闸登陆,经公路至石岐,转小船入江门,宿于江门大酒店。次日换船至北街,再陆行抵白石,傍晚渡江至棠下归侨招待所歇脚,第3日夜越鹤山直达肇庆。
这条路线要经过中山、江门等日军控制的据点,必须准备好“良民证”“通行证”,还要接受数道关卡的搜身,风险最高,但也因为路上行人多、人员复杂,容易混在人群里通过。叶浅予、戴爱莲、罗寄梅、盛舜、许迟、萨空了、华嘉、谢加因等20多人,就是靠这条路线脱离险境的。当时澳门正闹粮荒,很多老百姓也沿着这条路回老家,客观上给文化名人提供了“和老百姓一起走”的掩护。
“澳门—崖门—三埠”,这是一条服务国际友人的“特殊保障线”。该路夜间发船,经崖门转入银洲湖北上。首夜休于猫山麻风院(加拿大神父驻守,方便外语沟通),次日宿天亭村,再步行至石咀码头,转轮渡赴三埠,终抵柳州。
这条路线有快艇护送,沿途戒备很严密,外国人士和国民党高层人员多沿此进行转移。波兰裔记者爱泼斯坦偕同美、英、荷等国领事、记者及国民党要员共80余人,正是沿这条“特殊保障线”辗转至重庆。
或借潮汐夜航,或化装穿隙,或武装护航,只为在日军严控之下拓出希望之路,3条路线策略迥异,却同样凝聚着侨乡人民的胆识与智慧。
微光汇聚:
“生命通道”的守护者群像
“在党中央及周恩来同志的指挥下,这场秘密大营救可以说是历史的奇观,体现了党和部队与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对发展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重大作用,在国内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当时组织营救工作的东江游击队领导曾生在回忆录中的论断。
在这场“最伟大的抢救工作”中,江门人以其特有的勇敢与智慧,成为这场救援行动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之中,有深入虎穴的地下党员,有倾囊相助的侨商贤达,更有无数默默无名的百姓。这次大营救,不是少数人的“英雄独角戏”,而是无数普通人用勇气与热血织就的“安全网”。
作为营救行动的“主心骨”,江门籍地下党员凭借经验与勇气,开辟路线、应对危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外事组”组长李少石紧急参与高层部署,统筹多方救援力量;陈秋帆(台山籍)以家族酒店为掩护,机智周旋于敌特与海盗之间,护送大批文化人安全撤离;经验丰富的保卫工作者李筱峰(台山籍)隐于文化人队伍,一路护送茅盾、邹韬奋等穿越封锁;黄日东(台山籍)则在深山改建接待点,以“假地雷”智退日军扫荡,守护藏身之士。
依托侨乡优势与社会关系,江门籍侨商、民主人士成为营救行动的“后勤官”,以资金、物资与人脉破解转移难题。爱国侨领陈孔图(台山籍)香港独资创办了大中华酒店,后被中共地下组织选作“文化名人大营救”西线行动的临时指挥部和秘密汇聚点,成功协助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等大批文化精英从香港安全撤离;冯祝万(鹤山籍)利用人脉筹取通行证、调拨紧缺药品,为脱险者雪中送炭;陈满(新会籍)冒险护送因高烧滞留澳门的爱泼斯坦,凭“运盐船”与假证明闯关日军检查站,保全国际友人安危,为后续的安全转移奠定了坚实基础。
渔民、侨商、乡邻等普通江门人,以最朴素的家国情怀成为营救行动的“末梢力量”,书写了普通人的非凡担当。例如,开平妇女领袖方玉莲,以杂货店为地下联络站,掩护无数同志过往停留;交通员李健行(台山都斛人)连夜引船接应,带文化名人潜行蔗林、避敌巡逻;赵其休(新会三江人)调度快艇、安置外宾,亲自徒步20里护送登船,默默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最后一程”。
他们没有留下多少名字,却共同照亮了一个时代。正是这些平凡的微光,汇聚成穿越烽火的文化星河。
文脉永续:
“文化守护”的江门答卷
江门在这场大营救中完成的,不仅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救人”行动,更是一场守护中华文明血脉的“文化捍卫战”。安全撤离的文化名人,日后多数成为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奠基者;而被成功护送的文稿、手稿和电影器材,也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保存了珍贵的火种。
文化名家的“江门印记”——
安全经江门撤离的夏衍,在此次经历中更加坚定了文化报国的信念。他后来支持拍摄了《祝福》《林家铺子》等影史经典,并积极推动北京电影学院的筹建与中国高校电影学会的成立。
蔡楚生在台山都斛短暂停留期间,被当地渔民冒险护送的场景深深触动。这段经历融入他其后的创作,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以家庭悲欢折射抗战时期的民族苦难,1947年上映后引发广泛共鸣,成为当时国产片的票房巅峰。
文脉传承的“江门滋养”——
“在这次展览展示的这场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中,有10位被营救的文化名人来自江门,他们分别是黄新波、李少石、司徒美堂、胡蝶、戴爱莲、黎民伟、刘思慕、司徒慧敏、卢敦与关文清。”江门市博物馆副馆长张一知介绍。
除了上述文化名家,更多文化人士将“江门记忆”融入后续事业,为中国文化发展注入持久活力。例如,戴爱莲通过这次转移深入中国乡土,其后在采风与创作中充分融合本土元素,开创中国现代舞“民族化”的道路。司徒慧敏则成功将一套电影录音设备护送至后方,并用于长春电影制片厂录音车间的建设,为新中国电影工业早期发展打下基础。
红色记忆的当代传承——
为展现我市红色基因,台山市2023年打造“胜利大营救”主题展览。走进位于东滘口的“胜利大营救”事迹展,这里通过大量照片、文献与文化名人的回忆,重现当年壮举。市民游客纷纷走进其中,重温红色历史,感悟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活化利用。2022年以来,都斛镇以东滘渔村为抓手,实施台山都斛“胜利大营救”粤西海上交通线及东滘口登陆旧址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项目,复原登陆码头、修建观景瞭望塔、布展东滘口“胜利大营救”事迹展等,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全面提升东滘渔村品质风貌和价值。
活动助力。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弘扬和传承“胜利大营救”精神活动在台山并不少见,除了台山东滘口纪念地“大营救胜利80周年”主题活动、“潮涌东滘口 星火耀九州”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胜利80周年展外,还有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江门·台山站)暨台山都斛东滘口胜利大营救文化之旅活动等,推动了这段历史走进公众视野。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展览和活动,了解了东滘口在大营救中的光辉历程。”都斛镇党委委员毛颖凤说。
这场历时近200天、成功撤离800余人的秘密大营救,无一伤亡、无一被捕,被茅盾誉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80余载光阴流转,伶仃洋的潮声依旧,当年的渔船与灯火早已隐入历史,但江门从未忘记那段烽火岁月——记忆被写进书籍、刻进石碑、融进一代代人的讲述中。
海风拂过东滘口,穿过展览厅,也轻轻吹进每一个来访者的心中。它诉说着一段由微光汇聚成星河的历史:那是渔民摇橹的臂膀、侨商募捐的善款、百姓无声的掩护,是一个个普通人以非凡勇气守护文明火种的宏大叙事。
如今,“胜利大营救”的故事仍在侨乡传颂。台山东滘口旧址的修复、主题展览的举办、红色文化线路的开发,都在不断唤醒这段记忆,让更多人读懂——平凡人挺身而出的担当,才是民族最深厚的力量;而对文化与希望的守护,永远不会被时代遗忘。
相关链接
“胜利大营救”重要功臣陈秋帆之子陈京元:
“我的父亲是 一位无名英雄”
谈及80多年前那场跨越粤港澳、辗转两万里、成功营救800多位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的秘密大行动,“胜利大营救”重要功臣陈秋帆之子陈京元语气中充满感慨与敬仰。
“父亲作为一名党的地下工作者,坚决执行党的指示,协助大量文化人士安全转移,为革命事业贡献了重要力量。”陈京元说,“父亲一生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是一位真正的无名英雄。感谢党和政府一直没有忘记这段历史,让他的事迹被更多人知晓。”
陈京元还特别提到,近年来,台山市积极建设红色教育基地,融合教育、旅游与体验功能,有效推广了本地红色文化。他表达了自己多年来的心愿:“我一直希望在台山为父亲建立一座纪念馆,可惜如今力不从心。”他寄语,希望以其父亲陈秋帆为原型创作的小说能够顺利出版,以此告慰先人,延续这段珍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