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学者参观考察中山市博物馆。
江门日报讯 (文/图 记者/朱磊磊 通讯员/黄柏军) 近日,由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联合主办的侨文化学术交流会在中山市举行。江门、中山两地侨史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侨乡文化的保育与传承路径,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据了解,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均是有着40年悠久历史的侨史研究学术团体,在全省乃至全国侨联系统享有盛誉,这是两个学会首次联合主办侨文化学术交流会。
“侨乡文化遗产的存活与传承离不开孕育它生长、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会长、五邑大学教授、仓东遗产教育基地学术顾问谭金花表示。她以自身主持的“仓东计划”为例,介绍该项目通过鼓励村民保存本土文化、延续传统生活方式,推动乡村社区发展,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谭金花表示,公众参与是文化保育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找到更多元参与者和参与方式,才能真正传承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让乡土记忆和文化遗产为公众和下一代所见、所知、所感、所继承。“实践表明,文化保育既需本地人的亲身投入,也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广泛支持。当保育行为由个体转化为群体行动,才能形成良好的传承氛围。”谭金花说。
中山历史文化研究学者、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孙幸,则以孙文路为例,剖析了中山侨乡建筑的文化融合特征。他指出,孙文路作为贯穿中山城区的东西“大动脉”,其建筑风格融汇了华侨自海外带回的建筑理念,既吸收旅居国精华,又融合本土传统,成为中西文化交融与侨乡风貌的典型代表。透过这条百年老街的变迁,可一窥中山侨史的深厚积淀与研究进程。
会后,与会学者纷纷表示,本次交流会深化了两地侨乡文化研究,为新时代侨务工作与国际传播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接下来,两会将进一步加强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携手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