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循林公祠重光庆典当天开展粤剧表演。

林氏后人从世界各地回到祖籍地江门,在德循林公祠重聚。
11月9日,位于江门蓬江区丹灶塘边里的德循林公祠一派熙熙攘攘的景象,到处洋溢着欢庆与温情。侨助“百千万工程”——德循林公祠蓝瓦遗产中心开放仪式暨德循林公祠重光庆典在这里举行,来自美国、法国、新加坡、英国等地的林德循先生后人跨越重洋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座中西合璧建筑的重生。
蓝瓦依旧,乡音未改。从家族记忆到公共遗产,从荒芜废墟到活力中心,德循林公祠重焕光彩,连起的不仅是一个家族的根脉,更为江门侨乡唤醒“沉睡”侨房资源提供了新的参考。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朱磊磊 通讯员/黄柏军
跨越山海的血脉守望
醒狮队起鼓,迎接八方客人。11月9日一大早,德循林公祠内涌入众多海内外宗亲,在热闹的气氛中,揭开了这座历史建筑的最新面纱。
从大门缓缓步入,德循林公祠的面貌便缓缓呈现在眼前:泛着岁月痕迹的蓝色琉璃瓦,近代岭南建筑工艺雕琢的精美砖雕、石雕、木雕、瓷雕韵味十足,百叶窗、趟窗、古典柱式等南洋建筑元素尽显华侨特色……这座始建于1935年的祠堂,是马来西亚华侨、著名银行家林紫昭为纪念其父亲林德循而修建的家祠,数十年来藏于历史的褶皱中,湮没于市井的喧嚣里,如今终于洗去岁月的尘埃。
此前,由于缺乏妥善的管理和维护,德循林公祠曾屡遭盗窃,几近荒废。重生背后,是林氏族人对文化根脉的执着守护。
2014年,南洋华侨林紫昭孙女、美籍华人林爱莹的家人处理林紫昭在广州的房产时,意外发现位于塘边里的祠堂,于是他们邀请林爱莹加入,希望共同保护这座承载着家族记忆与历史的建筑。当林爱莹首次踏上江门的土地,眼前的景象令她震撼。“祠堂荒草丛生,有些树枝长到了墙内,有些穿透了石缝,交错缠绕在墙壁、石柱上。”她回忆道,“那一刻,我决定倾尽全力修复它。”
为了让这些历史建筑既充分保留原有韵味,又重焕光彩,在江门市有关侨务部门的支持推动下,林氏家族与开平市仓东文化遗产保育与发展中心携手,对其进行了系统性修缮、保护与活化。因卓越的修复理念与工艺,该修复项目荣获香港文物保护师学会颁发的2024年度“文化遗产修复大奖”。
修复不仅是砖瓦的复原,更是家族记忆的唤醒。开放仪式上,35位林德循后人从世界各地赶来,其中不乏首次踏足祖籍地的年轻一代。望着在祠堂内好奇张望的其他族人,林爱莹不免有些哽咽:“这是近90年来,林紫昭与林嵩祺(林紫昭弟弟)的后人首次在塘边里重聚。祖父若在世,定会欣慰。”
祠堂的修复不仅让一座老建筑重获新生,更让散居世界各地的林氏后人重新凝聚在祖祠之下,让断裂的文化脉络得以接续,让海内外中华儿女的血脉联系更加紧密。“小时候听长辈说,祠堂是家族的‘根’,大家经常聚在祠堂共度佳节。今天站在这里,我真正理解了‘根’的意义。”林爱莹说。
从家族祠堂到多元文化平台
蓝色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既映照着过去的侨乡记忆,也照亮了未来的文化征程。修复后的德循林公祠,并未止步于一座静态的纪念场所,而是被赋予了更丰富的使命。
仪式现场,江门德循林公祠蓝瓦遗产中心、江门市“侨胞之家”、江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建基地、五邑大学文化遗产保育社实训基地、五邑大学“同心筑梦”“邑网青语”工作室等多个单位牌匾同步揭牌。未来,这座焕发新生的祠堂不仅是林氏家族缅怀先人的场所,更将承担起遗产保育、侨务联络、文艺创作与高校实践等多重功能,在侨助“百千万工程”的背景下焕发出强大的时代活力。
激活城市空间,延续历史文脉,修复后的德循林公祠正在成为集历史文化传承、社区活动、公益事业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
自2024年3月起,“蓝瓦讲堂”学术讲座系列已成功运作并获得良好社会反响。五邑大学多个学院及团体深度参与其中:文化遗产保育社将此作为月度活动的策划与实训基地;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将其确立为“侨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土木建筑学院学生团队更以此为基础,开发融合银信文化与建筑特色的密室探索项目,大胆尝试文化旅游活化新形式。
“学校、非营利机构、大学生以及香港、澳门的相关组织与我们共同开发这一空间。”仓东计划发起人谭金花介绍,未来,这里将建成向市民开放的文化交流中心,也是海外华侨寻根的重要平台,“祖祠是海外华裔在家乡的根。许多海外年轻一代对祖籍地感到陌生,但他们对家族故事充满好奇。我们希望通过德循林公祠这个窗口,帮助更多祖籍五邑地区的海外华裔‘寻根’,重建他们与祖籍地的联系。”
记者手记
侨房侨产是海外华侨华人看得见的“乡愁”,是滋养家国情怀的“根”与“魂”。作为全国著名侨乡,近年来,江门以侨房活化保育为重要抓手之一,将其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德循林公祠重光正是侨乡文化遗产保育与活化利用的典型范例,不仅为海外侨胞提供了情感寄托与文化认同的空间,实现文化血脉的延续与创新,更充分将华侨遗产活化保育的三个核心价值——成功将华裔回归寻根、遗产学术研究、高校人才培养三大功能“三合一”。它示范了一种由家族发起、专业机构支撑、高校深度融入、政府与社会支持的多方协同保育模式,为大湾区乃至全国的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仓东方案”,亦响应了“建设人文湾区”的政策纲领。




粤公网安备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