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西与广东相隔万里,却有着200多年的交往历史。在这漫长岁月里,江门侨胞在巴西闯出了一番天地,他们从改良广东传统小吃角仔出发,把“巴西角仔”生意做到巴西全国各地,更成为连接中巴两国文化与经济交流的坚实桥梁。
出生于江门台山市海宴镇石阁村的苏新效在1983年远赴巴西,同样从在角仔店打工起步,历经四十余载风雨沧桑,逐渐在异国他乡闯出一片天地。如今,身为巴西广东同乡总会会长的他,将满腔热忱倾注于侨胞服务和中巴交流中,用行动诠释着“侨担当”,用丹心守望家国情怀。
从角仔店起步逐梦巴西
1983年,怀揣着家庭团聚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苏新效追随亲人的脚步,登上了前往巴西的航班。彼时的苏新效未曾想到,这片说葡萄牙语的陌生土地,将成为他挥洒汗水、实现梦想的第二故乡。
穿行在巴西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店名写着“Pasteiralia”的小吃店,店里销售的包有馅料的饼,是一款由广东传统小吃角仔改良而来的特色美食,已有约百年历史。这款融合了鸡肉、牛肉、芝士等材料的“巴西角仔”,在巴西深受民众喜爱。而对五邑华侨而言,这不仅是一款美食,更承载了他们的奋斗历程。
“好多台山人就是通过开角仔店在巴西掘到第一桶金,因为经营角仔店比较简单,赚钱也快。”像大多数早期侨胞一样,初到巴西的苏新效先是在家族经营的角仔店里工作,“每天4时就要起床准备食材,6时准时开门迎客,直到深夜才打烊,一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
五邑老华侨“肯吃苦、肯打拼”的精神,深深影响着苏新效。凭着吃苦耐劳的韧劲,苏新效很快在异国他乡站稳了脚跟。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巴西市场的中国产品越来越多。苏新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商机,毅然决定转行做贸易。他利用自己在巴西积累的人脉和资源,将实惠的中国产品带到巴西各地,逐渐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网络。在积累了一定资本后,苏新效又涉足建筑行业,承接平房、厂房建设等工程。从餐饮小吃到百货贸易,再到建筑工程,苏新效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稳健,慢慢在巴西商界赢得了良好口碑。
架设中巴往来“连心桥”
2021年,在新冠疫情期间,苏新效临危受命,当选巴西广东同乡总会会长。此前,他已在巴西广东同乡总会服务多年。担任会长后,他更是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巴西广东同乡总会工作中,成为旅巴侨胞最信赖的“暖心守护者”,他的付出和努力也得到了乡亲们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乡亲们信任我,我就不能辜负这份重托。”在苏新效看来,巴西广东同乡总会就像一个大家庭,不仅要解决侨胞的实际困难,更要凝聚侨心、汇聚侨力。而在他的带领下,巴西广东同乡总会成为联系旅巴广东籍侨胞的重要纽带,以及助力侨胞融入当地社会、维护侨胞合法权益的重要力量。
巴西是中国在南美洲最大的贸易伙伴,近年来,随着中巴关系的深入发展,两地交流合作日益密切。作为中巴经贸往来的参与者和中巴文化交流的推动者,苏新效多年来也在用实际行动架设起连接家乡与异国的“连心桥”。
“巴西有近30万华人华侨,其中广东人有15万,江门台山人更是巴西侨胞中的主力军。”作为土生土长的台山人,苏新效始终关注着家乡与巴西的交流合作。他深知,江门作为著名的侨乡,与海外侨胞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和广泛的合作基础;江门与巴西在资源、产业等方面具有互补性,推动两地合作潜力巨大。
“江门的旅游和咖啡产业发展迅速,巴西市场庞大,对江门来说是潜在的市场机遇。”苏新效表示自己愿意为家乡企业对接巴西市场提供帮助,也积极鼓励巴西的企业家和投资者去江门投资兴业,推动家乡经济社会发展。
以2026年举办“中巴文化年”为契机,苏新效计划将充满热情的巴西文化带到家乡,同时也把江门的舞狮、粤剧等传统文化引入巴西,促进两地文化深度交融。“华侨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我们有责任促进中巴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苏新效说,巴西人热情友好,对中国文化充满好奇,但很多人缺乏了解中国的渠道,希望未来能组织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动,“让巴西人了解真实的中国,也让中国人了解热情的巴西”。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年过六旬的苏新效依然忙碌在为侨服务和中巴交流的第一线。“以前我们这代人为谋生而来,现在要为融入当地、回馈家乡而努力。”他也将继续与五邑侨胞一起,在巴西这片热土上用勤劳书写人生,用奉献回馈桑梓。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朱磊磊)




粤公网安备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