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0年,江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人口比重达到7%-10%,标志着江门市开始步入老年型初期社会。至2014年底,江门60岁以上老年人有67.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5%,江门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城市。为此,2010年以来,江门市各级医疗机构积极探索居家养老、医养结合、老年专科等三种模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一、具体做法
我市老年人及其病患者管理拓展了三种新的服务模式:一是在35家医疗机构设立家庭病床,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二是34家医疗机构与30家养老机构开展医养融合,提供医疗、养老综合服务。三是在34家医疗机构设立老年病科,服务多种慢性病、高危病种、完全失能老人。
(一)建立家庭病床,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2009年1月,我市首先在2家医疗机构探索开展家庭病床试点服务,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35家医疗卫生机构获批开展家庭病床服务,绝大部分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共设置家庭病床2800张。2014年起,将家庭医生式服务与家庭病床服务相结合,以“三无”老人、残疾人、百岁老人、低保老人、精神病人等为重点对象,提供诊疗护理、心理辅导、健康体检等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目前共建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54个,建床15047张,签约户数11190户,建立家庭健康档案102729份,为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提供服务53426人次。家庭病床的设立,缓解了基层医疗机构的住院压力。
(二)探索医养融合,医疗与养老紧密结合。老年人多患有慢性病,但又未达到住院标准,探索开展将医疗和养老紧密结合,可以极大方便老年人的生活和就医。一是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医疗机构。截至2015年6月,我市94家养老机构配有医疗服务的有30家,占比31.91%。二是医疗机构内设老年康复病床。我市34家医疗机构设置护理康复床位1253张(含在建683张,实有570张)。医疗机构或与养老机构合作,定期派专科医生到养老机构查房、诊疗,建立医疗急救、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三是引入社会资本设立具有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2014年全市批准设置了3所护理院,共规划床位403张。江海区引入1家集康复、保健等一体的综合养老机构。
(三)设立老年病区,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且达到住院标准的老年人,入住老年病区。目前,我市共34个医疗机构设置老年病床2227张(含在建640张,实有1587张),总体布局较为合理,其中,三级医疗机构1家,二级医疗机构2家,一级医疗机构31家,为患有多种慢性病、高危病种、完全失能或精神病的老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我市积极引入民营涉养老医疗机构的设立。总投资达40亿元的银葵医院核定床位1500张,已于2014年9月份奠基,预计2018年部分开始投入使用。由我局批准设置开平南华医院,核定床位300张,主要提供老年病患者康复服务。
二、工作亮点
(一)实行分类管理。我市根据老年人是否患病、患病种类以及是否失能进行适当分类,采取适用、恰当的医疗养老方式。对生活基本能自理或慢性病康复期的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家庭医生定期上门服务;对部分失能、患慢性病但病情不严重未达到住院标准且高龄的老人,需要专业化养老护理,入住养老机构或医疗机构老年病防治中心,享有医养结合服务;对患多种慢性病、高危病种、完全失能或精神病的老人,入住医疗机构老年病科,主要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三种服务模式根据老人综合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以达到医疗和养老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二)探索“三位一体”。为避免老年人就医转诊带来的不便,我市探索将“居家养老、医养结合、老年病区”三种服务模式整合在一个机构内开展。鹤山市共和卫生院于2011年设立了老年防治中心,同时托管当地敬老院,已为313名老年人提供医养综合服务。银葵医院规划设立老年病科、老年康复中心、老年公寓“三老一院”,将养老、医疗、康复结合为一体。开平市东华老年病康复医院获得了开平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经营权,积极探索医养融合发展。
三、主要成效
(一)良好的社会效益。2013年9月6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要求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我市探索居家养老、医养结合等服务模式,有效解决老年人的就医和养老问题,有效地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缓解了政府对养老机构投入压力,也减轻老年人子女家庭的压力。
(二)做强老年专科。我市的老龄化正在逐步影响居民的疾病结构,尤其基层卫生院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就诊比例在所有年龄组中为最高,约占25%,且主要以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为主慢性病居多。老年病区充分发挥了医院的人力资源优势,扩大了医疗服务的覆盖面,提高医院的住院床位使用率,增加了医院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