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科函〔2019〕233号
高晓梅代表:
您在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提升市孵化载体孵化能力的建议》(第5047号)收悉,经综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的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孵化载体建设情况
我市的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已渐见成效,目前全市孵化器达31家,面积超4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近912家,累计国家级孵化器2家、国家级培育单位3家、粤港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众创空间35家,面积6.95万平方米,累计国家备案众创空间3家,省级众创空间试点单位4家。拥有小微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级2个,省级9个,市级26个。各孵化载体进驻的企业接近4000家,带动就业超过6.5万人,形成较好的创业环境(分布情况见表1)。2019年5月,江门市科技企业孵化协会成立,标志着我市孵化体系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孵化企业的服务功能,培育创新创业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孵化效益,实现孵化体系从量到质的转变,促进我市孵化育成体系健康发展。
各孵化载体分布情况(表1)
区域 | 孵化器(家) | 众创空间(家) | 小微双创基地(个) | 国家级、 省级(个) |
蓬江 | 10 | 11 | 10 | 国家级3, 省级8 |
江海 | 8 | 9 | 6 | 国家级4, 省级5 |
新会 | 5 | 5 | 5 | 省级2 |
鹤山 | 3 | 2 | 5 | 省级1 |
台山 | 2 | 2 | 2 | |
开平 | 2 | 2 | 2 | |
恩平 | 1 | 2 | 1 |
二、孵化体系建设采取的措施与成效
(一)政策落实。
2015年以来,参照省的政策措施和珠三角先进城市的经验,市科技局出台了5项促进孵化体系建设的优惠政策。根据《江门市科学技术局江门市财政局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后补助试行办法》要求,对新增的孵化面积进行补助,有12家孵化器获新增面积后补助资金670.572万元;根据《江门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江门市小微企业众创空间的扶持管理办法的通知》,对运营良好的众创空间择优奖补,有11家众创空间获市级奖补资金1300万。根据省的《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后补助试行办法》,有5家孵化运营机构获得省级孵化运营A级评价,各奖励30万,共150万。根据《江门经济和信息化局江门财政局关于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扶持管理办法》建立核心小微双创示范基地3个,重点小微双创示范基地23个,拥有国家级小微双创示范基地2个、省级9个,获得扶持资金2.4亿元。
(二)勇于探索。
在孵化载体建设初期,确实是在“撒网捕鱼”,政府资金是鱼饵,吸引大批有意愿向孵化体系发展的单位参与,从中发现好的资源。再积极引导各孵化载体结合自身背景,完善特色服务体系,目标向专业方向发展。例如南方教育装备、智能装备等机械与自动化专业孵化器;科恒、宏谷等化工类专业孵化器;网商、云谷等电子商务类专业孵化器。
(三)设立基金。
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普遍具备投融资功能,基本设有种子基金,为在孵企业和项目提供投融资渠道。有代表性的孵化基金的是科恒公司牵头与粤科创新创业投资母基金等成立了规模为9000万的粤科泓润基金,启迪之星(江门)与高新区联合成立了5000万元的启迪之星风险投资基金,基金均投向于其入孵企业或项目及处于初创期、早中期的创新型企业,既帮扶了初创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孵化载体自身的高速成长。
(四)拓展资源。
充分利用侨乡优势,积极对接港澳台科技机构、行业商会,
对接海外及港澳台创新创业资源,推动国际化科技孵化器建设。珠西创谷作为我市目前唯一的“粤港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已渐具规模,仅港澳人员青年创立的企业就接近40家。另外积极打造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作为全国第5个国家级双创平台,中欧合作区已有来自14个欧洲国家投资的118个项目,投资金额累计145亿美元。
三、孵化器建设存在问题与解决思路
我市的孵化器建设目前还存在部分载体服务能力不强,运营能力弱,孵化效益低,缺乏特色等问题。由表1我们也看到我市达到省级、国家级标准的孵化载体数量较少,有待提质增效。针对这些情况,制定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修订和完善扶持政策。
重新修订完善《江门市科技局 江门市财政局关于江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后补助试行办法》,统一孵化面积后补助标准,提高对孵化场地的合理利用;增加孵化载体运营评价奖补,每年获省运营评价B级以上的均有奖补;增加各孵化载体资质认定奖励,只要认定为省级以上资质的孵化器、众创空间,本市设有一次性奖励资金。希望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带动各孵化载体建设积极性,同时规范对入孵企业的服务与管理,提高孵化成功率,逐步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厚植培育独角兽沃土。
(二)加大孵化器载体建设力度。
一是推动行业龙头科技型企业设立孵化器。以科恒、中集等上市企业已在建运营的科技孵化器为引领示范,进一步引导大型龙头企业打造与自身产业相关的孵化链条,通过开放创新资源和创新平台,上下游配套等方式,为培育江门本土“独角兽企业”提供良好的整体创业生态。二是推动高等院校设立孵化器。发挥五邑大学、江门职院等高科院校人才和科技成果的优势,鼓励高校人员创业和成果转化,以内部孵化形成源头创新和源头转化。三是建设跨境科技孵化。支持我市有条件的孵化机构在港澳台及海外建设分支机构或孵化基地,提升孵化平台吸引全球高端创业项目和团队的能力,鼓励境外机构到我市参与建设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为海(境)外青年创客提供项目孵化、项目加速、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创新服务平台。四是推动专业孵化器建设。鼓励网商时代等孵化器发挥行业专业优势,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端服务来进行升级,集聚更多高成长性的在孵企业。
(三)开展孵化器提质增效行动。
一是提出我市科技孵化器提质增效行动方案,分类指导各市(区)孵化器建设,三区要建设一批标杆性品牌孵化器,四市要推动孵化器数量和质量双提升。二是以评促建,依托全省备案制度及运营评价考核方式,充分对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的运营情况了解,科学诊断和分析发展水平,指导其提升自身建设。三是以升促建,遴选和推荐一批服务水平高、创新资源配置优的市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升级为省级、国家级,实现由注重数量向数量与质量并重的转变。
(四)引导创业与资本全面对接。
一是举办2019年江门市“科技杯”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大赛与孵化器建设工作的联动,探索将我市大赛与“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粤港澳台赛”相结合,挖掘优秀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对其进行支持,加快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二是积极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支持孵化器建设,推进“孵化器+天使投资+创业企业”持股孵化模式,加大孵化器与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三是鼓励银行业、信贷公司等金融机构提供科技信贷、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科技金融服务。
(五)加快江门市孵化协会的部署步伐。
为贯彻我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立市科技企业孵化协会后,我们将充分发挥政府与协会的引领作用,并加快部署。协会作为沟通会员间、创客间的桥梁纽带,致力全市双创资源整合。一是争取国家、省孵化协会平台资源,积极对接港澳台科技机构、行业商会,链接海外及港澳台创新创业资源,推动国际化科技孵化器建设。二是统筹开展孵化从业人员资格培训,提升全市科技企业孵化运营机构的整体服务质量,同时积极组织市内(外)孵化器间互访学习交流。三是搭建共享公益平台,全面、系统掌握我市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情况,服务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的发展,推动双创环境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四是积极发掘优质资源,重点引导和推动产业龙头企业依托其资源、渠道优势,创办专业化、个性化的孵化服务。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工作的关心支持。
江门市科学技术局
2019年6月21日
(联系人:施妙莲,联系电话:1380260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