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江门市委、江门市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江门市加快建设科技
强市发展纲要》的通知
江发[2004]35号
各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各局以上单位:
现将《江门市加快建设科技强市发展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江门市委
江门市人民政府
2004年12月25日
江门市加快建设科技强市发展纲要
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不断提高我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快建设科技强市,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粤发[2004]12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纲要。
一、充分认识加快建设科技强市的重要战略意义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是引领江门未来发展的主导力量。区域综合实力的竞争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谁拥有科技优势,谁就能掌握主动权。江门今后的发展潜力在科技,提高竞争力在科技,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科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也在科技。因此,必须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加快建设科技强市是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市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要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到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总目标,必须建设科技强市。只有加快建设科技强市,才能为我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追赶珠江三角洲先进发达地区,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各级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建设科技强市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切实把科技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
二、加快建设科技强市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3、加快建设科技强市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把江门建设成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总目标,以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核心,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全力构筑行业和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突出重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进民营科技
经济发展;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切实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研究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加速建设科技强市。
4、加快建设科技强市的主要目标。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区域创新体系,努力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新路子。努力实现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新突破;企业创新能力的新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突破;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新突破;实现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环境营造的新突破。有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努力赶上珠江三角洲先进地区发
展水平。
到2007年,我市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
——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
——研究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7%;
——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60%;
——每万人科技活动人数超过50人;
——每万人专利年申请量达到9.8件。
到2015年,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到6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70%,每万人科技活动人数超过90人,每万人专利年申请量达到24.7件,公民的科学素质显著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三、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
5、大力建设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科技创新平台。 重点建设为行业和产业服务的科技平台。到2007年,要在纺织服装、摩托车及零配件、麦克风、五金制品等行业建立涵盖有行业技术研发、企业信息化推广、现代物流、质量检测等服务的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在国家级产业基地、省级科技园区及专业镇(区)建立科技创业中心。通过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和科技创业中心,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或创新成本过高的广大中小企业搭建一个资源共享的技术创新平台,增强市场竞争力。对中心的建设,各级财政应给予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大力推广和建设专业镇。积极推动蓬江区杜阮镇(五金卫浴)、江海区(电子材料)、新会区大鳌镇(集装箱)、新会区司前镇(不锈钢五金制品)、开平市沙冈街道办事处(纺织服装)、恩平市恩城镇(麦克风)、台山市海宴镇(花卉)、鹤山市沙坪镇(鞋业)等13个省市级专业镇(区)实施专业镇技术创新示范工程;重点扶持蓬江区潮连镇、鹤山市桃源镇等特色产业相对聚集的镇创建省市级专业镇。通过专业镇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扶持具有知识产权、市场潜力大的技术创新项目,支持镇内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和企业科研机构的建立,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镇级经济上新台阶。到2007年,全市争取新建专业镇12个,总量达到25个。
支持创办各类科技成果孵化器。积极推动江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会区今古洲开发区和台山市新宁民营科技园创办科技孵化器。加快建立市科技创业中心和虚拟研究开发中心,鼓励、吸引科技人员带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到江门创业,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型企业和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积极创建大学科技园,以高校为依托,推动大学的人才、技术、信息
、实验设备、文化氛围等综合智力优势与社会资源相结合,为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服务。
6、全力打造区域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 充分发挥政府组织、协调、服务作用,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科技合作,鼓励和支持建立产学研联合基地,开展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江门转化,提升企业竞争力。到2007年,全市建立各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基地30个。
充分利用江门五邑侨乡在世界各地的人才资源优势,发挥市政府科技顾问、五邑籍院士等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努力寻求在科技决策咨询、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支持与支撑。
积极参与粤、港、澳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主动吸纳高新技术和承接产业转移。鼓励境内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与我市企业联合组建研发机构,联合申报我市重大科技项目。建立与泛珠三角及全国各地的科技合作,积极开展科技交流活动,力争每年举办一次跨地区的科技交流活动。
7、积极构筑科技中介服务平台。 高标准建设华南技术交易网江门站点,鼓励企业、科研机构、有关行业协会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资源共享的技术数据库、科技信息网络和网上技术市场。努力实现政策、项目、资金和人才信息的快速流动。形成功能多样化、服务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网络。
要建立覆盖全市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服务网络。增强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的能力,努力拓宽科技依托面、合作面,为企业搭桥引线,提供成果推介、科技招商等综合性服务。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技咨询、培训服务体系。逐步规范科技中介的市场行为,提高服务水平,形成行业自律。
8、大力推动企业建立技术创新平台。 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组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投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建设费用可列为研究开发经费。企业建立省、市级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由市财政分别给予专项经费补助,各市、区也要安排相配套的扶持资金。到2007年新建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5家,全市达到50家。
加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鼓励企业从事行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公共技术的研究,通过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引进技术和人才,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素质和竞争力
9、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先进制造四大高新技术领域加快产业化进程。特别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计算机外部设备、纺织及化工新材料。进一步加大火炬计划、新产品试制、科技成果推广、科技攻关等计划项目的实施力度,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提升企业的技术档次和市场竞争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10、加快江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 按照“有效益、有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科学规划,优化整合江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资源,提升整体承载能力和接受辐射能力。以区内已具规模的电子信息、摩托车及零配件制造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加快产业聚集,延长产业链条,使之成为园区经济发展的示范。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园中园”的建设,引进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的项目,促使这些园区做大做强。
11、加大民营科技园的建设力度。 重点加强新会区今古洲民营科技园和台山市新宁民营科技园两个省级民营科技园的科技创新环境建设,推动蓬江区潮连民营科技园、恩平市外资工业区电子工业园等9个市级民营科技园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吸引一大批研发能力强、发展潜力大、产业化基础好的企业入园,促进园内企业向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使民营科技园成为我市民营经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高技术企业孵化与成长的重要基地。到2007年,全市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0家、民营科技企业350家以上。
12、加快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要进一步加快建设“国家火炬计划江门新材料产业基地”,努力创建纺织化纤产业基地、光机电产业基地、麦克风电声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国家火炬计划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引导、带动作用,培育地方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区域经济的产业竞争力。通过基地建设,用好国家有关扶持政策,培育和扶持一批符合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要求的骨干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的集聚,形成区域的品牌效应,增创一批国家、省名牌产品。
13、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企业。 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省、市各项科技计划,通过项目的组织实施,提高企业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方面的能力。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入,科技三项经费和各项专项资金的安排,要向高新技术企业倾斜,安排高新技术项目的比例要达到4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要达到年销售额的5%以上。加大财政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力度,提高专利申请量,提升
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
五、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4、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 广泛运用电子信息、现代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技术,改造机电、造纸、食品、建材、化工、纺织服装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重大共性、公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推进传统产业的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化,提高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技术含量,引导一般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变。
15、积极用高新技术培育和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以电子信息制造业和汽车配件业为突破口,培育和形成工业经济新的亮点。加快把我市建成省内重要的线路板、打印机基地。依托我市摩托车的产业优势和机械工业的基础,大力发展汽车轮毂、轴承、汽车音响、内饰等汽车配件产业,打造汽车配件产业链,把我市建成重要的汽车配件生产基地。抓好江门市“钻石岛”珠宝产业潮连基地建设。利用我市区位及自然条件优势,科学规划,大力发展化工制造业。建立江门市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
16、努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 抓好企业信息化试点工作,到2007年,建立50家以上示范企业,5个示范镇(区),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带动500家以上企业实施信息化工程。促进企业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改进生产工艺,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柔性化。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实现管理模式现代化。改进信息管理系统并实现网络化。改善营销手段,实现商务运营信息化。每年安排专项经费支持重点信息化项目。
六、加强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17、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以培育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及各种站所为骨干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逐步形成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高等学院、科研机构为依托的农业研发和推广体系。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及质量认证体系,农产品原产地标记制度,推动农业技术创新,提升农业科技竞争力。到2007年,要培育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0个,农业技术创新中心10个。积极组织实施
星火计划、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农业科技攻关计划,每年引进或培育农业新品种30个,实施“三高”农业项目15项。
18、发展农业高科技产业。 围绕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应用现代先进技术及先进装备,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和基础条件的改善及动植物品种的改良和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重点发展农作物、名贵花卉快速扩繁技术的产业化,加强地方名优特农作物、名贵花卉的资源保护和提纯复壮工作;保护、开发、改良和利用地方优良禽畜品种,加快动物新品种(配套系引进)选育及产业化;农业生物制品、环保饲料、动物药物及生物农药的研制与产业化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及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农业集约化生产技术及现代化设施设备的应用,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等。
19、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政府各部门要加强对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加快科学技术对各领域、各行业的渗透,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组织实施“人口健康”、“绿色科技”、“清洁生产”、“公共安全”、“灾害监测预警”、“城市应急救援”、“文化科技及科技文化”、“公共服务”等一批社会发展方面的科技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全市人口与健康、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整治、防灾减灾、社会安全保障、人居环境建设、社会服务和文化体育事业等领域的科技进步。
七、加强领导,营造全社会关心、参与科技的良好环境
20、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科技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第一把手要亲自抓“第一生产力”。落实党政领导推动科技进步实绩考核责任制,深入调查,大胆创新,抓住重点,及时研究解决科技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狠抓各项科技政策法规的落实,创造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积极务实地推进建设科技强市的各项工作。
21、建立技术创新投入的良性机制。 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每年增加0.1个百分点,到2007年全市财政科技三项经费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1.6%,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3%以上。财政资金对科技的投入主要投向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公共服务技术平台建设、研究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大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专项奖励。进一步建立与完善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科
技风险基金和民间资金等多渠道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督促企业落实好“2、3、5”规定,即一般工业企业每年用于研发的经费占当年销售额的比例要达到2%以上,技术创新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达到3%以上,大企业集团和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以上。
22、建立激励机制,优化用人环境。 通过建立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建立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结构优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产业化及经营管理队伍。围绕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的分配激励政策、引智政策和人才流动政策,逐步形成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对特殊人才给予特殊待遇。对获市科学技术特等奖的奖励10万元,一等奖奖励3万元,并逐步加大市科学技术奖的
奖励力度,更好地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加强对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的引进工作,优化科技人才创业环境,建设一支与江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科技人才队伍。
23、加大科普力度,提高全民科技素质。 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级科协认真履行科普工作职责,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落实各项法律法规有关科普投入的规定,确保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比例。到2007年,全市财政总支出中安排的科普经费要达到人年均l元的要求,资金安排由同级科协会同财政部门研究落实。落实国家和省扶持科普基地的有关政策,加强科普场所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科普场馆的功能。逐步在科技工作者中形成一支科普工作志愿者队伍。
24、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 大力宣传建设科技强市的重大战略意义,积极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积极培育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奖励发明创造、提倡良好科学道德的创新文化和人文环境。科技行政部门要树立大科技的观念,加强对全市科技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改进作风,加强协作,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加快建设科技强市的步伐。
(采集:赵岚 编审:叶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