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2005年全市政务公开
工作意见的通知
江委办[2005]16号
各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副处以上单位:
《2005年全市政务公开工作意见》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江门市委办公室
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5年3月3日
2005年全市政务公开工作意见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不断创新我市政务公开制度,进一步提高政府机关的办事透明度和办事效率,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好评。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2004年全国政务公开经验交流会及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政务公开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更富有成效地推进我市政务公开工作,现结合我市机关工作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构,落实责任,形成整体合力。政务公开是一项涉及面广、政 策性强、工作难度大、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民心工程。政务公开是政治文明的标志,政务公开程度越高反映了这个地方的政治文明程度越高。政务公开是加强政务工作监督的需要,是反腐败斗争的一个有力武器。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党委统一领导,市政府主抓 ,人大监察实施,纪检、监察机关加强监督检查,市府办公室负责协调组织”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有组织、有步骤、有目标地开展工作。各级党委要加强对政务公开工作的领导,定期听取政务公开工作情况汇报,研究决定政务公开工作重大事项,指导协调政务公开各项工作。各级政府及其授权或委托行使行政权力的有关职能部门,是实施政务公开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切 实承担主抓的责任;政府主要领导作为政务公开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主动抓,把政务公开工作和政府其他工作统筹规划和部署,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政府办公室要抓好政务公开的日常工作,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工作的整体合力。人大和纪检监察机关要主动协调配合,切实履行监督检查职能,认真开展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及时发现和解决在政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二)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 点”,即群众点题公开。从2004年9月开始,我市推行“群众点题公开”,通过电话、信箱 和网 上邮箱收集市民对政府重大决策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意见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与市民群众进行双向交流,加强沟通,增进了解,提高政务公开的实效性。今年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 ,加大工作力度,并在各市、区逐步推开。“两抓”,即抓规范、抓实效。政务公开一定要规范化,上轨道,重实效,要看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能不能解决问题 。“三服务”,即三个服务平台。加强市政府服务平台,行业服务平台,投诉中心服务平台 以及“12345”政府服务热线的建设。今年重点推广市外经贸信息发布会经验,按照互动、求新、公开的原则,建立行业信息发布会制度,举办综合类、经济类、社会类三类信息发布会 ,深化职能部门面向公众或特定服务群体的信息公布,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双向沟通和互动,增加政府机关办事的透明度,为企业、市民提供优良的“贴身服务”。“四制度”,即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审核制度、评议制度、责任追究和举报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务公开的各项制度,特别是行之有效的制度,构筑政务公开的长效机制,使政务公开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五个上”,即上墙、上网、上屏、上报、上会。
续办好行政 总汇,进一步完善“一楼式”、“一站式”、“一网式”办公,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大力 推进电子政务,完善网络建设,各市、区要结合当地的产业特色,致力打造特色品牌产业网站,促进特色产业的聚集发展。同时,不断完善市(区)、镇(办事处)各级政府网站,逐步 建立多层级电子政务网络,为广大市民和企业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服务;参照市政府办公室的做法,在市直机关全面推行导入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目前,已在市直26个窗口 部门开展导入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工作。下阶段,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这项工作,建立新的绩效管理机制,提高各级机关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突出重点,加强有效监督。〖HTF〗重点抓好政府涉民决策、重要规划以及有关人权、事权、 财权方面的公开,把社会、企业及群众普遍关心的事项,容易产生不公平、不公正甚至腐败问题的权力运行环节列为政务公开的重点,如城乡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审批和实施,税费减免政策、大额资金使用、大宗物品政府采购、国有土地、矿产资源和产权交易、政府工程招标投标,重大灾情、疫情和安全事故的发生、预报和处理,以及行政机关主要领导勤政廉政等方面的政务公开,通过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推进实施“阳光工程”、“阳光作业”。
进一步强化政务公开监督机制。要建立监督网络,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定期报告推行政务公开工作的情况;自觉接受政协的监督,邀请政协委员评议政务公开工作;充分发挥举报或投诉中心的作用,认真受理群众的投诉,认真听取群众团体和人民群众对政务公开的意见和建议,接受群众评议监督;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推行政务公开的层级监督。监察、审计、人事、法制等部门要依据各自的职责,加强对政务公开工作的监督。新闻单位要加强对政务公开工作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为推行政务公开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要把政务公开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纳入政风和行风评议体系,制定考评办法,明确考评标准,量化目标任务,定期考评检查,并将考评结果向社会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