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建设推进行政管理创新
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
江府办[2005]74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
市信息产业局、市编办、市行政总汇《关于加快江门市电子政务建设推进行政管理创新试点实施方案》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信息产业局反映。
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五年九月十六日
关于加快江门市电子政务建设
推进行政管理创新试点实施方案
市信息产业局 市编办 市行政总汇
(二○○五年九月十三日)
为贯彻落实省府办公厅《转发省编办信息产业厅关于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行政管理创新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04]116号)精神,结合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行政管理创新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通过积极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实现政府职能的科学配置、组织结构的优化整合以及行政管理流程的合理重组。
(二)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行政管理创新的原则。
1、树立电子政务新理念。电子政务建设要以行政管理创新为目标,以行政管理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树立通过电子政务建设促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理念。
2、需求主导,突出重点。以政府职能转变为中心,以群众、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对行政管理服务的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开展各项信息系统建设和技术应用开发工作,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协调有序,稳步推进。
3、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制定总体规划,统一技术标准,合理配置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根据省电子政务基础信息交换目录和信息交换协议,建设我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整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加强信息共享。实施《江门市电子政务等级保护试点总体安全方案》,保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
4、政府主导,政务外包。按照中办发[2002]17号文的精神,电子政务建设要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逐步建立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运行维护的外包和托管模式,提高电子政务的应用水平和质量。
(三)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行政管理创新的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电子政务建设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提高行政决策水平和行政管理效能,推动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主要任务
我市是广东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行政管理创新试点,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以电子政务创新政府管理模式,优化政府管理流程,提高行政效率,促进政务公开。
1、建设和完善全市电子政务专网平台,提高应用水平。在已联通市直120个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和四市三区政府的基础上,开展三期工程,把联网单位扩大到所有政务部门及其相关单位;2005年底前统一互联网出口的使用部门增加至50个;建立江门市基于开放互联环境下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以全市政务专网平台为依托,以各部门内部网络为基础,2005年底前,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市政府成员单位实现办公自动化,并开展在保障信息安全基础上的移动办公试点。
责任单位:市信息产业局, 各市、区政府,联接市电子政务专网平台相关单位。
2、进一步提高政务公众网站的水平。将“中国江门-政务之窗”网站建设成为涵盖四市三区政治、经济、社会信息资源的集群网站;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网上查询、网上咨询等交互功能和完善网站英文版、日文版,为市民、投资者提供更完善的网上服务。
责任单位:市信息产业局,各市、区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
(二)以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为支撑,建设江门市政务数据中心、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数据库,建立和健全完善经济运行的网络监测机制,提高政府的经济调节能力。
1、建设江门市经济发展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加快基层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数据的网上采集、网上统计、网上直报;建立江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数据库,运用预测与决策支持技术以及数量经济学的方法,对以GDP为核心的地区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运行质量、结构变化和发展后劲等,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动态分析、监测和预测,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责任单位:市统计局、市发展改革局、市信息产业局、市委政策研究室、五邑大学。
2、完善市直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升级和改造系统,增强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优化和规范业务流程;逐步将市直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应用范围覆盖至市直各单位。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信息产业局,市直各有关部门。
3、完善企业信用信息网。按照全省统一的业务规范、统一的数据标准,进一步完善与省互连互通、信息共享的企业信用信息网,规范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披露和管理,发挥企业信用信息网在我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方面的作用。
责任单位:市信息产业局、市外经贸局、市法制局、市科技局、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质监局、江门海关和人行江门市中心支行。
(三)以面向公众和企业的服务为政府的主要职责,以电子政务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打造民本政府,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
1、建设和完善政府网上行政服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把该系统建设成按照“统一受理,信息共享,并联办理,限时完成”的“一站式”、“一网式”服务系统,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统一送达许可决定。努力突破电子政务建设的体制性障碍,实现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2005年底前网上服务部门增加至50个,网上业务流程达到300项,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责任单位:市行政总汇、市信息产业局和市直各有关部门。
2、完善和扩展“12345”政府服务热线。整合资源,构建统一的服务平台,将“12345”政府服务热线、市长专线电话、市委市政府信访局、市投诉中心等部门的资源整合,由“12345”政府服务热线统一受理;2005年底前将服务热线扩展到所有政府成员单位和市直有关单位;进一步提高热线服务质量和效率,方便群众。
责任单位:12345政府服务热线办公室,蓬江、江海、新会区政府,市政府成员单位,市信息产业局、市委市政府信访局、市投诉中心和各有关单位。
3、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抓好江门市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工程,满足3年内全市100万参保人数的需求;按照省的统一部署,继续抓好江门市“社会保障卡”(市民卡)系统建设的前期工作,争取项目早日启动。
责任单位:各市、区政府,市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市信息产业局牵头)。
4、建设江门(江门市、阳江市)电子口岸。海关总署与江门市、阳江市政府本着“统一品牌、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标准”的原则,共同建设江门电子口岸,实现数据共享、联网核查。同时在这个平台上建立江门和阳江地区包括交通、铁路、民航、港务等在内的口岸物流信息平台,为江门和阳江地区大通关、大物流、大经贸服务。
责任单位:江门电子口岸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市外经贸局牵头)。
(四)以提高政府社会管理水平为目标,以电子政务创新政府监管模式,建立社会预警和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运行机制和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增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1、建设应急指挥系统。充分利用我市电子政务的资源,建立社会预警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运行机制。建设相关职能部门联动、指挥统一、功能齐全、反应快速、运转高效的预警应急系统。由市公安局牵头制定《江门市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方案》,组织三防、人防、卫生、气象、电力、防震、农业、安全监督、食品安全、国土资源、信息产业等部门实施。
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信息产业局,市直有关部门。
2、建设江门政法信息网。建设政法系统各部门共享的基础通信网络平台、信息共享平台和业务管理平台,使各级政法机关实现计算机化的业务管理、网络化的业务协同以及科学化的宏观调控与决策支持,提高政法部门(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国安局、市检察院、市中级法院、市司法局等)在加强城市综合治安控制、预防和打击犯罪方面的能力,提高处理社会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责任单位:市政法信息网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市委政法委牵头)。
3、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划,按照分步实施、突出重点、互连互通、强化职责、依法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公共卫生信息网系统建设主要包括五大部分:(1)完善SARS疫情专报系统和分析预警系统;(2)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3)医疗救治信息系统;(4)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系统。
责任单位:市卫生局、市信息产业局、市卫生监督所、市疾控中心和各市、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各有关医疗卫生单位。
4、建设食品安全信息网。建设统一、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信息网,提高我市食品安全动态监管能力。
责任单位: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由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牵头)。
三、保障措施
(一)监督保障。
建立电子政务项目效果评估制度。按照《广东省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办法》的要求,对电子政务项目进行事前评估、事后评估和应用评估,测评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实效性,逐步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二)政策保障。
结合我市的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制定的个人隐私保护、数据库保护、电子签章、政府信息公开及信息安全、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三)安全保障。
认真实施《江门市电子政务等级保护试点总体安全方案》,健全信息安全机构,落实基于开放互联环境下我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措施,提高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应急处理能力。
(四)队伍素质保障。
引进电子政务建设的专业人才,建立公务员培训和考核体系,针对不同应用层次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开展电子政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将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作为公务员的考核内容,造就一支适应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
(五)资金保障。
考虑到我市的财政承受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我市电子政务建设按照需求主导、突出重点的原则,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对电子政务资金实行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和使用监督,避免重复建设和铺张浪费。坚持经济实用的原则,提高资金使用率。
四、组织实施
我市被省列为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行政管理创新试点的唯一城市。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积极配合,把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行政管理创新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组织实施。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上述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促进有关部门的协调合作,推进相关工作的开展。并做好迎接省今年年底对我市试点情况检查验收的有关准备工作。
(采集:赵岚 编审:叶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