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市信息产业局等部门和单位关于联合推进江门市农村信息化实施意见的通知
江府办[2007]92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关于联合推进江门市农村信息化的实施意见》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信息产业局反映。
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七年九月十三日
关于联合推进江门市农村信息化的实施意见
市信息产业局、市委农办、市发展改革局、市经贸局、
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劳动保障局、
市农业局、市文广新局、市卫生局、市旅游局、
团市委、市气象局、江门广播电视台
为贯彻落实省府办公厅《转发省信息产业厅等部门和单位关于联合推进农村信息化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07]11号)和《中共江门市委、江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江发[2006]7号)的精神,推进我市农村信息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农村信息化建设,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精神,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手段管理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通过提升我市农村信息化水平,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构建富裕和谐江门。
二、工作目标
在“十一五”期间,围绕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安全信息的收集和发布,使农民能及时获取农业技术、生产、市场和流通等信息,全面提高农民信息化应用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村务公开,提升农村政务管理水平,使信息化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具体目标如下:
——完善全市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实现自然村通电话,宽带网、移动通信网络和有线广播电视覆盖全部行政村。农村计算机普及率达到25%,网络应用普及率达到15%。全市农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和条件具备的村卫生站实现网络连接。
——整合各部门涉农信息资源,建成一个面向全市农民和各涉农部门的统一综合信息服务和交换平台。建成我市农业信息应用平台,55%的乡镇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信息服务站,培养一批农村信息员,基本建成覆盖全市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
——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的普及率达到100%;55%的乡镇企业、种养大户、流通大户联上互联网,各类农村信息化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全市55%的乡镇和35%的行政村基本实现农村管理信息化。全市乡镇建立劳动力市场招聘信息网络和远程见工招聘系统。
——对5千名以上的中青年农民进行信息能力培训。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双普工程”。即通过“实现信息公平,以信息化的普遍应用带动公共产品的普遍服务”,推动和谐农村建设。实行电视、手机、固定电话收费优惠等措施,逐步解决广大农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形成的“数字鸿沟”,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二)建立农村及农业信息共享平台。在江门市政务数据交换中心和江门市企业基础信息库(一期)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健全以江门农业信息网为枢纽的市、各市(区)、镇(街)三级联网的农村及农业信息共享平台,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采集、分析、发布农业、市场、文化、科技、教育、就业、卫生、气象、社保等信息给农民。同时,将信息服务与全市农技服务站、农村经纪人、农业龙头企业、中介机构、经营大户等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信息使用效能。
(三)建设比较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整合全市涉农资源,依托各镇村农技站、文化站、团支部、农民经济合作组织、通信运营商,建立和完善各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建设100个农村信息化体验中心。全市在已建设15个体验中心(站、点)的基础上,再建设85个体验中心(站、点)。
——建设350个“信息直通车”服务站。全市在已建立163个“信息直通车”服务站的基础上,再新建187个服务站。
——开通“12316”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贯彻落实国家农业部的文件精神,与江门电信等部门合作,开通我市“12316”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为“三农”提供统一、规范、方便、准确的信息服务。
——推广“农讯通”,同时建立农讯通子平台“农贸通”。力争使“农讯通”用户增加到100万;“农贸通”企业用户达到100家以上,个人定制用户超过5万。
——实施“村务通”工程,向全市各行政村赠送2000台“村务通”终端机。通过信息系统对各行政村的村务进行管理,提高村务管理水平,发展基层民主政治,降低农村村委会的通信费用。
(四)实施乡镇中小企业信息化普及工程。
——提高乡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探索“软件免费,服务有偿”模式,推广企业财务、人事、生产、流程等信息管理系统,帮助乡镇中小企业在生产、管理等多方面逐步实现信息化。
——推动电子商务应用。充分发挥江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江门市中小企业服务网等网络平台的作用,结合本地区重点专业镇(街)和产业集群的特点,通过网络向国内外市场推销富有侨乡特色的各类农产品,并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等活动,打造我市乡镇中小企业知名品牌,壮大农业经济,加快全市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五)充分发挥基础教育信息网络优势,逐步实现城市与农村教育均衡发展。
到“十一五”期末,全市680所农村中小学校连通江门基础教育信息网,实现“校校通”。在5个资源库和5个教学互动平台的基础上,全面推广网上办公、考试、改卷、招生、学籍管理及一卡通等系统的应用,实现农村教学管理信息化。同时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现代远程教育,充分利用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手段提供电子课程资源和教学软件,低成本地将优质课程送到广大农村地区,通过培训教师,扩大学生受教育机会,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资源共享。
(六)以信息化辅助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建立区域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在80%乡镇卫生院和60%具备条件的村卫生站建立网络终端,构建起市(区)、镇、村三级医疗卫生信息化网络,改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加强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通过网络为辖区内的镇、村卫生机构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对40%乡镇卫生院执业医务人员和30%乡村医生进行培训,为当地居民提供网上医疗卫生咨询和健康教育服务。进一步推广“农医宝”,通过手机短信,及时为农民反馈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情况,以及提供最新的医疗资讯、健康提示、全市各大医院门诊的医师坐诊等信息。
(七)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建设。建立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站为核心,以各市(区)、农业大镇、批发市场和示范基地为网点的检测网络体系,定期在网上发布最新最快的农产品安全监测信息。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植物检疫防疫、农药安全使用监管三大信息系统,提高对重大病虫害和植物疫情的准确检测预警、应急控制和多功能服务水平,以及对农药安全使用与监管等综合能力。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防疫与畜产品安全信息网络,建立动物防疫、疫情监测和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系统,提升预防、预测预报各种动物疫病、新发病、外来疫病的能力和对动物疫情迅速反应与及时扑灭能力,有效控制重要动物疫病,确保畜产品安全。
(八)加快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粤府[2005]50号)精神,至2008年各市、区基本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70%以上的农村乡镇完成基层文化中心建设,有条件的村建立基层文化服务点。到2010年争取形成市内较大规模的分布式文化信息资源库群,建成覆盖全市农村的基层文化工作网络,使农民群众能够便捷地享受到健康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整合政府网络资源,努力做到相关设施共建共享,逐步缩小城乡文化信息服务差距。继续推进流动图书馆、农家书屋、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网和流动信息化培训体验网建设。
(九)健全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体系。积极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作用,健全农村气象预测、预报、预警机制。加快镇村自动气象站点监测体系的建设,力争建设站点达到54个,覆盖所有乡镇。开展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广泛宣传推广“农气通”,不断提高农村手机气象短信用户覆盖率,力争达到80%,使农民能及时获得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相关的防御指引以及农业气象资讯等服务。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在农村公共场所设置电子显示屏等气象信息传播系统,建设海洋气象预报信息发布系统,全面提高农业农村对重大、突发性、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警能力,降低灾害性天气对农业农村造成的损失。建设和培训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队伍,充分发挥信息员在农业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村、农民、乡镇小学的气象防雷科普教育,提高村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
(十)加强农村信息化培训工作,建立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充分发挥全市大中专院校和专业培训机构的作用,通过举办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农业信息化知识讲座、农民创业培训、信息技术培训班等活动,对农业龙头企业、农贸市场、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及行政村等的信息员进行培训,使农村信息员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十一五”期间将培训农村信息员3万人次,包括对5千名以上的中青年农民进行信息能力培训。同时广泛调动全市人力资源,建立包括农业专家在内的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科学支持和指导服务作用。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市委农办、市信息产业局、市发展改革局、市经贸局、市农业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卫生局、市劳动保障局、市旅游局、市文广新局、市气象局、团市委和江门广播电视台等单位要指定1名领导具体负责,组织落实本单位农村信息化有关工作。
(二)落实扶持政策,加强宣传。市直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已有的信息化支农政策,通过实施“金农工程”、科技信息“直通车”工程、校校通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项目,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信息化建设。信息化主管部门积极支持质优价廉的信息产品在农村的推广和应用,继续鼓励本地电信业务运营商制订和实施符合国家政策的农村信息服务优惠措施。在全市范围加大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氛围更加浓厚,形成“信息兴农”新格局,促进城乡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三)抓好农村信息化重点工程和示范项目建设。“十一五”期间,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会同各有关部门认真抓好“双普工程”、“金农工程”、科技信息“直通车”工程、文化共享工程等10项农村信息化重点工程;认真总结经验,开展信息化示范镇(村)活动,通过示范带动,全面推进我市“信息兴农工程”。
(采集:赵岚 编审:叶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