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质量强市活动的意见
江府[2010]31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市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我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根据省政府《关于开展质量强省活动的意见》(粤府〔2010〕84号),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开展质量强市活动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为主线,创新质量工作体制机制,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增强质量工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有效性,不断提升我市总体质量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建设质量强市,努力构建品牌江门、优质江门、绿色江门,为江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质量强市活动,到201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健全“质量强市”工作落实情况及效果评价体系,使我市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三、主要目标
全面开展质量强市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质量强市工作领导机制、监督机制、考核机制,推动质量强市工作深入开展。
(一)产品质量目标。〖HTF〗研究梳理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完善相关制度,形成科学机制。普遍推行产品质量认证。主要工业产品85%以上按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重点产品市场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国家重点产品可比性跟踪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法定检验出口商品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全市100%市(区)开展质量强市活动,建立质量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建立规范的企业质量信用评价机制和信息发布机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
(二)工程质量目标。〖HTF〗完善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和中介服务相结合的质量监管体系。竣工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省、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大中型工程综合试车、投产、验收一次性合格,建筑工程质量实现零事故,功能完备、环境友好、安全可靠、节能减排等综合满意指标不断提高。支持一批省、市优良样板工程争创国家级工程质量奖。
(三)服务质量目标。〖HTF〗在金融、会展、物流、旅游等服务行业全面推行国家和地方服务质量标准,重点服务行业实施GB/T19004标准,骨干服务企业和重点服务项目的服务质量达到国际水平,用户满意度明显提高,用户满意度指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环境质量目标。〖HTF〗以污染综合防治为重点,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监管体制,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清洁生产。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5%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超过全年的95%,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生态与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减排任务,确保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复查考核验收。
四、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HTF〗全面落实技术标准战略规划,加强我市各行业、各领域的标准化建设,以发展绿色经济为前提,以促进自主创新、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农产品、食品安全为重点,建立健全我市科学、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体系。在半导体绿色光源、电声器材、制浆造纸、摩托车及配件、灯饰配件、化工建材、水暖卫浴、农产品和食品等优势产业中建立先进标准化体系、推广实施企业(行业)联盟标准,推动我市产业整合与规范发展。建立具有江门特色的物流、旅游、餐饮等现代服务业的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推广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大力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环境保护领域的标准化。推动企业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专利及时转化为标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每年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产品数量不少于60个。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家标准化活动,到2015年,力争落户江门的国际、国家和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标准制定工作组达到4个以上,企事业单位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达到100项以上,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达到10个以上,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广泛开展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活动。整合全市标准信息资源,及时为企业、产业提供标准信息服务。逐步推行组织机构代码和数字证书,统一组织机构身份标识。
(二)大力提升产品质量。〖HTF〗加强企业的质量、计量、标准化基础性工作,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标准化、计量检测体系。推广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及强制性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生产经营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和台账登记、原料进厂、产品出厂检验等制度。建立完善农产品及食品良好的生产规范、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及产品可追溯制度。在督促、帮助企业夯实质量基础和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的同时,切实做好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大对我市优势产业名牌(名标)的培育、扶持和宣传力度。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依托,加强政策扶持,引导生产要素向名牌企业集聚,加快形成一批具有省级以上名牌(名标)、经济带动力强的优势企业集团和名牌产品集群。到2015年,省名牌产品达到70个以上,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到3个以上,超100亿元的名牌企业达到3家左右。
(三)大力提升工程质量。〖HTF〗贯彻实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完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各环节的监管,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各主体的质量责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并重的原则,以标准化、集约化和信息化为基础,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强化质量安全管理,全面提升工程质量水平。全面推行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提高住宅工程整体质量水平。加强工程抗震设防,增强学校、医院、住宅、大型公共建筑等抵御地震灾害能力。切实抓好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完善工程质量创优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争创鲁班奖等国家优质工程奖和省、市优良样板工程奖,打造一批实力强、质量优、信誉好的工程建设品牌企业。
(四)大力提升服务质量。〖HTF〗在旅游、商贸、交通、电信、医疗卫生、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房地产等服务行业,全面制定并推行服务业质量标准,完善服务业质量标准体系,促进服务行业管理规范化,提高服务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大力培育本土服务品牌,争创一批具有品牌优势、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精品服务项目和大型现代服务企业,提升区域和行业整体服务水平。着重培育壮大旅游、现代物流两大产业,使其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促进整体服务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五)大力提升环境质量。〖HTF〗坚持产业结构与区域环境容量相适应的原则,加强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以污染综合防治为重点,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监管体制,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切实做好工业“三废”的治理工作。提前执行机动车国Ⅳ排放标准实施工作。推进清洁生产,深入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结构减排。推广先进适用的国际与国家标准、清洁生产标准、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标准、环境保护技术和生态保护标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手段,全面改善城市与农村的环境质量。到2015年,工业污染源实现全面达标排放,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与恢复,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观。
(六)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体系。〖HTF〗加强对重要工业品和农产品、食品、药品的监管,完善质量监管机制。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建立健全动植物检疫和农兽药检测监控体系,完善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监管体系,完善工程建设领域的全过程监管体系,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质量监管网络。建立质量诚信体系,完善质量诚信档案,开展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对企业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完善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快速处置机制,切实防范和有效处置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环境污染等突发事件。强化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确保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工程建设等重点行业、领域的质量安全。完善质量举报投诉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加强对产品、服务、工程、环境质量的监督。
(七)加强质量的技术保障能力建设。〖HTF〗强化各类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和能力验证,提高质检机构的技术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投入、整合资源的要求,抓紧国家半导体光电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和电声产品、制浆造纸产品、半导体光源产品3个省级检测站的建设并按期投入使用。结合我市支柱产业和分布情况,继续完善我市产业集群和专业镇公共技术检测服务平台建设。争取到2015年,在优势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建成并通过验收国家级质检中心、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达到3个以上,在专业镇、产业园区等产业集聚地建立公共技术检测服务平台达到8个以上。切实发挥公共技术检测服务平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积极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HTF〗建立政府统筹协调、部门科学监管、企业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大质量工作机制。市政府成立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质监局,统一协调领导全市质量强市工作。各市(区)政府要在市政府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参照本意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把质量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大力推进质量强市(区)活动。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质量工作合力。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联系政府、服务企业、促进行业自律的作用,推动各行业不断提高质量水平。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HTF〗在土地、资金、税费等方面重点加大对国家级质检中心、专业镇(产业园区)公共技术检测服务平台等检测机构建设的支持力度。要建立扶优扶强的金融、税收机制,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优先将省级以上名牌、名标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要进一步制定落实质量工作的奖励政策,引导企业走质量效益型道路。完善名牌、名标企业的奖励制度,协调各级政府落实好名牌、名标企业的奖励资金。加大质量执法力度,落实质量行政执法责任,加强执法监督。将质量法律知识宣传纳入全民普法计划,着力增强全民质量法制意识。
(三)建立健全评价体系。〖HTF〗市质监局要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开展质量强市活动的目标任务,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制订评价办法,每年对各市(区)、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落实情况及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由市政府通报全市,对工作不落实,效果不明显的市(区)、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将质量强市工作及其效果纳入政府年度评价考核内容,建立责任落实机制,切实把目标责任落到实处。
(四)加强宣传教育。〖HTF〗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利用电视、广播、信息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质量强省、强市、强县(区)等活动。各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质量月”、“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动员广大群众投入质量振兴事业,针对不同群体开展质量教育和培训,普及质量知识,增强全社会的质量意识。开展质量理论和政策研究,建立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编制全市宏观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江门市人民政府
二○一○年十一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