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发江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江府办[2011]112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市有关单位:
《江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业经市政府十三届九十二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反映。
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江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将我市打造成为“珠三角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10-2020年)》、《广东省江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编制《江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本规划的规划期为2011-2015年,规划范围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新材料五大产业。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市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了有江门特色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为“十二五”时期建设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推动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产业规模显著扩大。2010年,我市先进制造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4.58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4.3%,同比增长38.62%,超过全市平均水平14.92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6.8亿元,占先进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72.3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7 %,
——产业优势不断巩固。“十一五”期间,我市以摩托车制造业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全省具有明显优势。我市摩托车整车产量约占全省产量的一半,已成为全国瞩目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基地和成长最快、最具影响力的摩托车板块。船舶工业快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10-2020年)》将我市定位为省中小型船舶及配套产业基地。“十一五”期末,广东南车轨道交通车辆修造、富华重工等大项目落户我市,轨道交通、汽车零部件等产业迅速崛起,进一步巩固了我市在全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方面的优势。
——骨干企业快速成长。“十一五”期间,我市培育了一批先进制造业骨干企业。大长江集团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发展成生产中高端摩托车的行业领军企业,2010年企业集团实现产值146亿元,是我市产值规模最大的企业。以生产数控机床为主的科杰集团是全国雕铣机行业的骨干,并已成功研制出全自动LED焊线机,是国内首家可实现“18K全自动LED焊线机”产业化生产的企业。船舶工业方面,南洋船舶已成全省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
——后发优势逐渐显现。成功争取到台山清洁能源(核电)装备产业园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项目落户我市。总投资100亿元的半挂牵引车制造项目、28亿元的长优实业电动汽车电池关键材料生产及报废电池回收项目、18亿元的丰顺船舶项目、13.6亿元的格兰达精密数控装备产业化项目等已启动建设,将在“十二五”期间产生效益。
(二)发展环境
从国际层面看,国际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转移层次不断提高,先进制造业向新兴国家转移速度加快,承接先进制造业产业转移迎来新的机遇。从国内层面来看,国家和省都大力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受到重视。从我市层面来看,制造业发展水平与先进制造业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上下游产业链需要加快完善,土地等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节能降耗压力不减。发展先进制造业我市不仅面临着内部因素的制约,还要面临与周边城市竞争的压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HTF〗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打造珠三角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为目标,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着力培育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新材料五大产业做大做强,形成有江门特色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建设成为广东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建设幸福江门夯实经济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坚持先进制造业发展与全市产业发展统筹规划,坚持四市三区先进制造业统筹规划,在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方面与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相协调。符合市场需求是先进性的重要特征,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激发广大企业主动参与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积极性。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方面的指导作用,引导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坚持产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结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调整等战略部署,按照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绿色江门的要求,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途径,积极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
——坚持以大项目带动产业大发展。充分发挥大项目对产业和地方的拉动作用,坚定不移地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一方面,加快“十一五”期末重大项目建设投产,另一方面,瞄准国家和省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大项目招商,做到每年准备一批、启动一批、建成一批。
——坚持产业发展与产业布局紧密结合。把调整和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作为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一批重大项目和重要产业基地合理布点,进而增强规划的可执行性和现实意义。增强产业发展的集聚性,对核心工业园进行科学规划,增强核心园区对工业经济的带动作用。
——坚持两化融合、两业融合。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由重视单个行业向重视产业融合转变,以信息技术提升企业、产业、产业链的竞争力。充分发挥我市制造业优势,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进程,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与互动发展,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先进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争取到2015年,全市先进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50亿元、电子信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80亿元(不含LED)、精细化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30亿元、新材料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五个产业之间统计范围有交叉)。
每个产业培育1-2家产值超百亿元的大企业(集团),形成1-2个在国内或者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基地,建设1-2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产业技术水平有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明显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有明显提高,争取工业增加值率比“十一五”期末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基本上形成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特色,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为辅助,五大产业协调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三、先进制造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新材料五大产业为主体,构建先进制造业发展基本架构。
(一)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以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车辆总装、维修、制造产业,配套发展轨道交通装备辅助产业,同步发展轨道交通装备上下游产业。建设服务华南、辐射东南亚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打造全国和东南亚具有较大影响的轨道车辆制造维修、整车出口基地。
——船舶工业。将我市打造成广东省最具特色的中小型船舶和海洋工程船建造和修理基地,专业化、规模化的造船和海工配套产品基地以及国内领先的游艇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同时,努力使我市成为世界最具竞争力的船舶拆解基地。
——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以电动汽车用电源材料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提升整车配套产业水平,形成以台山为重点的重型车关键总成及零部件制造基地。
——摩托车制造业。整合提升摩托车产业,强化摩托车及其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建设"中国摩托车产业示范基地"。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油耗、低排放的节能环保型新产品,推动电动摩托车产量化、市场化。
(二)装备制造业
——中高档数控机床。我市要抓住发展机床行业的黄金时期,大力发展数控机床及核心零部件,增强功能部件本地配套率。要发展能够承担国家、省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核心零部件加工的加工中心,以及组合机床、镗铣机床、精密压力机等产品。要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机床核心--数控系统。要发展高精度数字化测量仪器和数控刀具,为中高级数控机床配套。要发展轴承、电机、刀架、丝杆、导轨等关键功能基础部件。
——清洁能源装备。以台山清洁能源(核电)装备产业园为载体,贯彻执行《台山核电装备产业园总体规划》,进一步深化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的合作,共同推进台山核电项目和核电装备产业园区建设,率先打造省内核电建设与核电产业发展"双轮驱动"示范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入风电设备领域,围绕中山大功率风力发电装备成套研发及制造基地,开展风电机组风轮叶片、增速箱、电控系统(包括电控柜、变桨控制器、变频器、升压箱式变压器等)、齿轮箱等核心配套产业的研发和生产。
——节能环保设备。在新领域构建以低碳技术为代表的专利装备和产品制造体系。重点支持莱福电气设备有限公司的低压动态无功补偿装置项目、广东海鸿变压器有限公司的S系列新型节能立体三角形卷铁芯变压器项目等低碳、节能装备制造项目。
——专用设备。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专用设备,重点发展石油化工专用设备,重点发展深冷、低温有色金属贮运专用汽车罐车和罐式集装箱等高技术含量及高附加值的主导产品。进一步巩固塑料加工、制浆和造纸、纺织等专用设备制造特色优势。
(三)电子信息
加快建设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通过引进新项目、推动现有企业增资扩产等方式,加快填补我市在高端新型电子信息领域的空白。积极承接顺德、中山等地家电产业转移,加快引进智能电饭煲、环保型风扇、电烤箱等绿色智能家电项目,做大做强我市家用电器产业规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电子元器件、电子信息产品材料、电子信息机电、计算机外部设备、汽车电子、平板显示、电池和电声器材等产业。
(四)精细化工
以园区化、集约化、新型化为导向,优化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大力发展低污染、高附加值、高技术的石化中下游产品和液体化工品,重点发展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工程塑料、基本有机原料、汽车等专用涂料、新领域精细与专用化学品等行业。深化精细化工与纳米技术、生物化工技术的结合,促进精细化工在新分离技术、增效复配技术、超细粉体技术、气雾剂无污染替代技术等关键领域上取得突破。蓬江、江海、新会、台山错位发展,同时积极融入珠三角产业布局一体化,与惠州、珠海等地区石化产业形成互补,重点发展为造纸、塑料、印染等多行业配套的化学专用助剂产品。
(五)新材料
重点建设纺织化纤、稀土发光、磁性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基地。重点发展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金属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四大领域。
——高分子材料。打造江门特种化纤产业基地,延伸特种纤维产业链,规划建设航空航天复合材料产业基地。进一步提高涂料生产企业的聚集度,扶持大企业的发展,支持广东嘉宝莉化工有限公司等涂料龙头企业重点开发低污染、低能耗、水性化、粉末化、高固含量的高性能和环保涂料产品,发展高档民用涂料、专用涂料和功能涂料、防腐涂料等。积极引进为电子电气、通讯信息、汽车设备配套的高分子材料生产企业。
——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特种玻璃、新型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纳米材料等行业,鼓励发展日产4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优质浮法玻璃、节能平板玻璃深加工、新型节能环保墙体材料等先进产能。鼓励传统建材向下游产品延伸和发展,延长和完善产业链,从资源型向加工型转变。
——新型金属材料。依托广东南车轨道交通车辆修造基地,积极引进为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配套的功能材料制造产业。在有色金属与稀土加工方面,充分利用我省和外省的丰富特色资源,在特定地区建立相应的加工基地,深入研究开发特种功能材料,拓宽其应用领域,取得自主知识产权。
——电子信息材料。继续加强我市在电池正负极材料、印刷电路板(PCB)生产等方面的优势,将产业做大做强,尤其要抓住广东平板显示技术升级的机遇,开展平板电器元器件关键材料研发与产业化技术攻关。
四、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和重要基地
(一)重大项目布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在江门市发展现代产业联席会议体系下,建立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统筹协调机制。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科技、统计、外经贸等部门要重点支持列入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500强的19个项目和江门市现代产业体系100强。要加强对重大项目的跟踪落实,加快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发挥大项目对产业的带动作用。各市(区)在《江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总体框架下,制订或者修订本地先进制造业“十二五”规划,并组织实施。
(二)加大产业政策支持力度
市级财政统筹安排各类扶持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先进制造业重点项目建设,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鼓励企业增资扩产。设立先进制造业项目准入门槛,在用地、用电、用水、用汽等资源要素上向先进制造业项目倾斜,积极争取省对我市先进制造业重点项目用地指标给予倾斜,优先保证先进制造业重点企业用电和重点项目建设。落实《江门市轨道交通车辆配套产业发展扶持办法》等产业扶持政策,对落户配套产业园的企业,按照项目投资规模和投资强度最高给予投资额3%的资金支持。引导先进制造业项目进入省级产业园,享受“零收费”优惠政策。落实技术改造项目进口设备免税、高新技术企业税前扣除等国家和省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产生的研究费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税前扣除。
(三)构建自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抓好国家半导体光电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和“1+3检测机构”建设,即国家摩托车检测技术中心、省级电声产业服务平台研发及检测中心、省级制浆造纸产品检测站、国家或省级半导体光源检测机构。扶持广东华南精细化工研究院和广东广天机电工业研究院建设。建设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积极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尽早实现零的突破。围绕产业集群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加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树立工业设计在自主创新中的地位,加快推进我市工业设计专业化发展。积极参与粤港工业设计合作,开展工业设计人才培训,争取我市的基地(企业)被省认定为工业设计示范基地(企业)。
(四)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以江门高新区、江门先进制造业江沙示范园、新会经济开发区、鹤山工业城、江门产业转移工业园等核心工业园为支撑,依托龙头企业,吸引中小企业配套,形成产业链逐渐完善、企业逐渐集聚发展的格局。积极争取省市共建,争取省对我市发展先进制造业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同时,从省市共建向市区共建延伸,通过省专项资金扶持、市及区财政资金投入的形式,集中力量建设好1-2个先进制造业重点园区。
(五)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招商引资
先进制造业产业招商要注重以提升制造业的先进性为招商重点,注重引进先进技术、人才、品牌和管理经验。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以完善产业链为方向,以核心工业园为载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活动。充分挖掘我市土地资源优势,利用“左接广佛、右联珠中”的区位优势,主动承接广佛都市圈辐射;利用全市交通网络不断完善的优势,主动承接央企、龙头民企、世界500强等知名企业梯度转移;利用我市海岸线长、港口资源丰富的优势,逐步做大清洁能源装备、船舶等临港工业。强化招商队伍,充分整合招商人才资源,面向国内外吸纳一批熟悉商务谈判技巧,掌握专业知识的招商专业人才。积极改善投资环境,继续争取以商引商。
〖HTK〗(六)构建人才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先进制造业发展需要的大量中、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和引进体系。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高技能人才开发计划,按照《中共江门市委江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江发[2010]4号)要求,落实好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政策。继续评选“江门侨乡杰出专家奖”,重奖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对市区企业高技能人才给予养老保险补贴,建设一流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为高技能人才提供良好的培训场所等。鼓励我市职业技术院校开设与先进制造业对口的专业、开展对口培训,不断提高我市产业工人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