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易毅燕获邀作为广东省优秀青年代表之一,进京接受表彰。
梁健玲
林美嫦
扫描二维码 听易毅燕 讲述她的故事
举止从容,谈吐优雅,待人亲和,这是江门市社会工作协会(以下简称“市社协”)秘书长易毅燕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当时她正在办公室里和一名员工谈心,语气和态度和蔼可亲,很接地气。“社工,需要用爱去接纳、理解与尊重生命……其实化解基层矛盾、治疗咨询的过程,也是我个人成长学习的过程。每一次成功结案,我就感觉活得像降魔师一样帅气,降心魔、扭乾坤!”易毅燕对记者说出她从事社工行业的最深体会。
30岁出头的易毅燕,已在社工行业工作8年,如今已是全国社会工作的领军人才。
爱心榜样
助古蚕村农产品“走出去”
易毅燕4岁时,父亲意外离世,母亲独自抚养她和弟弟成才。易毅燕很争气也很有爱心,不仅成绩优秀,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学校的爱心分子、同学眼中的善良伙伴。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她坚持梦想,义无反顾地选择“社会工作”专业,并且在大学拿了4年特等奖学金。
2009年从大学毕业后,易毅燕成为鹤山市雅瑶镇古蚕村的大学生村官、雅瑶镇的乡村社工,肩负双重角色和使命。作为大学生村官,她一直想帮助古蚕村发展集体经济;作为乡村社工,她一直想施展在学校学到的本领。
2012年,经民政部门遴选、分管领导推荐,易毅燕通过充分考虑后注册成立以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为主的机构——乐善社工服务中心。
虽然此后易毅燕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乐善社工服务中心的项目运作上,但她始终没忘自己是一名大学村官,一直想要利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古蚕村发展集体经济。
古蚕村总人口近2000人,耕地面积1508亩,主要种植水稻、粉葛、蔬菜等,其中粉葛是驰名的土特产。可是村民多年来只靠零散的集市买卖去推广特色农产品,宣传力度远远不够。如何让古蚕村的农产品“走出去”,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她。直到乐善社工服务中心有一次组织开展一场5000人以上的大型社区活动,需要准备一些食材和活动礼品时,她才灵光一现:让社区服务与古蚕村的特色农产品结合起来,建立一条社区与农村时蔬的直通渠道。说干就干,在与村委会干部商量后,她在沙坪街道南山社区设立了“GREEN”新鲜时蔬直通车项目,通过直接销售的形式,将古蚕村的天然绿色蔬菜输送到城市居民家中,实现“从地头到餐盘”的无缝对接,使小区居民吃上天然健康、价格低廉的新鲜时蔬,达到市民和村民的双赢。
2012年,因农村工作及社区服务工作出色,易毅燕获邀作为广东省优秀青年代表之一,进京接受表彰。
社工就是在做“人”的工作
由于前期工作得到广泛认可,2014年,易毅燕被提拔为江门市社会工作协会秘书长,负责协会日常事务的统筹安排。为了解行业需求,她组织团队对100多家机构进行访问,收集了解江门市社工行业的情况,提出政策建议。
她定位清晰、目标明确,将长期扎根基层的优良作风,带到相对宏观的全市行业协会发展中,紧密围绕协会“团结社工,服务社会”的宗旨,面向会员按规划分步开展服务工作。“在‘秘书长’这个处于‘夹心饼’位置的角色,我学会游刃有余地解决很多问题。同事在我的感染下,面对众多机构或会员的垂询、不解或指责,都能礼貌、耐心地开展工作,这是我非常自豪的事情。江门市社协秘书处团队礼貌热诚成了一件不争的事实,这应该是社协的一张亮丽名片!”易毅燕自豪地对记者说。
易毅燕认为,社工就是在做“人”的工作,社工的存在本来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她竭尽全力为“人”服务。她经常加班伏案工作,当有因社会功能发挥不好而受困的人士出现时,她都会尽己所能去给予辅导和支持。
在做辅导的过程中,她做了很多行业内的矛盾纠纷个案,还接触了目睹亲人自杀的创伤后遗症患者、滋事打架退学的边缘青年、已经接受精神类药物治疗但其实只是青春期作祟的少女、抑郁症患者等等。其中让易毅燕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16岁的男孩子阿健(化名)。因父母工作太忙,对他疏于关爱,所以阿健从小在校打架滋事。后来他还因为酒驾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乘坐摩托车的两个朋友进医院重症室治疗,家里十分慌张。易毅燕马上觉察到,这男孩子的潜意识里,是想以各种滋事引起父母的关注和爱。此后,易毅燕让3名社工扮演他们一家三口,利用情景剧打动他。最终,该名男孩被感化,其父母也认识到对他关爱不足,并表示以后会花更多时间陪伴他。
始终对工作保持旺盛兴趣
“干了这么多年社工工作,会觉得厌倦吗?”当记者这样问她时,易毅燕语气肯定地说:“当然不会,因为我始终保持对行业旺盛的兴趣爱好。”在易毅燕看来,如果人没有创造力就几乎没有了生活的乐趣。很多人感觉天方夜谈的事情,她在行业内也干过。譬如,大家都说有困难找社工。那么如何找社工?社工在哪里?为突破公众“最后一公里的求助路”,2015年9月,她开始构思一个社会服务供需对接的公益APP。为此她找到我市一些技术老师探讨,跑到北京开放大学跟研发团队开会,找在腾讯公司的朋友咨询。虽然最终经过6个月的实践,发现概念技术上不太成熟,公益APP最终未做成,但这让她更加有热情去专研一些创造性的工作。
在做个案辅导治疗期间,她观察到治疗师的辅助工具几乎为零。而开放二胎后带来的亲子教育技能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未必能找到充分的资源去辅助其解决亲子沟通问题。如果能够设计一些全民均可使用的游戏性辅助治疗工具,让家长在家也能适当自我解困,深入浅出地在游戏中学习亲子沟通技巧和调节情绪,岂不是也能从一个侧面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所以,她也经常走访香港和国内一些社会组织、相关公司了解市场资讯。
“我还想在这个行业再干50年,纵然不知前路何方,但会坚守信念不变……社工,是我人生修行的道场不假!”她笑着说,脸上是别样的神采。
声音
市民政局副调研员李玉芬:
推动社会工作发展有利于改善民生
近年来,江门市社会工作发展迅猛,成为广东省内专业社会工作的后起之秀,在构建和谐江门、幸福侨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市以壮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目标,在努力培育理论水平高、操作能力强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同时,积极推动岗位开发和人才使用。2008年,全市只有42名持证社工,至2016年底已达到2446名。社工机构遍布五邑大地,从2010年全市仅有1家以服务残障人士为主的社工机构,至2017年5月,全市社工机构已增至近120家,仅次于广州、深圳和佛山,位居全省第四。社会工作服务覆盖包括养老、助残、婚姻家庭、社区矫正等20多个民生领域。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为本土专业社会工作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据统计,2013年以前,江门市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的经费仅有235.9万元;累计至2016年末,政府及社会力量购买社会服务项目的投入达8225万元。
2015年起,我市打造邑家园“江门模式”,全市73个镇(街)枢纽型邑家园实现社区服务全覆盖。专业社工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进驻“邑家园”,为基层群众提供居家养老、社会救助、防灾减灾、矛盾纠纷调解等多元化的特色服务。各社工服务机构在“三社”联动(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江门市社会服务的深化,为社会工作人才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有利于改善民生、增进社会福祉、创新社会治理。
在新形势下,我市社工发展要在规范行业自律、培育专业人才、推动行业发展、强化宣传引导等方面狠下功夫,链接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社会工作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服务,为推动我市“爱心之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社会工作的发展,助力幸福侨乡建设。
典型代表
近年来,我市涌现了一批优秀社工,他们秉承“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理念,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承载者和践行者。
梁健玲:
坚守社工信念 帮扶残疾人
“我希望每一名残障人士都拥有平等参与社会的机会。”这是我市第一名社工、江门市恒爱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总干事梁健玲的工作座右铭。
2006年7月,大学刚毕业的梁健玲便完成了《江门市残疾人康复需求报告》,在此之后推动了《江门市残疾人康复救助办法》的出台。截至2012年9月,她成功协助2000多名贫困肢体障碍人士申请康复救助;成功整合了残联、妇联、共青团、民政、城管、卫生、街道、媒体等部门的资源,受惠服务对象超过5000人。
2009年12月,梁健玲成立江门市第一个助残类社会组织——江门市利民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该中心整合治疗师、社工、康复医师、护士、工程师、家政人员等资源,与残联共同开发出“阳光家园计划”等具有示范性的服务项目。同时,她还积极探索“社工+义工”的服务模式,成立江门市同行义工队,开展医院内探访、家庭病床探访、义剪、病友外游协助等特色服务。
2012年9月,梁健玲带领6人社工团队成立江门市恒爱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该中心整合伍威权基金会及政府资源,成立蓬江伍威权庇护工场,为蓬江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庇护性就业、职业技能培训、辅助就业、康乐文化活动等服务,促使残疾人融入社会。自2012年12月运营至今,共有超过100名残障人士接受了就业庇护服务,有10名学员成功就业超过3个月。此外,恒爱社工中心还开展老年人、儿童及青少年、社会组织等方面的服务。
“只要坚守社工的信念,定能为残疾人打造一片平等参与、共同成长的天空!”梁健玲坚信并努力践行之。
林美嫦:
在社工服务中 自我成长
林美嫦是新会区彩虹社工工作综合服务中心服务总监。曾经,“只做一个小小的社工”是她的想法。如今,她更希望透过社工服务使自己得到成长的同时,能肩负责任,影响更多的人加入社工行业,为人们带来福祉。
林美嫦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社工专业,目前是中级社工师。她曾在广州的社工机构工作,2014年底回到家乡新会,任职新会区彩虹社工工作综合服务中心服务总监,主理江门市2015年第二届“养老助残”公益创投A03睦洲项目。该项目在江门市公益创投同类项目评估中获得唯一的优秀奖,并得到省、市、区领导的多方认可。
与此同时,林美嫦还督导机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居家养老项目、儿童福利院项目、复退军人项目等,致力发挥社工专业所长,使机构的服务逐步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多元化。
如今,8年的社工职业生涯,更让她坚定了信念:此时要勇于肩负起更大的责任,让自己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向更多人分享专业社会工作的知识、态度、技巧,让更多人参与到这个为人带来福祉的行业中,共同引领更多的服务对象一起安心走向丰盛人生之路。
林美嫦说,“人与人的接触,就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因此不单服务对象有所成长,作为社工的我,亦通过服务,使自己得到了成长。”
本版统筹:陈淑婷 文/粱绮桦 图/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