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春圆梦”帮助48个梦想成真
点滴爱心汇聚奏响侨乡春天暖歌
江门市爱心桥志愿者协会给吴炳德送去新轮椅。 李楠楠 陈丝柳摄
城镇企业联社、二轻幼儿园的党员义工为受助对象圆梦。 梁绮桦摄
90岁的陈伯为兰婆婆圆梦。 张华炽摄
热心读者陈女士为辉哥圆梦。梁绮桦摄
热心读者黄丽华为小仪圆梦。梁绮桦摄
江门日报讯 (记者/陈丝柳 李楠楠)今年1月初,本报又一次拉开了“新春圆梦”的大幕,开启了“新春圆梦”行动。两个月的时间里,本报记者多方采集个人或家庭的新春梦想,并进行报道,牵线搭桥,汇集社会各界的力量,使48个小心愿、小梦想得以实现。
“新春圆梦”行动是由江门日报社、江门市文明办联合举办的品牌公益活动。在全社会共同的倡导和努力下,历年来的“新春圆梦”行动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侨乡人的善举得以弘扬,一个个家庭的困难在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得到解决。
今年的“新春圆梦”行动征集面受益面更广,圆梦渠道更宽速度更快,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无论是靠打零工、孤身一人培养出一个大学生的雁姨,还是78岁、独自抚养外孙的焕伯,或是身残志坚的李业莲,懂事可爱的小轩、小鑫和家庭贫困却开朗乐观的廉叔、波叔,都牵动人心,许多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联系本报,希望能助力困难家庭圆梦,共同传递爱心。
为了帮助圆梦,有人特意从外地赶回江门;有人亲自上门送温暖,为受助对象打扫卫生、拉家常;有人将钱交给记者,委托记者代为购买物品……他们中有企业老板、公司职员,还有社区居民、热心读者等。
“新春圆梦”行动启动以来,历时两个月,江门街坊涌现出的点滴爱心、善举,汇成一股股爱的暖流,让我们深深感动。长者、爱心团体、热心读者、无名社会爱心人士共同温暖人心,在这个春天,奏响了一曲响亮暖歌。
爱心之旅“四重奏”
暖心长者奏响
友善之声
八九十岁的老年人,在常人眼里是需要被照顾的对象,然而,在今年“新春圆梦”行动中,却涌现出几位乐于助人的老人,他们积极认领新春愿望,热心帮助别人,他们友善的笑容,温暖了许多户家庭。
2月11日,就读小学五年级的小杰,收到了87岁的伍伯出资购买的“新春学习大礼包”,礼包里有一台电子词典、一个书包、一个笔袋和两本课外书。小杰的奶奶邱姨说,小杰成绩不太理想,家中经济条件不宽裕,大人们平常都忙于外出谋生,且文化程度不高,难以辅导小杰学习,所以希望能有一台学习机或电子词典帮助小杰学习。经本报报道后,伍伯对“新春圆梦”栏目给予了大力支持,认领了包括小杰在内的5个新春愿望。“以前受过好心人的帮助,现在有能力了也想帮助其他人。”伍伯说。
3月2日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住在市区嘉悦豪庭、今年90岁的陈锡君老人早早起了床,外出购买了一个煤气炉、一个压力锅、一台电风扇和一床棉被以及蚊帐,并亲手为4户困难家庭送去礼物。比如在去受助对象兰婆婆家时,虽然兰婆婆住在4楼,但陈伯拒绝了记者的搀扶,自己上到兰婆婆家,亲手把棉被、蚊帐送到兰婆婆手中,兰婆婆则高兴地约陈伯有空多来社区玩,参加社区活动。“这个元宵过得真有意义,比吃什么汤圆都要甜。”在为4户困难家庭圆梦后,陈伯开心地说。
爱心团体奏响
和谐之声
本次“新春圆梦”行动中,涌现出一大批爱心团体,他们有的利用经费主动帮助他人圆梦,有的在平时开展一些爱心活动,利用募集的善款认领新春梦想,为更多人实现愿望。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洗衣机是再寻常不过的家用电器,但对于11岁的小思一家来说,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1月11日,本报报道了小思想要一台洗衣机,让妈妈和姐姐们再也不用在冰冷的水里洗衣服的新春愿望后,爱心企业江海怡景湾便主动购买了洗衣机并联系记者,想要送到小思的家里。为了方便配送,该企业选择直接把提货单交给小思的家长,让他们自己打电话取货。
家住篁边社区的邓婆婆已有84岁高龄,儿子阿宝有综合残疾,眼睛看不清楚,智力低下还有语言障碍,女儿也有智力残疾。邓婆婆很希望能有一台新的冰箱来储存食物,另外自己腿脚不便,也希望能有一张新躺椅。1月22日,关于邓婆婆的报道一经推出,江门市外经贸幼儿园的老师立刻联系记者,表示愿意利用该园家委会之前开展爱心义卖筹得的善款帮邓婆婆圆梦。2月2日上午,拿到新冰箱和躺椅的邓婆婆高兴得合不拢嘴。
对于13岁的立立来说,这个春节无疑是非常难忘的。因为城镇企业联社、二轻幼儿园的党员义工实现了立立一直以来的愿望,为他购买了一双舒适透气的新球鞋。“谢谢叔叔阿姨,新球鞋很合脚很好看,我很喜欢!”穿上新球鞋的立立高兴极了,相信他拥有这双球鞋,一定能跑得更快、跳得更高。
热心读者奏响
关爱之声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本报的忠实读者每天都有阅读《江门日报》的习惯,他们大力支持“新春圆梦”栏目,热心帮助困难家庭,让社会充满关爱。
智障女孩小仪生长在一个低收入单亲家庭,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她与妈妈相依为命。孝顺的小仪有个新年小愿望,就是希望妈妈有件红色的外套过年,希望妈妈变得年轻。她自己也想有件红色的新衣服过年。本报忠实读者黄丽华从报纸上了解到小仪母女的情况后,专门到商场购买了两件红衣服,并上门送给小仪。
家住好景社区的忠叔于2010年患上了左舌鳞癌,长期的放化疗让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差,天气一冷就非常难受,但是由于家里经济条件有限,无法购买取暖设备。而同为好景社区居民的初伯一家是该社区的低收入家庭,春节前,初伯希望有爱心人士能够送他一些米、面、油。“看到报道之后,我感触很深。”黄丽华告诉记者,“我们都是邻居,邻里之间应该互相帮助,所以我立刻决定帮助他们完成梦想。”1月15日,黄丽华将物品送到了忠叔和初伯家中,还另外拿出100元钱给忠叔贴补家用。当黄丽华看到初伯的老伴衣物单薄时,她回家整理出自己的厚衣服,晾晒好之后送到初伯家里。
无名爱心人士奏响
温情之声
总有那么一些人让我们为之动容,他们不愿说出自己的名字,却为实现他人的愿望奔走,这些人,奏响了这个春天最美的温情之声。
2月7日,江海区江南街道正南社区的低保户辉哥从热心读者陈女士手中接过了心电图体检套餐和新被套。陈女士是本报忠实读者,通过本报“新春圆满”栏目,她先后为6名需要圆梦的人实现了新年愿望,同时还带动自己的同学加入到圆梦行善行动中来。但是低调的陈女士从来不肯告诉受助对象她的真实姓名,每次去看望受助者还戴着口罩。
同样低调的还有热心市民吴小姐,1月15日,本报在“新春圆梦”栏目报道了年过六旬的廉叔希望得到新书包和新运动衫的愿望之后,吴小姐一家便被这个想要完成自己儿时愿望的老人所感动,决定为廉叔圆梦。其实,自本报“新春圆梦”栏目推出开始,吴小姐一家就一直关注,而且每年都会帮助他人实现一两个梦想。“我们一家人都只是想帮助别人实现梦想,没想着要上报。”当记者问起吴小姐的真实姓名,并表示希望可以拍照登报时,吴小姐这样说。(李楠楠 陈丝柳)
“爱心桥”助大鳌镇 3户困难家庭圆梦
江门日报讯 (记者/李楠楠 陈丝柳)日前,本报报道了新会大鳌镇3户困难家庭的新春梦想,为此,江门市爱心桥志愿者协会拨出专款,分别购买了一把轮椅、一台洗衣机、一个电饭锅和一个电磁炉,为3户困难家庭圆了梦。大鳌镇副镇长林健勤说:“感谢‘爱心桥’帮助这3户困难家庭实现他们的心愿,他们收到礼品后都很高兴。《江门日报》‘新春圆梦’行动非常好,从解决困难家庭的实际问题出发,发动社会力量,热心帮扶困难家庭,大家都非常关注和支持!”
3月9日,记者在新会区大鳌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吴炳德老人(爱心编号:042)家中,将一把崭新的轮椅送给吴炳德,实现了他的新春愿望。1996年至今,吴炳德因为脑中风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妻子也有残疾,不能外出工作。吴炳德的轮椅已使用多年,锈迹斑斑,推动很困难,想换个新轮椅。为此,江门市爱心桥志愿者协会拨专款购买了新轮椅,帮吴炳德圆梦。记者和大鳌镇政府工作人员一起来到吴炳德家中,吴炳德很高兴,虽然双手无法举起来打招呼,但脸上始终保持笑容。大鳌镇政府工作人员为他打开轮椅,并搀扶他坐下,他的妻子慢慢地把他推出房间晒太阳。“感觉轻松多了,以前那把旧轮椅推起来很吃力,谢谢你们!”吴炳德的妻子高兴地说。
当日,江门市爱心桥志愿者协会还为大鳌镇残疾青年冯健秋(爱心编号:047)送去了一台洗衣机。冯健秋的爸爸冯北华患有残疾,冯健秋也患有肢体残疾,并患有脑疾病,需长期就医吃药。妈妈詹秀丽是一名普通农村妇女,靠帮别人挑虾赚取劳务费,收入较低,一家人就依靠低保金和一些务工收入维持生计。“每次看见妈妈洗衣服,自己又帮不上忙,挺伤心的。如果家里有一台洗衣机,我就可以帮助妈妈了,妈妈也不用这么辛苦。”冯健秋说。收到洗衣机后,冯健秋和爸爸冯北华高兴地说:“谢谢你们,以后洗衣服就不用那么累了,十分感谢!”
而大鳌镇农妇黄群娣(爱心编号:048)和年幼的孙子小均铭相依为命,她的新春梦想是拥有一个电饭锅和电磁炉,因为家里做饭一直是烧煤气和烧柴,没有电饭锅,都是用铁锅焖饭吃。了解这一情况后,3月9日,江门市爱心桥志愿者协会为黄群娣送去了电饭锅和电磁炉。“太感谢你们了!有了电饭锅,做饭就容易了,我要为孙子做热乎乎、好吃的饭菜,这样对他身体更好!”黄群娣笑着说。
记者手记
充满温情的二次圆梦
今年的“新春圆梦”行动如往年一样充满了温情与感动。在我们的报道中,有个人,有团体,其中不乏家境普通但是尽力帮助他人圆梦的感人事例。与大企业、高收入人群相比,这些普通家庭付出的虽然有限,但却是最为平凡的正能量体现,正是有这么多的平凡人奉献出自己的爱心和力量,才能够看到更多实现梦想的人脸上的微笑。
有爱心难能可贵,不管你贫穷或富有。在“新春圆梦”行动进行期间,每个瞬间都令人动容,让人难忘。而让记者最为感动的,还是那个充满温情的二次圆梦。
今年13岁的立立读初二,是一个文静的男孩。由于家里经济困难,家庭生活靠母亲打散工支撑,所以立立很懂事,平时独自一人准时上学、放学,回家还会煮好饭,做好家务,等妈妈回家。立立平时穿的都是二三十元一双的帆布鞋,他听同学说,穿着舒适透气的球鞋上体育课,可以跑得更快,于是非常渴望拥有一双,这也是他的新年愿望。
本报报道了立立的新年愿望后,城镇企业联社、二轻幼儿园的党员义工给立立送上了一双新球鞋和粮油糖饼等食品,让立立开心不已。然而几天之后,热心人士邓先生再次通过本报记者联系到立立,表示还想送立立一份新年礼物,并且陪着立立逛商场,又为他挑选了一双新球鞋,希望立立能够多一双球鞋换着穿。
也许,对于圆梦者来说,一双球鞋花不了多少钱。但是对于立立来说,球鞋是他一直想要得到的礼物,这足以让一个孩子高兴很长时间,甚至于一生铭记。
也许,你的爱心对于你而言只是简单地付出,但是对于那些渡过难关的人来说,却是莫大的关心与帮助。(李楠楠陈丝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