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大园林,其实是一种理念。它强调的是园林的城乡一体化,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园林绿化除了城市这一块,还应包括广大的乡镇。同时,大园林还强调园林绿化功能的综合性,要把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内涵融为一体,创造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求并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园林。”这段话,摘自2011年8月15日刊发于本报的署名文章《让更多的森林走进城乡》,作者是市园林局局长陈健伟。
理念指导思路。有了大园林观的指导,陈健伟随即提出了“五个转变”的工作思路:朝着多种树、少种草的方向转变,朝着美化的方向转变,朝着种植大规格树木的方向转变,朝着人工养护成本低、修剪功夫少的方向转变和朝着节能节水方向转变,加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园林城市建设。
陈健伟认为,作为一名园林行业从业者,应该“跳出园林看园林”,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去看待园林行业;作为园林绿化职能部门,还要从我市的实际出发,高起点谋划,大力实施生态工程,使江门五邑地区形成一个大园林和森林世界,让人们在绿色的环境中健康生活。
近两年来我市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森林围城,树林进城”绿色行动,加大“种树”力度,花小钱办大事,大力推进了侨乡生态文明建设。“这正是大园林观的体现,通过不断创新大园林观,发展‘全民绿化’江门模式,为生态江门注入‘绿能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陈健伟说。
“园林下乡” 增强老百姓幸福感
深滘村,新会区大鳌镇的一个普通村庄,是个“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全村有2900多人。以前,村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自2012年村里建起了7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以来,村民即使是晚上,也有了打球、跳舞、比赛的好去处,深滘村也成了大鳌镇人尽皆知的“文体村”。而这,仅仅是我市“园林下乡”行动中新建或改造的200多座镇村(社区)公园之一。
自我市“森林围城,树林进城”行动实施以来,市园林局按照行动总体方案,一手抓好市区园林绿化建设,加快大公园、景观路、专类园等建设或升级改造;一手抓“园林下乡”,推动社区公园、镇村公园建设或改造,让园林绿化从城市走进镇村。
陈健伟说:“园林不仅要绿化,还要美化;不仅要‘进城’,还要‘下乡’。不管是城市,还是乡镇,都要打造‘山水之中有城市,城市之中有山水’的侨乡园林特色,要让五邑大地变成一个大园林世界。”
为什么要推进“园林下乡”?陈健伟表示,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村老百姓生活水平提升,这是老百姓对生活环境的期待和必然需求。“而园林绿化过去重城市、轻农村的状况,也导致了城乡园林绿化的差距拉大,影响了我市生态江门和城镇化发展步伐。”
“‘园林下乡’,让农村老百姓在自己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优美的生活环境,心情舒畅了,幸福感增强了。”陈健伟说:“老百姓的期待,就是我们工作的动力。”接下来,市园林局将继续推进“园林下乡”和社区公园建设,指导各市(区)、镇村做好规划建设,以及加强绿化苗木的后续管理养护。
“我为城市添新绿”
掀起认种认建认养热潮
2012年初,我市掀起了一波植树活动的热潮,本报也曾以“祖孙三代认种三棵树”为题,对退休老干部梁英杰与孩子们的认种行动进行了报道。梁英杰一家祖孙三代齐种树的事例,只是我市绿化行动中市民中的一个代表。正是有了一批这样的群众,才有了园林绿化“江门模式”。
“(种树)这件事有了好开始,要持续下去,变成长期的行动,而不是一次性的行动。”从政协会议上提议种树,到带头捐资种树,得实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可治可谓是我市绿色行动的“形象代言人”。2012年“我为城市添新绿”认种认建认养办法发布后,张可治立即掏出200万元参与。
在“我为城市添新绿”的号召下,掀起了一股认种认建认养的热潮。陈健伟说:“园林绿化建设投入大、工程量大、覆盖面也大。如果全靠政府来,既吃不消也做不好。我们创新认种认建认养模式,就是为了充分发动市民参与,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各级政府的带动作用,突破了以往人力物力影响力等因素的限制。”
老百姓认种认建认养的热情高涨,城市的绿树越种越多,如何做好后续管理,这成为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活动实施后,市园林局随即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措施,保障认捐者的合法权益。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对认种认建认养的树木进行电脑档案(编号)管理,认捐者可以轻松查询树木状况。同时,市园林局在白水带公园开辟了“随缘乐助林”,常年接受市民认种,还开通了园林门户网站,启动了网上认种认建认养活动,方便老百姓参与。
“森林四进” 激发各界参与绿化行动热情
去年植树节之后,市园林局根据市委书记刘海“一年365天均可种树”的思路,再次创新思路,提出了“森林四进”(进小区、进家庭、进学校和进厂企)的理念。同时,市园林局充分借助“森林四进”的机遇,加强与各部门单位联系,广泛发动,认真组织了最美阳台(庭院)评选、万盆市花送市民、生态校园建设和我与花儿同成长等系列活动,参与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300多家,热心人士和市民3万多名。
“我们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厂企、社区、家庭利用庭院、房前屋后多种树,‘森林四进’效果明显,激发了各界参与绿化行动的热情。”陈健伟说。
从“全民种树”到“森林四进”,从“树林进城”到“园林下乡”。近两年来,市园林局在做好绿化这篇文章上积极创新,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陈健伟指出:“有的人认为,园林绿化就是美化、造景,重形式而不重内容,这是一种误解。市园林部门正是要通过坚持不懈的思路创新,加速园林绿化转型升级、科学谋划好园林绿化的未来发展,推动我市园林绿化向更高目标——生态园林迈进。”
【对话】
依法行政
巩固成果
记者:绿化行动实施两年多来,我市园林绿化建设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接下来,将如何巩固园林绿化建设成果?
陈健伟:在这方面,我省已出台并实施了《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对城市绿化规划与建设、保护和管理以及违法行为的处罚等内容,都有详细表述。这有利于发展城市绿化事业、依法行政,巩固园林绿化建设成果,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记者:《条例》对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有没有标准要求?
陈健伟:《条例》要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5%,绿地率不低于30%,人居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8平方米。截至2013年底,我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43.1%,绿地率41.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25平方米。此外,《条例》还对城市的各类单位和绿地面积设定了绿化面积要求,使城市绿化指标控制得到保障。
记者: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市民对城市绿地管理主体不了解,《条例》对此是否作出有关规定?
陈健伟:城市绿地保护和管理主体分为6类。其中,城市公共绿地由市园林部门负责,单位附属绿地由单位负责,至于居住区绿地则由物管公司或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业队伍负责。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占用城市绿地,更不得擅自迁移砍伐城市树木。如有需要,应先报园林部门审批,同意后才可施工,否则属于违规。
记者:目前我市《条例》执行的基本情况如何?
陈健伟:结合我市实际,已颁布了《江门市园林绿化管理规定》以及《关于加强城乡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意见》,各部门明确分工,市园林局主要负责建设项目绿化方案审批,以及绿化工程质量监督、指导、验收和管理。目前,我市未发现重大破坏绿化事件。下一步,我们将从规划源头抓起,把好园林绿化审批关,重视园林绿化管理和保护,做到建管并重。
记者: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园林,发展具有侨乡特色的园林行业?
陈健伟:要发展具有侨乡特色的园林行业,需要建立侨乡特色的法治园林。首先要根据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和《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制定适合我市实际的一系列园林绿化标准体系。其次要培育好“两个市场”:公开透明的园林绿化工程市场和园林绿化苗木市场,发挥我市的园林产业优势。最后要通过法制化轨道推进我市百年城乡园林规划。此外,还有一点就是要加强园林普法和执法,引导全体市民形成“植绿护绿,人人爱绿”的良好社会氛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市一定会建成一个健康有序的法治园林行业。
■记者 唐达
摄影 周华东 唐达 刘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