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门市技师学院紧紧围绕江门市“工业立市、制造强市”发展战略,主动服务轨道交通产业等“5+N”产业集群,在专业设置、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培训等方面与“5+N”产业集群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全面合作,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目前,江门市技师学院设有机电工程系、现代服务系、信息技术系、汽车工程系和先进制造系等5个教学系,开设32个专业。其中,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模具制造,数控加工、汽车维修,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等十几个专业服务“5+N”产业集群。学校在校生近9000人,每年毕业生90%以上留着江门本地工作,主要进入“5+N”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
一、校企共商共建,推动人才培养无缝对接。轨道交通产业是广东省重点发展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江门市“5+N”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之一。自江门市轨道交通产业园落户以来,江门市技师学院坚持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国际合作,大力培养高素质的轨道交通产业技能人才队伍。
一是创建“轨道交通产业”校企联盟。争取省级专项资金1500万元,与江门市轨道交通产业园共同推进实施“轨道交通产业园共建项目”,创建“轨道交通产业”校企联盟,共同推进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二是共建人才培养载体。先后在校内建设 “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基地”“国际焊接培训考试中心”等3个实训基地,在中车公司与企业共建“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 焊工生产技能提升”2个职业技能培训场地。以企业优秀员工和学校的优秀学生作为培养对象,通过校企间技术交流、项目研发、人才培养等形式,实现生产过程与教学内容的无缝对接。三是加大专业建设合作。江门市技师学院与中车公司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试点,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聘用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活动,组织教师赴合作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与企业技工参与课题研究及技改项目,通过广泛、深度合作,将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成为学校王牌专业,毕业生深受中车等轨道交通企业欢迎,不少毕业生已经成为中车公司的技术骨干。例如,学院黄小红和团队一起勇担深圳地铁6号线等列车车体的焊接制造重任,个人荣获“2020年广东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二、开展国际合作,破解高端人才培养难题。轨道交通产业是对焊接等高端人才需求大,江门市轨道交通产业园项目落户江门后,由于江门缺乏产业高端人才培养的载体和平台,企业人才培养成本高。为帮助企业解决这个难题,江门市技师学院与德国莱茵学院合作建立了德国莱茵TÜV “国际焊接培训考试中心”。
一是高标准建设焊接培训考试中心。在全国职业院校中首家开设德国莱茵TÜV “国际焊接培训考试中心”,严格按照国际认证标准体系,为中车公司举办七期国际焊接培训班,累计培养国际认证焊工技能人才281人,获国际焊工认证证书519张,为企业节约培训经费超500万元。开展“一试两证”技能人才评价,即通过一次考试,可获取ISO9606国际焊工证、焊工国家职业资格证等证书。二是积极开展专业交流活动。江门市技师学院承办江门市首届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考评员(焊工)培训项目,助力中车加快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举办德国TÜV莱茵学院铝合金焊接与检验技术研讨会,吸引来自华南地区包括大众、比亚迪等知名企业在内22家企业、55名企业焊接工程师、质量检验工程师、一线班组长参加,分享、交流、解决焊接技术难题,为轨道交通产业各企业焊工人才提供交流学习机会。
三、瞄准“5+N”产业发展需求,提高技能人才供给质量。“5+N”产业集群是落实“工业立市、制造强市”发展战略,推动江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系列政策的扶持下,“5+N”产业集群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未来几年,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为更好服务“5+N”产业集群,江门市技师学院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技能人才供给精准度和质量。
一是科学设置相关专业。以 “5+N”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快相关专业布局,实施产业链补链、强链行动,提供人才供给水平和精度。二是推进学校提质升级。加快江门市技师学院荷塘校区建设进度,加快创建高水平技师学院和纳入高等职业教育序列步伐,打造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评价、创业、就业为一体的技能人才品牌高地。三是深化校企业合作。积极与“5+N”产业链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办学,探索开展多元化、国际化的合作项目。例如,江门市技师学院计划与德国莱茵学院共建“工业机器人培训考证基地”,为“5+N”产业集群企业技术改造和智能化升级提供人才支撑。扩大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覆盖面,帮助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四是深化技能人才评价改革力度。大力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能力考核工作,帮助“5+N”产业中小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评价,降低中小企业人才培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