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娜”(La Niña)的字面意思是"女孩",它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从20世纪初到1992年期间,拉尼娜现象共发生了19次,大约每3年~5年发生一次,但也有时间间隔达10年以上的。拉尼娜多数是跟在厄尔尼诺(El Niño)之后出现的,前述19次拉尼娜现象,有12次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
拉尼娜是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变化的一种再见现象,其特征恰好与"厄尔尼诺"相反,指的是洋流水温反常下降。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现象已都成为预报全球气候异常的最强信号。
从近50年的结果来看,这种现象发生的频率少于厄尔尼诺,强度也比厄尔尼诺弱,持续时间则大多数为偏长。拉尼娜出现时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印度及非洲南部等地降水偏多。相反,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地区、阿根廷、赤道非洲、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干旱。
有关资料分析表明,在拉尼娜期间,西太平洋(包括南海)活动的台风和影响我国的台风都比较多,而在厄尔尼诺期间却出现相反的情况。在拉尼娜年份,西太平洋(包括南海)台风总数平均为26.2个,登陆我国大陆的台风数为7.4个,而厄尔尼诺年份平均为21.4个和5.2个。
造成台风偏多的原因,一是西太平洋海表水温相对比较高,二是西太平洋上空的空气对流相对比较旺盛,三是横贯在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紧靠着副热带高压南侧的热带辐合带的位置也偏北,而台风相当多数是在辐合带中的低压或云团发展起来的。这些条件都有利于台风的活动。
拉尼娜对我国东北夏季气温有影响。在拉尼娜年份,沈阳、长春和哈尔滨夏季气温为偏高,而在厄尔尼诺年份,夏季气温往往偏低。东北是我国主要产粮地之一,气温变化对那里的粮食产量有一定影响。
拉尼娜对我国华北汛期降水也有影响。在拉尼娜期间,华北汛期降水量容易偏多,而厄尔尼诺年份华北降水量容易偏少,其原因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有关。拉尼娜年份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有利于形成华北汛期多雨的大气环流形势,而厄尔尼诺年份则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不利于建立华北汛期多雨的环流形势。
拉尼娜的发生与赤道偏东信风加强有关。偏东信风加强,赤道洋流受信风推动,从东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高温暖水在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堆积,成为全球水温最高的海域。相反,在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比较暖的海水向西输送后,深层比较冷的海水就来补充,因此造成东太平洋海表水温偏低,从而引发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现象已都成为预报全球气候异常的最强信号。拉尼娜现象是由前一年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庞大冷水区域在东太平洋浮出水面后形成的。因此拉尼娜现象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上80年代以来,先后在1984年至1985年、1988年至1989年和1995年至1996年出现过拉尼娜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