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门市新会区三江镇,活跃着一支由200余名退役老兵组成的“侨都星火”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他们平均年龄约60岁,年龄最大的老兵将近80岁。他们始终践行“为政府分忧、为战友解困、为群众服务”的初心,多年如一日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了退役军人的引领作用,推动退役军人成为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骨干力量,为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工作、老兵参与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找准特色定位:从“生态痛点”到“治理亮点” 新会区三江镇位于潭江河道、江门水道、虎坑河道的三江交汇处,因特殊的水文地理条件,上游所裹挟的生活垃圾容易在此处堆积。因此,为了落实好河长制的工作要求,推进潭江流域的河水生态环境治理,三江镇老兵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组建“侨都星火”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开始承接河道治理、河道监管、环境治理等志愿服务。在首批退役军人志愿者的示范带动下,以及在部分退役军人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退役军人开始投身于母亲河的环境保护当中。 队伍成立以来,他们每周一次的义务护河行动从未间断。因部分队员的突出贡献,他们还被当地政府聘用为“民间河长”,成为守护三江河道健康的“民生河长”,相关河长制的工作亮点也被国务院点名表扬。另外,服务队是伴随着河长制的推行而逐步成长起来的,服务范畴也从最初简单的河道治理,到如今环保宣传、河道监测等,他们始终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并逐渐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摸索出一条退役军人参与基层环境治理的专业化志愿服务路径。 强化党建赋能:从“组织优势”到“机制创新” 从人员结构来看,队伍成员大多数是中共党员,那么如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同时,不断增强他们对党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就成为服务队的重点工作。成立以来,服务队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志愿服务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构建“党建+志愿服务”工作格局。比如,为了让队员经常性接受党性教育,积极举办“老兵讲堂”活动,为老兵搭建学习提升和自我展示“双平台”,既让老兵当“受众者”,也让他们当“主讲人”,进一步坚定他们“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与大多数志愿服务团体一样,由于缺乏完善的保障激励机制,队员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开始随着时间的拉长而有所下降,进而影响了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服务队创新建立了项目化的运作机制:一方面,主动承接政府民生与发展的服务项目,通过市场化运作保障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完善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建立清晰的职责分工和绩效考评体系。这种“政府购买+自主造血”的服务模式,既有效激发队员的参与积极性,也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化服务内涵:从“单一服务”到“多维服务” 面对公益服务需求的多元化,服务队不断拓展志愿服务领域,逐步构建起“环境治理+民生服务”志愿服务模式。在环境治理方面,积极参与当地政府“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河道治理,定期巡查河道、监测水质变化、清理河面漂浮物;开展山林巡逻,防火知识宣传,及时发现并消除火灾隐患。多维度的环境治理志愿服务,不仅有效发挥了老兵的优势,还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步提升退役军人党员的政治觉悟,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 另外,在民生服务方面,他们利用项目化管理所带来的收入,建立起公益反哺机制,引导更多退役军人身体力行回馈社会。具体来说,他们通过建立帮扶阵营,在扶危济困、心理疏导等方面给予扶助,让困难退役军人感受到战友情。比如,利用元旦、春节、八一等重要节日节点,走访慰问退役军人及优抚对象。自2023年以来,已帮助退役军人纾困解难30人次,帮扶金额2.2万余元。可以说,队员在基层治理中锤炼党性修养、在帮扶活动中培育奉献精神,逐步形成了“服务—教育”双向互动模式,有效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