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是一份刻骨铭心的乡愁
小吃,是一份美好的童年记忆
小吃,是流连一个地方的理由
小吃,是一种宝贵的文化传承
江门文旅特开设
【记忆中的名小吃】栏目
带大家一起
寻找记忆中的
江门地方名小吃
今日
为大家带来
/台山冬蓉/
有些味道带不走
有些时光留不住
有些乡音会远去
然而海外华侨
每逢佳节
最怀念的莫过于家乡的冬蓉月饼
江门台山海宴镇盛产的灰皮冬瓜甘香清甜,
经糕点师傅熬制加工的冬蓉
如丝如缕、晶莹剔透、甜而不腻,
更为此地一绝。
2018年,江门台山冬蓉制作技艺成功入选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制作冬蓉的冬瓜一般在15公斤以上。凌雪敏 摄
冬蓉起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因其晶莹剔透,软糯却不失其形,如鱼翅般丝丝分明,故又称冬瓜翅。相传,海宴有位老人在厨房用冬瓜煲糖水,可是老人只顾着跟邻居聊天,竟忘记了那在锅里沸腾的糖水。等老人回过神时,水早已煮干,只剩下冬瓜渣了。或许是因为冬瓜与糖冬瓜蓉的分量调得刚好,这些冬瓜渣甜而不腻,非常美味。老人灵机一动,把冬瓜渣当成馅料放入各种糕点中。随着时间推移,当地人都学会了制作这种美味的馅料。海宴人认为这是制作月饼最合适的馅料,这就是“冬瓜糕”(冬蓉)的雏形。
在江门台山海宴,冬蓉甚至还取代了广东较为大众化的莲蓉月饼,成了当地月饼市场的主流口味,口感清甜,韧中带脆,连不喜欢吃糖的人都能吃。
△成品冬蓉。龚静 摄
/小吃名店背后故事/
爱吃冬蓉月饼的街坊
一定都知道鸿源城
这是在江门有口皆碑的
冬蓉月饼品牌。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下
鸿源城冬蓉月饼总经理
张劲超和他的冬蓉故事
矢志传承 专一制作
对冬蓉的特殊情感
鸿源城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劲超人称“冬蓉王子”,于2020年3月入选为江门市冬蓉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毫不夸张地说,他就是闻着这股冬瓜味长大的。
据张劲超回忆,最初海宴的冬蓉制作主要以家庭作坊为主,家家户户都飘着冬瓜清香。张劲超家从他的父亲开始做冬蓉,到现在已经有30多个年头了。在张劲超还是个牙牙学语的小孩时,就跟着家人到冬瓜地里去,成熟的冬瓜比他个头还大。“每年5月,家里院子都堆了满地的大冬瓜,支着几口大锅,父亲和母亲请来几个工人,有人刨冬瓜、有人煮、有人熬,忙碌非凡,整屋子都是冬瓜味。”张劲超说,他长大后,一家人分工合作做冬蓉,卖给饼家做糕点。久而久之,他渐渐学会了冬蓉制作技艺,一眨眼就是20多年的老师傅了。
△张劲超正在制作冬蓉馅。凌雪敏 摄
张劲超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海宴人
冬蓉对他来说有何意义?
他对冬蓉的情感是怎样的?
他用最质朴的语言回答了这两个问题:
“我太熟悉它了!
这么多年我都只做冬蓉一种馅料!”
2020年3月,张劲超被评为
江门市海宴冬蓉制作技艺传承人
接过这个沉甸甸的身份
他身上传承冬蓉文化的责任感又强了几分
△刚刚制作出来的冬蓉月饼。龚静 摄
中国人常说的“根”,指的是家乡的传统文化。传承若断了,“根”便难寻了。经过长久的传承和发展,冬蓉对江门人来说早已非一道食物那么简单,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对于大量海外华侨来说,最怀念的莫过于家乡的味道,以冬蓉为馅料所制作的冬蓉月饼寄托着海外侨胞对故土、对亲人的殷切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