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满足游客多元研学需求,吸引更多青少年学生到江海区开展研学之旅,助推江海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江海区利用自身的红色文化、生态环境、非遗产品、科普基地等得天独厚的研学资源,精心推出一批研学线路及点位,让游客“品读江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以旅游为载体
学习知识、认识自然
探究真理、树立自信
接下来
让我们开始江海研学之旅
上一节行走的课堂
快乐出发吧。
阅读中心共三层,一楼为文化长廊、少儿阅读区、国防教育图书角和休闲区,二楼夹层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创意空间,三楼为深度阅读区、侨乡文化走廊和多功能厅,可同时容纳1000人在馆内阅读。先后被评为“江门市社科基地”“江门市夜侨都示范点”“江门市儿童友好基地”“江海区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长廊生态园位于江门市江海区礼乐街道礼东村(江珠高速礼乐收费站旁)湿地公园内,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国家3A级旅游景区,内设有农耕体验乐园、萌宠动物园、童趣乐园等13个游玩区域,集休闲、观光、游乐、研学于一体。江门市江海区江南街道富横社区彩虹村,2019年以来,结合儿童公园项目对外开放使用,江海区对横坑经济社实施微改造工程,将居民楼刷成黄、橙、天蓝、浅绿色等斑斓艳丽的色彩,配色大胆,艺术感十足,为横坑经济社披上了七彩外衣,远远看上去仿佛是一幅五彩斑斓的油画。打造有彩虹村(网红村)一刻时光“粤书吧”,为游客提供文化活动体验、非遗传承、文创展销的空间,感受到文化生活的熏陶,感受本地文化特色。
江海区科技馆对照香港科技馆,面向不同年龄层群众,规划设置通识类儿童乐园主题展区、基础科学类探索与发现展区、生命科学展区等三大主题展区,布置的展项达148个,提供互动、实验的体验,让参与者亲身体验有关科学原理。围绕“探索、共享、创造、梦想”为主题,打造成为激发探索兴趣、启迪智慧、培养创新能力的新型科技文化中心这一目标定位,在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上大胆创新,力求使建筑和内涵上都做到连接、共享、融合。
江门演艺中心是由五个独立建筑组成群落的大型文化演艺设施,坐落在江门市白水带文化、体育、旅游、休闲风景区,依山傍水,东靠白水带山脉,西临蓬江河,是江海区的文化坐标,大型剧场以及艺术演出能为观众带来震撼的音乐体验,在这里可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
炎炎夏日,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的千亩都市农业生态园,荷花娉婷绽放,沿着赏花栈道漫步,让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乘一叶扁舟,穿一身汉服,徜徉花间,宛如仙境。目前,该生态公园建有农业科普长廊、荷香园、菜香园、果香园、鱼香园“一廊四园”,融合文化、旅游、休闲、观光、康养等业态。秾稼生态园的水果种类非常丰富,除了葡萄,还有火龙果、无花果、青枣、草莓、木瓜、沃柑、嘉宝果、樱桃等,四季皆有水果可供游客采摘。秾稼生态园还是江门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科普惠农兴村科普示范基地、广东省科普研学基地、江海区“旅游+”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江门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英南农业研学基地集乡村精品旅游线路,研学教育及农家乐于一体。江海区礼乐街道宏耀葡萄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12月,隶属江海区葡萄产业园核心区之一,是集田园休闲观光、蔬果种植、农耕体验、研学拓展、科普教育、产品展销等一体化的综合性产业基地。
顺天里144号是我党我军卓越的“红管家”叶季壮走上革命道路、开展革命斗争的地方,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2019年11月修缮后正式对外开放。为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用好用活红色遗址,2022年顺天里144号进行升级改造,增设了145号红色展播厅、五邑菁英展厅,更新144号展陈,改造建星公园广场,对沿线“三线”落地以及周边环境整治提升,为参观群众提供了更丰富的可视、可听、可读的红色精神食粮。青青读书会旧址是江海区革命遗址,是重要的红色资源。在市委组织部、市委党史研究室以及江海区委政府的指导、支持下,通过旧址修缮、展厅布置,周边参观路线墙绘、立体浮雕、老照片等多种方式还原历史背景。
礼乐革命烈士纪念碑雄伟矗立于江门市江海区礼乐街道墟镇社区长兴街122号礼乐人民会堂广场西侧。2013年11月,礼乐革命烈士纪念碑被江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江门市不可移动文物。2020年9月,礼乐街道对纪念碑广场进行升级改造,并且建造了永久性的爱国拥军宣传长廊,以全新的面貌彰显红色教育的新时代内容。
2019年1月1日起,江海区博物馆(陈少白故居)由江门市江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接管,2019年8月正式启用对外免费开放,馆内主要以藏品、墙雕等形式展示外海名人陈少白先生的生平事迹。江海区博物馆是江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门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乌纱村龙舟历史深厚,龙舟竞技传统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2023年被评为江门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到乌纱村,可以观赏“龙舟文化长廊”和参观“乌纱乡贤馆”,感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礼乐龙舟”的文化魅力和乌纱村浓浓乡情。
作为本土工业遗址之一,2016年,江门船厂开展“三旧”改造,以船厂为改造主体,规划为工业遗产文化活动区及畔江住宅小区,现时,厂区保存了一批富有历史和特色的建筑物。2017年1月29日,江门船厂被江门市人民政府公布列为第七批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外海五大祠位于江门市江海区外海街道四大村杏林路,地处外海东面,当地人也称之为“东头祠堂”。外海五大祠是目前我市保存最完好、最大型和集中的古代建筑之一,具有一定的价值。2000年公布为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泉石祠是“摄影书画作品展览馆”“国学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非遗展示区”“曲艺社”场地;朝列大夫祠是陈族子弟尤其是港澳乡亲举行春秋二祭、敬仰先人聚集场所,也是追宗思远、弘扬家风家训之所;桃溪祠是“外海乡情展览馆”;定息祠是非遗项目“外海太虚拳”和“太极拳协会”习训基地;筠轩祠是龙狮武术协会活动场所。为进一步推动非遗传承,市级非遗——外海生恭鲤鱼手工艺品(制作技艺)设立以传承人为首席技艺师的生恭鲤鱼技艺传承工作室,坐落在外海彩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该工作室展示了技艺历史渊源、技艺制作流程、传承风采、非遗创新等元素,可以直观地了解外海生恭鲤鱼技艺的发展历程。在工作室旁边的活动室可以参与技艺制作,由传承人或传承助理教学,让大家在制作过程中深刻了解技艺精髓。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刘氏铜木镶嵌传统制作技艺”源于1876年(清同治末年)刘氏高祖,距今已历经六代传承人。目前,第五代传承人刘飞兵承担起非遗技艺文化传承与推广的责任,设立刘氏铜木镶嵌传统制作技艺非遗文化展厅于江门市江海区高新西路116号,面积约200平方米,开展非遗技艺课堂和展示铜木镶嵌传统制作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