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秋芳信,一纸还乡。
侨批产生于民间,流转于民间,收藏于民间。侨批是反映侨乡历史最完整且保存数量最多的民间文化遗存,是研究近代华侨史的珍贵档案,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值此“侨批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十周年之际,深圳图书馆联合江门市博物馆、龙华区委统战部、龙华区观澜街道办共同举办“从文献看湾区”系列特色主题展之“家国情怀寄尺素——侨批(银信)文化展”,聚焦江门五邑、深圳观澜侨批及侨文化,以“图文并茂+实物展示”的形式,生动展现广大海外华侨出洋谋生、心系家国的移民历程和开拓进取、不忘根脉的情怀,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增色添彩。
家国情怀寄尺素
——侨批(银信)文化展
时间:11月17日开展
地点:深圳图书馆中心馆 二楼银树大厅
指导单位: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主办单位:深圳图书馆、江门市博物馆
协办单位:龙华区委统战部、龙华区观澜街道办
何为侨批?
侨批又称“银信”,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水客、侨批局等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
红条封,侨批封面红白相间,正中为红色。常见于清末、民国至新中国成立之后。
出门记得报平安。华侨下洋打拼,第一封侨批往往是“平安批”,报声平安,寄点银元,一封封侨批传递出代代的相思。
江门五邑侨批(银信)
江门五邑地区位于珠三角西部,面向南海,是广东最早向海外移民的地区之一,早在唐宋时期就开始了海外交往活动,近代以来,国内灾祸连连和国外的淘金热,促使五邑地区掀起了移民海外的高潮。五邑华侨在海外历经艰辛,顽强拼搏,艰苦创业,他们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发展出“三把刀”经济,建成一个个唐人街,拼搏出海外华侨华人的辉煌成就。2013年6月,《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正式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其中有5万封出自江门。
图片:图为十九世纪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树林中靠树干而建的中国餐馆,主要为淘金和修铁路的华工服务,厨师的菜刀为华人三把刀经济之一。
图片:近代以来,美洲是五邑地区移民海外的最主要目的地,图为抵达美洲上岸的华工。
图片:民国时期旧金山唐人街
深圳观澜侨批(银信)
深圳是广东重点侨乡之一,祖籍深圳的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和归侨侨眷逾100万人。早期的深圳海外移民站稳脚跟,又将家乡的亲眷乡邻接济外出,依然保持着吃苦耐劳、睦邻团结、坚韧勤奋的美德,在海外形成了深圳华侨族群。他们历来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特别是从辛亥革命到改革开放时期,办教兴学,捐款捐物,倾力支持家乡建设,成为深圳发展的重要力量。
位于深圳市龙华区的观澜是深圳侨人侨史的代表区域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观澜籍华人华侨约有8万多名。感铭赤子心,难忘家国情。观澜籍华侨华人积极支持祖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谱写了一段段波澜壮阔、感人至深的华侨史,成为深圳经济特区宝贵的精神财富。
图片:十八世纪中期开始,观澜人乘坐大木帆船奔向海外。
图片:代写侨批
图片:如今可从墙上依然清晰可见的“宝安县利源侨批局”几个大字一窥侨批局往日的辉煌。
更多精彩内容,
快去深图观展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