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中心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区秀丽
江门市东湖公园管理所所长苏达明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开平中微子研究中心主任李小男
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科技管理部部长傅荣富
编者按
创新争先,自立自强。
日前,由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科技局联合开展的江门市2022年“侨都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选树出10位江门市2022年“侨都最美科技工作者”。他们心怀“国之大者”,默默奉献,勇攀高峰,展示出新时代侨都科技工作者创新争先、自立自强的良好精神风貌。为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最美”,争当“最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本报特开设专题版面,陆续报道“侨都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和赤子之心,敬请关注。
江门市中心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区秀丽:
为护理事业奉献青春
江门市中心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区秀丽是江门市首位护理硕士研究生,也是江门市三级高层次人才。尽职尽责、不断创新、勇于进取,是区秀丽的工作“名片”。16年来,她始终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不断创新,为护理事业奉献青春年华,带去光和热。
孜孜不倦,推动行业进步
早年间,区秀丽致力于改善护理服务品质和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推动江门市中心医院开展QC项目质量管理(品管圈),近10年指导临床科室开展QC项目400余项。过去5年来,区秀丽指导开展的QC项目累计获得国家级荣誉2项,省级荣誉10项,该院多个项目获评省“护理管理创新奖”。她还在全市各级医院开展QC项目推广培训,推动我市各医院护理质量管理的同步发展。
自2018年,区秀丽任护理部副主任,主管教育、科研以来,她带领该院护理科在科研方面不断发展。2020年,护理科实现零的突破,获得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一项,发表护理SCI论文2篇;2021年取得江门市科技局立项35项,获得市科协2020-2021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参与的《免疫抑制性共刺激分子PD-1对肺结核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2017年)获江门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个人主持和主要参与省市级科研共7项,发表文章10多篇;每年组织开展创新活动20项目,获专利10多项。
区秀丽还担任了江门市护理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推动全市护理教育架构建设,搭建全市护理教育沟通平台,推进江门市护士专业能力建设,为我市护理工作的发展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不遗余力,守护患者健康
2013-2018年间,区秀丽担任江门市中心医院感染科护士长,带领团队坚守在H7N9等传染病疫情防控一线。她曾获得“抗击禽流感先进个人”,还建立了江门市艾滋病一站式服务门诊,为患者提供规范的治疗和管理。
2014年2月8日,反复发烧的患者易女士住进江门市中心医院感染科,被确诊为H7N9危重症患者,入院后很快就无法自主呼吸,两天后甚至陷入昏迷。时任护士长的区秀丽,带领护士们严密观察病情,做好呼吸道管理,还开展了该院第一例俯卧位通气,有效改善了患者的通气情况。在全院各科室医护人员的努力,住院39天后,易女士康复出院,成为江门第一位被成功救治的H7N9重症患者。
后来,患者儿子小黎给该院多个科室送去锦旗以表谢意。作为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人,区秀丽与患者及其家属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今年3月19日,小黎又一次以短信的形式,代其母亲向区秀丽传达谢意与问候。“收到短信的那一刻,心里格外温暖。救死扶伤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但没想到患者和家属却一直都记在心里。”区秀丽说。
主动请缨,冲在抗疫一线
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区秀丽克服早期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利用其丰富的传染病专科护理管理经验,制定了全院防控的相关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指引,其后也持续不断地改进完善医院防控措施。她还主动请缨,担任隔离病区临时党支部副书记,负责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管理,建立机动护士岗位,以科学的管理手段缓解了疫情新增防疫岗位带来的临时性人力紧缺问题。
作为护理部副主任,区秀丽是负责核酸采样运作的管理者,是统筹医院核酸采样支援工作的大队长。每次接到支援任务,她都认真组织协调,事无巨细地布置落实好各个环节的工作,确保任务顺利完成。工作中,她一直践行着该院的使命:救死扶伤、仁济天下。
近段时间,我市周边疫情反复,该院医护人员多次星夜集结,执行核酸采样支援任务。在某次集结中,区秀丽在午夜过后接收到上级传达指令,立即与护理部干事们启动应急预案。此时离出发时间仅剩四五个小时,他们在星夜组建起100余人的支援队伍,在早上6点多就完成整备,带上防疫物资出发驰援。
不管是此前的H7N9,还是如今的新冠肺炎疫情,区秀丽都义无反顾地冲锋在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护理人员的职责,展现了共产党员的觉悟。
(文/图 蔡昭璐)
江门市东湖公园管理所 所长苏达明:
为城市“增红添绿”
苏达明是江门市东湖公园管理所所长,致力于公园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用心构建以绿色生态、自然景观、科普推广为主题的57万平方米的综合性公园。
苏达明主持的科研项目先后被市政府授予市优秀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和“无限创新”江门科学技术奖优秀成果奖。本人被市委宣传部和市文明办评为2017年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个人,2018年被市人才办评为江门市“名师名医名家”之园林名家。
科技创新,为东湖公园锦上添花
不同时节漫步于江门市东湖公园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绿油油的草坪、五彩缤纷的花朵和枝繁叶茂的乔木,而这些都离不开园林工作者的默默耕耘。在苏达明的带领下,东湖公园获评“中国侨都”十大最美公园,多次获得市绿化养护优良样板工程一等奖或银奖、广东省和江门市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
漳州红樱、热火桑巴、红樱蝶……关于江门市花簕杜鹃,苏达明如数家珍。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对簕杜鹃新品种的调研,考虑品种习性和基质土壤等因素,他挑选出抗病虫害、适生性强、耐旱、耐寒、花量大、色泽丰富的品种进行引种推广。凭借着开拓创新的精神,苏达明多年来坚持为江门培育种植新的簕杜鹃品种,品种数量从刚开始的寥寥数个慢慢增加到现在的近百个。
在东湖公园原有的簕杜鹃种植基础上,新引进品种会在东湖公园的市花园和东湖广场统一摆放展示,并挂上科普牌,向市民游客科普这些江门市花的相关知识。苏达明与他的科研团队还通过人工控肥控水、病虫害防治等科研技术攻关,使东湖广场整体簕杜鹃盛花期从180多天延长至200多天。如今簕杜鹃的红,已成为江门一个亮丽的“网红打卡点”。
为进一步彰显科技含量,苏达明积极与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单位以及有关企业开展簕杜鹃栽培管理和应用技术研发的交流讨论,为簕杜鹃推广栽培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此外,他还大胆创新,组织开展玫瑰园升级改造工程,多次联系省内有关专家商讨对策,通过改良种植技术、实行植株安全度夏措施、引种新品种等方式,提升园内的玫瑰开花效果。
借以“科技之手”,苏达明在公园绿地绘出了姹紫嫣红、多姿多彩的最美画卷。
专业沉淀,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
除了专注于公园美化,苏达明在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工作同样成效显著。
依托森林科普馆、垃圾分类科普体验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展览厅等载体,苏达明充分发挥东湖公园生态环境优势,不断强化科普场馆设施与服务团队建设,以市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森林城市、园林技术、垃圾分类等科普知识。借助不断完善的园区科普场馆设施,他还积极组织多种专题的趣味科普体验活动,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沉浸享受自然的过程中增强对生态和谐重要性的认知。
据悉,去年东湖公园共开展了72场科普宣讲活动,包括了“科普进我家宣传活动”“全国节水日宣传”“我为城市添新绿”“江门科普游”“垃圾分类进万家”等。
在科普科研团队建设上,苏达明组建了科普宣传团队,自2019年以来共培养了1名高级工程师、10名工程师和7名助理工程师,用实际行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研人才,提升东湖的科研队伍水平,体现了一名新时代园林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今年5月,苏达明获评“侨都最美科技工作者”。“首先感谢社会各界对东湖公园工作的肯定和支持,做最广泛、最专业、最快乐的科普宣传一直是所有东湖人的目标。”苏达明表示,下一步,他将继续发扬匠人匠心精神,致力完善公园景观改造工作,推动江门市花种植技术更上一层次,让高水平、高技术的园林种植工匠精神扎根于江门、服务于侨都,让城市公园焕发新生机,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让中国侨都更加美丽,为奋力推动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作出自己的贡献。
(文/图 何雯意)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开平中微子研究中心主任李小男:
捕抓宇宙中的“隐身人”
李小男是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后、美国伊利诺斯理工学院博士后,投身高能物理研究已有数十年。一直以来,他心怀国家,始终以振兴国家科技水平、改变国家科技落后状态为己任,为我国粒子物理和高能物理研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他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开平中微子研究中心主任,专注于捕抓宇宙中的“隐身人”——中微子。
倾心高能物理研究
心向往之,行必能至。李小男在校园学习期间就一直专攻高能物理,毕业后也继续投身于高能物理的研究工作。
他先后担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升级改造工程北京谱仪慢控制系统负责人、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课题“现场数据获取和探测器监测系统的研制”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微子高性能探测器关键技术与方法研究”的子项目“中微子探测器读出电子学关键技术研究”负责人。其中,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荣获2013年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荣获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入选美国《科学》杂志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2017年,他的团队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工作上,李小男是一个严于律己、创新进取、乐于奉献的导师;生活中,他又是一个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的伙伴。他身上不仅有着老一辈科研工作者舍身忘己的奉献精神,还有新时代科研人锐意蓬勃的进取精神。“能在这个领域坚守数十年,是兴趣推动着我,包括我的团队,一直往下走。”李小男说。
研究中微子的脚步不曾停歇
中微子是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可自由穿过地球,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作用,号称宇宙间的“隐身人”,又称作“幽灵粒子”。
在研究路上,李小男的脚步不曾停歇。从2007年开始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到如今的江门中微子实验,他均有参与,而且承担的工作越来越重要。
此次负责江门中微子实验室的建设,对李小男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责任与压力,他并没有退缩,而是带领团队扎根在实验站,全程参与实验室设计、建造及安装工作,并负责实验室的前期运行工作。
江门中微子实验室于2015年开始建设,项目团队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完成多项技术攻关,实现了多个“世界之最”,包括世界最大的有机玻璃容器、探测效率世界最高的光电倍增管、世界最透明的液体闪烁体。值得注意的是,实验室需要在地下700米建成一个跨度50米,且不能有柱子支撑的地下洞室,这在国内外都几乎没有先例。几年来,施工人员克服严重的涌水、断层等施工困难,最终在2021年12月完成基建工作。
推进实验室建设如期完成
李小男说:“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让我国的粒子物理研究实现跨越式高速发展,而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则是以达到国际领先地位为目标,致力于解决国际中微子研究的下一个热点和重大问题——中微子质量顺序。”
他还特别提到,江门中微子实验室是中科院在广东部署建设的五个国家重大科学装置之一,其研究范围主要是中微子物理,以及通过中微子粒子物理探测对天体等物理现象进行研究,这个领域在近十几年是整个粒子物理中最热门的领域,其中包括了大量的物理研究课题。这将对理解微观的粒子物理规律,乃至宇宙学、天体物理和地球物理的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展望未来,李小男表示,他会始终牢记初心使命,践行责任义务,肩负起中科院和各级政府交代的重任,推进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建设顺利如期完成;积极响应政府的要求,结合江门和开平本地的实际,为中微子实验室落地可能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开平市金鸡镇是实验室所在地,李小男对这个扎根奋斗多年的地方饱含感情。他说,如此意义重大的实验室落户此地,将对提升开平甚至江门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
(文/图 蔡昭璐)
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科技管理部部长傅荣富:
水稻田里的追梦人
让水稻不断提升品种品质,是傅荣富一直在努力的事情。作为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科技管理部部长、高级农艺师,他主要负责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
多年来,傅荣富和团队为我市引进多个水稻品种,并成功推广为我市水稻当家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53.3万公顷。对于获得“侨都最美科技工作者”这一称号,傅荣富感到非常荣幸。他表示,作为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只是做好了本职工作,为农民、农业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勇于创新,成果丰硕
为了满足市民对优质稻米品种的需求,傅荣富积极开展水稻新品种的引进试验与示范推广,促进江门地区水稻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不断提升品种产量与质量水平。2005年至2017年间,针对当时我市水稻种植结构调整需求,傅荣富和团队先后引进并成功推广华航丝苗、粤晶丝苗2号、华航31号等品种,助力我市水稻生产实现了亩产从350公斤到500公斤的稳步增长,使我市水稻的亩产量水平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
2017年后,随着市场对稻米品质要求逐步提高,他带领团队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筛选并引进美香占2号、莉香占等抗性高、品质好的新型水稻丝苗米品种,并成功推广为我市水稻当家品种。目前,我市丝苗米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了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0%以上,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了我市水稻生产从重产量到重质量的蜕变过程。
傅荣富还积极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其中,与华农大合作研发的水稻机械化精准育插秧装备已经投产并开始使用,截至2019年,在江门市范围内推广面积达到了2万公顷,获得了2019年广东省科技推广奖一等奖;与华农大合作研发的水稻机械中耕除草机器3GY-1920型宽幅水田除草机成功获得专利转让。
一年四季不停歇,傅荣富的付出有了回报。近年来,傅荣富获得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江门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2021年3月,他被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评为院地合作科技先锋,同年4月获评广东省乡村振兴工作“先进一线工作者(科技推广类)”称号。
示范推广水稻种植新技术
开平龙胜镇胜桥村水稻面积每造近133.3公顷,然而农民一直按照传统种植技术进行耕作,每亩施用化肥约50公斤,造成化肥的极度浪费,同时也污染了环境。
2012年,傅荣富在当地推广水稻“三控”技术。刚开始,由于农民传统观念的问题,对新技术接受程度不高,甚至还有抵抗情绪。“水稻‘三控’技术主要是通过控肥、控苗、控病虫等措施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不管有多难,我们都要努力去克服!”傅荣富带领团队迎难而上,积极与当地村委会沟通协调,先在村委会干部的田地做试验示范,并全程给予“保姆式”的技术指导服务。在出现效果后,团队再通过举办多场培训班、现场观摩会等方式,从技术原理和实践操作两方面向当地农民普及该项技术。
根据当地农户组建的合作社——开平市联光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张活强介绍,使用水稻“三控”技术后,化肥农药每亩用量减少20%,产量增加8%,每亩节支增收可达到135元,效益可观。该村很快便实现了水稻“三控”技术的全覆盖,成为名副其实的水稻“三控”村。
从业十多年来,傅荣富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积极引进推广水稻“三控”技术、水稻机械化精准育插秧技术、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水稻白叶枯病绿色防控技术等;通过现场会、科技下乡、田间指导等方式向农民推广新技术;与华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相关领域专家、教授合作,为江门水稻种植大户、技术人员进行专题技术培训,提升种植技术水平。截至目前,傅荣富团队累计开展技术培训、田间指导超过1000场次,服务农民超过2万人次。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科技工作者责任重大。我希望今后能为水稻产业发展注入更多科技力量,让更多农民从水稻田里收获幸福。”傅荣富说。
(文/图 李银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