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人员通过无人机巡查的方式,寻找高处作业风险行为线索,并快速跟进调查处理。
今年4月,在一次由市安委办、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应急管理局联合开展的打击高处作业违法违规行为集中执法专项行动中,执法人员仅通过无人机巡查的方式,便及时发现新会一家企业高处作业工人的风险行为线索,并快速跟进调查处理。相较于过往执法人员进企业看现场、翻台账的形式,这种“无事不扰”且能精准发现查找安全生产问题的方式,正成为市应急管理局的常态化工作模式,也成为该局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破局创新之举。
今年以来,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成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工作。1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明确提出坚决遏制乱检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2月底,应急管理部发布了关于严格规范安全生产执法行为的通知。
《江门市应急管理系统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于今年2月正式印发,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执法监督检查年度计划,严格控制计划外检查,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行为,在上述大背景下较早地在全市各系统领域中明确相关具体举措。这轮改革浪潮,让我们看到江门应急管理系统的监管思维之变。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皇智尧
通讯员 叶嘉
“无事不扰”:“柔性”和“刚性”并存
这两年,鹤山的一些矿山企业负责人发现,如今涉及安全生产的检查,形式大不相同。“我们确实感觉到,现在部门指导服务多了,入企检查少了。”鹤山市源发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源发投资”)安全总监李纯青坦言,过去矿山企业每年面临多次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检查,每一次检查都如同一场大考;而今年,截至目前,该公司仅接到复工复产和防汛度汛两项安全检查,与以往相比,频次减少近一半。
检查少了,企业负担小了,但在科技赋能下,执法检查的效能、质量却大幅提高。3月,市应急管理局矿山安全监管工作人员通过远程视频监控巡查,发现源发投资矿山运矿车辆存在秩序混乱问题,可能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工作人员立即电话通知该公司负责人。该公司负责人接到通知后,迅速安排专人疏导交通,增设交通标识,并对驾驶员进行安全教育,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
“提高了发现安全生产问题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还避免了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过多干扰。”李纯青说,这种“无事不扰”的理念和营商环境,让他们对在江门发展更加安心、更有信心。
鹤山市鸿盛石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照然也有同样的感受,他说,近年来江门应急管理系统增加了远程监测监控系统,对公司作业场景及边坡进行动态监控,同时建设隐患排查治理系统,能较为高效掌握公司安全生产情况,公司无需频繁接受现场检查即可配合完成安全监管。
不仅是矿山领域,早在2020年,江门就针对全市危险化学品领域建成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将重大危险源企业的储罐液位、温度、压力以及重点部位可燃气体探测器等重要感知数据接入系统,实现实时监测预警。同时,将全市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生产车间、危险化学品仓库以及值班室、中控室等重点部位的资料汇聚到视频融合平台,实现远程监控功能。
对于数量更加庞大、种类更加复杂的工贸企业,江门这两年也通过信息化手段,极大提升行政检查效率和质量。“比如,在高空作业领域,我们以去年8月开展工贸企业高处作业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为契机,充分利用无人机巡查等先进手段,弥补现场巡查和视频监控的不足,以更大覆盖率及时排查发现违章作业行为,形成现场巡检、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检相结合的立体化监管矩阵。”市应急管理局工贸安全监管科有关负责人介绍,自开展专项行动以来,全市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共组织无人机飞行巡查100多次,巡查工贸企业300多家,督促企业整改隐患问题1800多项,核查后对40宗涉嫌违法行为予以立案。
“无事不扰”实际上是“柔性”和“刚性”并存。《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对存在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违法行为、执法检查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及拒不整改或屡次违法等情形,严肃依法查处,不得以责令限期改正等代替行政处罚,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
表面上,这是针对安全生产领域的执法规则调整,本质上是将传统“管控型”监管升级为“赋能型”治理,最终实现“让守法者感受不到监管存在,让违法者时刻感知法律威严”。
关键在政企双向发力
尽管近些年江门在应急管理系统领域持续推进涉企行政检查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记者在与一线执法人员交流中获悉,面对缺乏完善安全生产运营机制的小企业,许多隐患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企业安全责任人的不重视或者专业知识缺乏。
从去年开始,全省层面也在有意识地推动相关工作。
自2024年9月开始,广东组织开展“万名专家下基层 服务帮扶促安全”行动。该行动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要求遴选业务精通、责任心强的专家深入一线、深入企业开展帮扶行动,用心用情帮助企业解决安全发展难题。
江门也利用这次行动,把帮扶指导覆盖7个县(市、区)。记者跟进指导帮扶组进企业时,不少企业负责人表示,这对企业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架构,长期推动企业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这也是当前江门应急管理系统深入推进涉企行政检查改革的一个趋势,除了检查隐患做安全“体检”,向企业传递安全生产意识和提供专业服务,着力帮扶企业提高本质安全的“自驱力”,才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的目的。
《若干措施》也提出,将推进包容审慎执法,包括柔性执法、审慎使用行政处罚。以“两书同达”机制为例,应急管理部门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同时,根据信息公开属性送达信用修复告知书,告知信用修复政策要求、修复条件和流程等,引导各类主体积极主动开展信用修复,营造知信、守信、用信的良好环境。
去年2月,开平市某矿山企业因存在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被江门市应急管理局依法行政处罚,处罚信息同步公示。鉴于该企业已符合信用修复情形,市应急管理局急企业之所急,主动服务企业,今年4月28日该局执法人员到现场指导企业成功完成信用修复,这是“两书同达”机制切实服务企业的一个生动注脚。
结合今年全省“隐患排查治理年”的部署安排,江门不少企业已“先走一步”,建立起内部安全生产监管机制。记者了解到,江门市南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已建立起相关奖惩机制以及隐患随手拍等专项反馈渠道,对员工(含劳务队)反馈的所有EHS问题及时跟进,并对反馈单位/个人进行月度安全奖励。
《若干措施》还提出,在强化执法责任落实方面,将建立完善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制度、建立完善执法检查公开和行政执法投诉等工作制度。这也意味着,比起单纯靠政府职能部门监管,依靠政企双向发力形成良性互动,对于维护社会安全生产大局更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