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下午,“侨乡新大众文艺社”暨广东网络文学青创孵化中心进驻作家主题沙龙在开平塘口“IE公社”举行。 周华东 摄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在七月的晨光中,推开江门开平塘口镇人才公寓的窗,百年碉楼静静矗立。短短两个月间,“侨乡新大众文艺社”这盏新点亮的灯,已吸引来自上海、新疆、湖南及省内的32位“网文大神”带着故事扎根侨都。
这片浸润着历史与新意的土地上,思想的火花持续迸发。7月13日,一场聚焦“新大众文艺视野下网络文学的守正与创新”的主题沙龙火热举行,姚笛(红娘子)、王敏(冰可人)等签约作家围炉论道,为这片热土再添温度。
吸引他们前来的,不仅是“每月100元入住人才公寓”“世遗碉楼免费游”的诚意政策,更在于江门以“数字游民+在地创作”模式精心打造的沃土:今年5月,江门市委宣传部立足大众、面向大众,打造“侨乡新大众文艺社——广东网络文学(江门塘口)青创孵化中心”,并启动“IE公社”,构建起“政策扶持+创作生态+产业转化”全链条体系,让年轻创作者“沉浸式”叙事,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深度交融。
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个工作导向,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盏点亮在侨都的灯,正是江门坚持这一导向的生动实践。
百元公寓引“大神”
直击痛点,惠民助力创作梦
“快递小哥在送货间隙写诗,车间女工用键盘记录流水线人生——这就是新大众文艺最动人的模样。”近日,中国著名作家、浙江省作协副主席鲁引弓在江门鹤山的读书分享会上如是说。他盛赞江门“每月100元入住人才公寓”等政策精准直击素人创作的现实痛点:“这既大幅降低了创作门槛,又以侨乡的碉楼田园构建了天然素材库,堪称一大创新!”
这份惠及创作者的“大礼包”,源于5月9日“侨乡新大众文艺社——广东网络文学(江门塘口)青创孵化中心”的正式启动。
江门向全球创作者抛出“橄榄枝”:凭作家协会会员证免费游览世界遗产开平碉楼,预约即享百元公寓长租,合作民宿八五折!更难得的是,这里倡导“旅居创作”的流动模式,不设硬性扎根指标,让灵感随脚步自由生长。
政策一发布,作家微信群瞬间“炸锅”。“很多同行连番追问:100元租房是真的吗?免门票是噱头吗?”广东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江门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易广永(笔名:唯易永恒)笑着回忆。细则确认后,有创作者兴奋高呼:“能带孩子采风、沉浸创作的理想基地,简直是创作人的‘任意门’!”
政策的磁力迅速显现,吸引了像“侨乡新大众文艺社”驻站作家唐国政(笔名:水边梳子)这样的创作者慕名而至。
今年6月入驻的唐国政,正在创作的历史题材小说《定风波》已入选中国作协2025年网络文学重点扶持作品。“来到江门是一场难得的人生际遇。”他说,“江门是一个有‘文运’的地方,这里丰富的创作素材,与我的创作需求高度契合,启发了很多新的思路。”
江门何以成为创作热土?答案深植于其血脉相承的“文艺为人民”基因。从舞蹈家戴爱莲“为人民而舞”到粤剧大师红线女“艺术贴近群众”,再到江门籍作曲家李陵“音乐的根在人民之中”,人民性始终是其灵魂。
近年来,江门将这一基因转化为实践:创新推出“艺术党课”,跻身全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持续推动舞剧《侨批·家国》等18部戏剧创作,铸就“江门戏剧现象”;创新“揭榜挂帅”机制,推动文艺精品复创、复拍,更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得起高品质剧目。
“侨乡新大众文艺社”的诞生,恰似古树新枝。广东省作协主席谢有顺评价:“从百元公寓降低门槛,到全产业链解除后顾之忧,这是文艺惠民的侨乡创举。”
简言之,“侨乡新大众文艺社”旨在以优越的创作环境和扶持政策,邀请网络作家、微短剧创作团队等化身“无界创客”汇聚于此,共同耕耘新大众文艺。
粤沪联手破次元
网文出海,赋能在地创生新生态
新大众文艺包罗万象,为何江门独钟“网络文学”?答案在于其惊人的时代活力:市场规模已突破300亿元,微短剧播放量年增长率超200%,一部爆款带火一座城、激活一个产业的传奇不断上演。
江门敏锐捕捉时代脉动,2021年成立网络文学创作委员会,会员从20人增至45人,涌现出黛墨、风晓樱寒等知名作家,多部作品点击破亿。其中,《逆天丹帝》全网点阅超10亿次,《你给的甜》斩获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等多项大奖。2023年11月,广东省网络作家协会首个基地落户江门江海区龙溪湖阅读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基于对网络文学活力与潜力的深刻认识,6月28日,一场签约仪式为“侨乡新大众文艺社”注入澎湃动力。广东省网络作家协会、上海市网络作家协会与江门市委宣传部共同签署《粤沪网络文学共建暨江门侨乡新大众文艺发展合作框架协议》。这是粤沪两地网文界的首份合作协议,将在异地创作、作家交流培训、网文出海等领域深度携手。
“沪粤网文交流本就热络。这份协议让合作更制度化、规范化,能汇聚更多资源,推动网文互动结出累累硕果。”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网络作家协会会长刘炜(笔名:血红)表示。这份协议,生动诠释了“网络文学”与“在地创生”的双向奔赴。
在龙溪湖阅读中心,易广永(“唯易永恒”)这位90后“网文大神”刚结束微短剧创作讨论。其玄幻小说《逆天丹帝》点阅超10亿次,成功“远航”东南亚、俄罗斯。“江门很‘包容’,底蕴深厚,拥抱网文,汇聚了大批高手佳作,不少作品蜚声海内外。”易广永说。
作为著名侨乡,530多万江门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遍布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依托国际传播“前店后厂”优势,江门近年持续推动侨乡文化出海。从侨乡走出的故事,自带连接世界的基因。
目前,江门网文“出海舰队”已初具规模,100余部作品成功“远征”,如妮巧儿《天使的转世约定》《可爱女仆的骑士Ⅰ、Ⅱ》输出海外繁体和越南版权,醒时梦、风晓樱寒、夭川、淡樱、安天命、独步寻梦等作家的作品也均输出版权。
当这些“江门籍”作品乘风破浪,侨乡文化便插上轻盈的翅膀;当网络作家笔触点染侨乡风光,乡村美学便蝶变为可消费的文化符号——文化价值于此多维绽放,为在地创生注入强劲动能。
数字游民变乡民
“IE公社”,激活乡村人才“回流键”
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塘口镇,一砖一瓦浸透着华侨乡愁。如今,在“侨乡新大众文艺社”这盏明灯的映照下,这片古老土地正焕发新生机,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激荡融合的热土,吸引着港澳青年、华侨新生代和“数字游民”纷至沓来。
以网络文学为支点,江门在此全力打造“侨乡新大众文艺社”与“IE公社”,目标是构建“数字文化小镇”。
继文艺社成立后,5月15日,“IE公社”暨“无界创客”招募计划火热登场,喊出“不管I人还是E人,来了都是一家人”的口号,向全国创意人才广发“英雄帖”。名称蕴含巧思:“I”代表内向网络达人,“E”代表外向旅游达人;“IE”既指互联网,也寓意“I人”与“E人”共生;谐音“爱艺”,鼓励“艺术+科技+乡土”跨界创作。
“IE公社”是江门解决人才“引得来”更要“留得下、发展好”的关键布局。它定位为融合数字基因与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平台,包容所有青年人才。无论是网文作家、微短剧创作者,还是设计师、程序员,都可在此共建共享文明社群。
“数字时代为乡村提供了新机遇。”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高钢华说,“IE公社”与“无界创客”计划就是为了吸引具有创新思维、跨界能力的创客加入塘口;塘口提供低成本创业空间,符合政策条件的创业项目可以申请最高30%的补贴,并享有“栖塘计划”配套人才公寓等福利。
随着城市化进程,江门乡村曾面临青壮年外流的挑战。以塘口墟为例,人口一度外流至仅剩9户。但近年来,塘口镇坚持以文化为纽带,重构社会关系、激活侨乡基因,成功吸引2000余名“新塘口人”扎根。
乡舍再构建筑设计事务所负责人李继津便是先行者,扎根塘口已11年。参与“仓东计划”后,他深悟:“仅有精致的容器不够,更要有鲜活的内容滋养生态。”他带领团队精心烹制七夕等墟、四季食堂、圩度生活节等活动,有效点燃社区活力。2023年先锋天下粮仓书店惊艳亮相,更让他笃信塘口正演绎“文化引领、在地创生”。
“乡村离城市很远,却离世界更近。”李继津意味深长地说。这种空间重构与内容注入,不仅提升服务效能、融入文明实践,更形成了人才“回流—发展—反哺”的良性循环。
“‘IE公社’计划直击乡村空心化痛点,为发展提供了关键人才支撑。”塘口镇宅群村党支部书记方晓莹评价道,“它践行全域共享理念,创客共享公共服务资源,有效带动了文旅产业发展”。
对于怀揣文学梦想的素人创作者,这盏“灯”下更是一片充满希望的沃土。完善的培育体系正等待他们:邂逅“大咖导师团”,参与线上线下创作培训、讲座、研讨会;系统化课程涵盖创作技巧、市场趋势、版权保护等,并依据学员水平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从百元公寓降低创作门槛引才,到粤沪联手拓展网文生态育才,再到“IE公社”激活乡村人才回流——江门打造“侨乡新大众文艺社”的实践,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环环相扣的“引才-育才-留才”发展路径。
这盏点亮在侨都的灯,不仅照亮了“网文大神”的创作之路,更致力于照亮每一位普通人心中的文艺梦想。它让文艺的源头活水深深扎根于人民生活的沃土,让人才留得住、创作有支撑、文化有传承、乡村有活力,真正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正是侨乡江门解锁新大众文艺持久“留量密码”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