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举办的“三支一扶”人员培训现场。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蔡昭璐 通讯员 江仁轩
基层建设需要青年力量,青年成长需要基层舞台。
为服务“百千万工程”,江门坚持打造全链条引育“三支一扶”人才模式,推动一股股青春力量在五邑大地扎根生长。日前,在2025年全省“三支一扶”工作会议上,江门作为3座经验交流地市之一发言,为全省基层人才工作提供鲜活样本。
截至目前,江门累计招募“三支一扶”人员1297人,目前在岗294人,覆盖江门全域,涉及支教、支医、支农以及乡村振兴等各个岗位。其中,台山市都斛镇李采珍获2022年“全省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优秀巾帼队员”称号,蓬江区潮连街道邝乃然获2024年广东省公共就业服务专项业务竞赛“全省十佳”选手。
对接需求,让人才“招得来”
“我大学四年级时就一直想回家乡台山工作,‘三支一扶’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积累了很多基层经验。”台山市都斛镇“三支一扶”人员李采珍说。
2021年起,江门在台山、开平、恩平已覆盖的基础上,逐步将新会、鹤山、蓬江、江海纳入服务范围,实现江门“三支一扶”服务全覆盖,让更多像李采珍这样的青年有了投身基层的机会。
此外,江门紧密对接“百千万工程”县域发展以及乡村建设实际需求,科学设置岗位。2023年以来,统筹设置支教、支农、支医、乡村振兴等岗位480个,为选拔高素质青年人才服务“百千万工程”打下坚实基础。
为让更多青年知晓政策,江门在线上通过政府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发布“三支一扶”招募岗位信息和政策解读,线下在校园招聘会设置政策咨询展位,有效引导更多青年人才主动投身“百千万工程”。
强化保障,让人才“留得住”
基层条件相对艰苦,要让青年人才安得下心、扎得下根,离不开坚实的保障支撑。江门自2021年起,在省标准基础上,为支医岗位每月增加1000元的生活补贴,其余岗位每月增加300元。不仅如此,《关于大力实施“三支一扶”计划推动基层人才振兴的工作方案》《江门市“三支一扶”工作管理办法》等文件的出台,更让政策保障有了制度支撑。
对扎根台山、开平、恩平等相对偏远地区的人才,江门拿出真金白银激励,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被当地机关事业单位录用的,最高给予4.8万元的一次性扎根补贴。
截至目前,江门累计发放期满符合条件一次性补贴共337.2万元,惠及“三支一扶”人员156人,有效引导人才向基层、向艰苦地区流动。此外,我市还为全体在岗人员缴存住房公积金、发放节日慰问金并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成长路上从不孤单。江门为每位新招募人员配备“导师”,“一对一”指导工作生活,加速其融入基层、提升履职能力。同时,实施“三支一扶”素质提升计划,组织开展“岗前”“在岗”“离岗”培训,并在全省首创“红色加速营”人才培育平台,构建涵盖“公共课程、专业指导、红色教育、名企研学”的“三支一扶”基层人才培育体系,助力其提升综合素质。
“服务期满后,市县两级人社部门还为‘三支一扶’人员提供就业咨询、职业介绍等‘一站式’就业服务。”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同时组织开展“三支一扶”人才供需交流会,为人才就业与企业需求搭建高效对接平台。
树立典型,让人才“有奔头”
2022年,江门报送的黎奕媚“平凡岗位精彩人生”宣传短片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广,成为典型。近年来,江门紧扣人才成长全周期,创新“培训赋能-典型挖掘-品牌提升”三位一体工作法,打造具有全省辨识度的“三支一扶”人才培育名片。
一方面,江门以“红色加速营”培训为起点,结合服务单位评价与群众口碑,系统挖掘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群众认可的典型。目前累计评选32名市级帮扶能手、8家“三支一扶”示范实践基地。另一方面,江门打造“青春共赴百千万工程”专栏,深度报道10余名优秀人员的事迹,让“三支一扶”人员的奋斗故事传遍城乡。
2024年江门“三支一扶”报名人数较2019年增长超400%,其中名校毕业生占比提高21%,为基层输送了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能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为江门“百千万工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如今,“到江门去,在基层成长”成为青年择业新风向。“土地不会辜负坚持和热爱,这就是我们每个热血难凉的青年扎根基层阔土的意义。”曾是“三支一扶”志愿者的李丹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