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来临前,大批外地船舶有序进入江门银洲湖、潭江、西江等水域避风。
江门海事部门利用船舶防台风指挥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网格化”构建起全覆盖管理体系。
昨日(7月21日),台风远离,1300多艘船舶全部有序复航。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皇智尧 郭永乐
通讯员 陈凌宇 王慎哲
7月21日清晨,银洲湖畔微风拂过,来自阳江的“恒泰拖1”船长顾高波正指挥船员整装待发。经历过台风“韦帕”的考验,他望着这片水域感慨万千:“不用自己找位置,江门提供的精准指引就如同海上‘停车场’,这里像是一座永不设防的海上家园,为所有需要帮助的船只敞开怀抱。”顾高波的心声,道出了在江门避险船舶人员的共同感受。
7月20日,台风“韦帕”登陆前,江门管辖的银洲湖、潭江、西江等水域,整齐地锚泊着来自市内外的1300多艘船舶,其中外地船舶占比近八成,涵盖风电施工船、危险品船、工程船、普通货船等多种类型。
侨都江门,正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成为大湾区最具包容性的船舶防台风基地。
开放基因
融入防灾体系的“侨都担当”
江门的这份担当,源于深植血脉的开放基因,更源于对区域安全的主动担当。
2021年10月,江门市委书记陈岸明在调研海上搜救工作时强调,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河海相连,水运发达,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和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精神,立足区域协同发展大局,完善应急避险体系,努力为全省海上防台风工作作出积极贡献。次年台风季来临前,他进一步提出“分级分区分类”的科学防台风理念,并承诺投入专项资金开展课题研究,展现出主动服务区域安全的责任。
这样的指示背后,是沉甸甸的现实与需求。
广东是我国登陆台风最多、受台风灾害影响最重的地区。数据显示,1949年至2023年,登陆过我国的台风次数达669次,其中登陆广东的就有202次。这也意味着,广东在挑起全国经济发展大梁的同时,也承担着我国防台风工作最大的压力。
江门地处珠江三角洲西侧,濒临南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台风影响和登陆较频繁的地区之一,年平均影响台风个数为4—5个。江门拥有420公里的海岸线和420公里的海岛岸线,内河通航里程780公里,珠江水系八大出海口门有两个(虎跳门、崖门)在江门。
根据江门海事局的统计,每次台风影响期间,进入江门避风的商船均超过1000艘。
然而,船舶数量多与锚地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一旦遭遇台风等恶劣天气,若没有完善的防风避风体系,极易出现船舶乱停乱放、碰撞等安全事故,这不仅威胁船员生命财产安全,还可能对水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从区域协同发展角度而言,大湾区内航运繁忙,台风等自然灾害对水上交通和船舶安全的威胁是区域内共同面临的挑战。江门构建一批完善的船舶防风避风安全港湾,能够为市内外船舶提供避险场所,缓解区域内其他地方的防风压力,形成区域联动的防台风格局,助力大湾区整体的安全稳定发展。
可见,江门十分有必要从顶层设计入手,把“主动服务”写入防灾体系建设的核心,让侨都的开放胸怀,转化为守护千万船舶安全的实际行动。
体系支撑
从“一张图”到“一起干”
在江门市委的支持指导下,一场防台风体系的创新实践悄然展开。江门海事局联合市交通运输局、海洋综合执法支队、航道事务中心,共同谋划推出船舶防台风“分级分区分类”管理体系——
“一张图”统筹:绘制商渔船防台风部署“一张图”,让船舶停泊位置、管理责任一目了然;
“分区”定域:将内河与银洲湖水域按船舶吨位划分停泊区域,避免不同吨位船舶混杂;
“分级”动态调:根据台风等级实时调整停泊区域,台风越强,船舶越向安全核心区集中;
“分类”精准配:按船舶类型(如危险品船、工程船)分配专属防台风水域,降低安全风险。
这套体系破解了“船舶多、锚地少”的难题,更通过“信息化+网格化”实现全覆盖管理。
在近年来的防御台风实践中,江门又持续探索和完善“兵团作战”工作模式、防台风工作“十字法”,强化与周边地市、相关部门、驻地部队等的多维联防联动。尤其是2023年,在商渔船防台风部署“一张图”的基础上,江门又开始进行信息化、智能化改革,在全省首创船舶防台风指挥管理系统,不仅能实现二三维综合信息查询、海域精细化网络分级、实时测绘信息查询、水域三维空间分析等功能,还能实现防台风预警播发、船舶自动统计、锚位自动生成、走锚自动报警等精细化管控指挥。
这些努力,进一步助推了防风“合力”的形成,使“分级分区分类”管理体系日趋优化。
实战检验
1300多艘船舶的“安全答卷”
2023年7月,面对台风“泰利”,江门通过船舶防台风指挥管理系统,接纳了大量来自阳江的风电船、渔船等周边地市船舶进入江门避风,上百艘外市船舶有序锚泊而后复航,这次全省首创的“初试”,使江门赢得广大船主的一致赞誉。
近两年,江门继续用主动探索和靠前作为,在服务广东水上防台风防汛大局中,生动诠释着心怀“国之大者”的担当,让各地船主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江门的温度。
台风“韦帕”成为这套体系的“试金石”。
上周末,面对台风“韦帕”,江门辖区内锚泊了来自市内外的1300多艘船舶,其中上千艘、近八成来自外地。原计划前往南海进行科学考察的“嘉海科X”就是其中之一。
7月18日晚,“嘉海科X”顺利停靠在潭江水域银洲湖特大桥附近的一个锚位。当得知船上载有23名科考师生后,江门迅速出动海巡船,在19日将该船上的科考师生全部安全转移上岸妥善安置。“江门不仅防台风措施专业,服务也贴心周到,切实解决了我们的困难,大大方便了我们!”船长施佳说,这次经历让大家感受到江门高效、有序的避风安置服务,很是暖心。
跑国际航运的“HE XIA”号更有体会。这艘长126米、装载近4000吨货物的货船,从柬埔寨运货至新会时收到台风预警,海事部门为其就近安排新会港附近锚位,还主动来电询问船上情况。“服务细致周到,方便后续作业。”船长李锦强点赞道。
7月21日,台风远离,1300多艘船舶全部有序复航。数据背后,是江门用开放胸怀和科学管理,为大湾区船舶筑起“水上安全锚”的生动实践。开放的侨都江门,正以更为包容的姿态,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中,持续书写“水上安全”的担当答卷,让“永不设防的海上家园”成为湾区安全的温暖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