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讯 (记者/黄胜 通讯员/詹前京) 记者昨日(7月23日)获悉,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发布的第七批新职业中,由江门市新会区开发的“陈皮生产工”首次位列其中(为代用茶加工工所含工种)。这一国家层面的职业身份认证,不仅为全国数十万陈皮从业者铺就规范化成长路径,更将为陈皮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终于盼来‘转正’了!”消息传来,新会区资深陈皮加工者周昭武难掩激动。这份喜悦背后,是一个蓬勃发展的百亿级产业。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新会陈皮的技艺传承逾千年,文化底蕴深厚,产业实力雄厚:2024年新会区荣膺“中国陈皮之都”称号,新会陈皮全产业链产值高达261亿元,种植面积近1万公顷,相关经营主体超7800家,产品涵盖药、食、茶、健及文旅、金融等6大类100余种。
新会陈皮产业的示范效应正带动全国陈皮产业腾飞,广西、福建、浙江等地种植规模快速增长,在大健康产业前景驱动下,全国陈皮产业链岗位需求旺盛且规模庞大。然而,技能评定标准缺失、职业发展路径模糊,长期制约着从业者人才队伍建设和产业升级。瞄准这一痛点,新会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于去年9月向人社部提交《陈皮制作师新职业建议书》并成功通过论证答辩,同步搭建统一学习平台,着力破解行业人才标准化难题。
“职业身份的‘正名’,是产业现代化的关键一步。这将显著改善从业人员工作条件与待遇,提升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激发全行业的创新创造活力。”新会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聂健雄指出,此举有助于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提升从业人员技能水平,缓解陈皮产业人才供需矛盾,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更重要的是,这将有力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融合,加速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提升整体竞争力与产品附加值,巩固陈皮在中医药与大健康领域的核心地位。
“‘陈皮生产工’入列国家职业,为探索产业跨界融合打开了更广阔空间。”人社部技工院校课改核心专家、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专家委员会委员陈孟锋表示,陈皮与“粤菜师傅”工程结合开发新菜式,融入保健汤料、咖啡饮品,以及小青柑与普洱茶、白茶、红茶等多茶类深度搭配,将催生丰富应用场景,形成新增长点,有效促进创业就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产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