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鹤山市址山镇莲珠新村,数十栋整齐划一的新式农房齐刷刷地用上光伏板做屋顶,既保留了岭南建筑的特色,也让村民享受了阳光“伏”利。谌磊 摄
□江门日报记者 毕松杰
七月初,瑙鲁总统戴维・阿迪昂回江门开平赤坎镇中股村寻根谒祖的新闻在国内国际广泛传播、反响热烈,他高度赞誉:“这片土地的蝶变令我惊叹。看看这里的变化,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故事。”
中股村的美丽蝶变,正是江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携手中建集团扎实推进“央地合作”,高标准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与风貌提升的一道缩影。这条侨村也成为了向海外华侨华人展示乡村振兴及“百千万工程”成果的重要窗口。
自省委部署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江门坚持规划引领、产业优先,统筹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城镇提能升级、和美乡村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把县镇村发展的短板变成高质量发展潜力板。今年以来,更是聚焦县域国企投融资、乡村运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镇村风貌品质提升等重点工作精准发力,全力以赴推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
选准赛道增强县域综合实力
县域强则全域强,县域活则全盘活。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我市7个县(市、区)选准赛道、比学赶超,县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新会GDP突破千亿元,台山、开平、鹤山GDP超500亿元,台山、鹤山、开平、恩平成功跻身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前十五强(其中台山、鹤山居前六)。
走进恩平的大槐智能装备特色产业园,这里跳动着现代工业的“强大心脏”——被誉为“工业母机”的数控机床。近年来,恩平抢抓产业有序转移机遇,从零起步闯出一条“不出县城造机床”的产业突围之路,120多家智能装备制造企业集聚于此,一台数控机床的13个主要零部件均可生产与配套,规上工业产值在五年内增长170倍,迅速成长为恩平的第一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两年多来,我市加快壮大产业平台,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2023年度考核均获优秀、全省第1。同时,差异化发展新能源电池、珠西新材料等11个特色产业园,打造一批“万亩千亿”园区,省级特色产业园总数达5个、全省第2。
把目光转向“海上新江门”,我市加速“弄潮”区域协调发展新蓝海,着力建设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市。今年5月,世界首例、国内首创的水体自然交换大型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在银洲湖顺利下水。项目总工程师黄晨光介绍,该船拥有近8万立方米的养殖空间,建成后年产能可达5000吨,堪称海上“养殖航母”。
全球最大宽扁浅吃水型半潜驳船、国内首套潜水无人切割机、华南最大全回转起重船、全省首座入级中国船级社的大型养殖装备“台山1号”……随着一艘艘海工重器挺进“深蓝”、一座座海洋牧场拔“海”而起、一家家造船企业昼夜繁忙,我市海洋经济加速发展,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8%。
农文旅融合发展是县域优势塑造、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我市突出“华侨文化+滨海资源”主题,扎实推进开平—台山农文旅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建设,全力打造“岭南侨乡风韵、精彩山水文城”。两年多来,开平赤坎·广东华侨国际旅游度假区、先锋天下粮仓书店等一批文旅项目上新,台山腾奕温泉颐养城、“台山中国农业公园—广东第一田”农文旅融合示范点等大项目启动建设,两地的游客量和旅游收入节节攀升。
此外,我市还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台山、开平、鹤山相继入选省级试点,台开鹤恩4市城镇化率均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聚人聚商聚产能力不断提升。
打造高品质美丽圩镇、和美乡村
镇村风貌提升是人民群众可触可感可知的美好变化。两年多来,我市以重要通道沿线和典型镇村为突破口,坚持规划设计、建设、风貌提升一体推进,连线成片打造高品质美丽圩镇、和美乡村。
步入黄茅海跨海通道进入江门首站——台山赤溪,高速出入口“滨海客城·能源重镇”主题地标巍然矗立,绿色低碳特色镇形象扑面而来。碧波荡漾的白宵河两岸3000米彩色跑道串联起中华白海豚主题景观,数十栋客家特色民居与滨海风情交相辉映,依托原黄茅海跨海通道工程项目部场地改建打造的田头公园配套设施完善,成为群众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热门地……这里以美丽圩镇“七个一”为抓手,将能源元素、客家符号与滨海景观深度融合,绘就出一幅山海客城新画卷。
两年多来,我市有序推进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一批批示范主街、绿美生态小公园、美丽河道等点缀扮靓,“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长长久久”的美丽圩镇不断涌现。
“大泽镇圩镇客厅的前身是滨江公园一处接近废弃的休闲长廊。出于群众爱去公园游玩的考虑,我们与央企中建三局合作,在休闲长廊原有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并对周边场地进行绿化亮化提升,真正把圩镇客厅建在群众‘心坎上’,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新会区大泽镇党委副书记梁健富说。
破解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难题,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我市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在鹤山市址山镇莲珠新村,数十栋整齐划一的新式农房齐刷刷地用上光伏板做屋顶,既保留了岭南建筑的特色,也让村民享受了阳光“伏”利。“光伏发电在供应我们日常自用之外,还有租金收入,且能给家里隔热降温,一举三得。”村民李郑算了一笔“经济账”。不止于此,从村内到镇上都随处可见光伏咖啡屋、光伏长廊、光伏车棚、光伏球场、光伏外墙等特色化应用场景。
为促进镇村风貌在提升过程中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系统性提升与可持续发展,两年多来,我市立足广东(江门)硅能源产业基地,充分发挥隆基绿能等本土龙头企业作用,探索将光伏技术与建筑相结合,推动鹤山成为全省首批推进县域“光伏+建筑”应用试点之一。今年7月2日,省县域“光伏+建筑”应用试点现场会在鹤山址山镇召开,充分肯定当地探索实践“光伏+建筑”应用,使得乡镇更美、颜值更高、更有现代气息。
此外,我市以持续加强省典型镇村培育建设为切入点,制定典型镇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和科学划分精品、特色、优化3个省典型村档次,按照“一镇村一台账”梯次培育,提质建设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农业大镇,高质量打造50条精品村,通过项目化、清单化整治美化环境,进一步优化提升镇村空间品质。
深化集成式改革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两年多来,我市全面深化“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进一步激活体制、激活要素、激活力量,持续释放县镇村发展活力和动能。
4月14日,《蓬江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成为2025年广东省首批11个正式批复的实施方案之一,也是全市首个获批的整县域推进实施方案。“方案批复仅60天,蓬江区就动工了12个项目,包括杜阮镇北芦村大坑电商产业园、杜阮北二路38号工改一期项目(万洋众创城)、蓬江区产业集聚区先行启动区园区基础设施项目等,完成投资4.9亿元。”蓬江区自然资源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们村东西沙工业园可用于村集体经济分配的收入只有100多万元;通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工改’之后,工业园可用于村集体经济分配的收入预计会翻10倍,固定资产也超10万平方米。”蓬江区荷塘镇南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胡秋维说。
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解决“百千万工程”实施中“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筹、人往哪里聚”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市蓬江、开平整县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已获省批复,现正在对4个县域、11个镇域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扩面提质工作,计划总投资800多亿元,推动土地整治超1.77万亩,不断释放高质量发展空间。
国有企业是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我市聚焦提升县域国企投融资能力,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以提升市县国资企业信用评级为抓手,推动国企通过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以及新型产业布局,有效盘活资产、注入资本金、做活经营。目前,全市获得AA及以上主体信用评级的县级国资企业已达20家,“信用”逐步成为江门国企改革和产业发展的“金名片”。
7月1日,开平市公用事业集团有限公司2025年面向专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一期)成功发行,本期债券发行规模5亿元,期限5年,票面利率2.05%,成为江门首单公用事业类产业债券,创下2025年以来全国同类型债券最低纪录。“这一突破性利率不仅大幅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还以‘县域样本’重塑资本市场对县域经济的价值认知,为后续县域项目融资蹚出高效路径。”主承销商浙商证券该项目负责人胡超说。
乡村运营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为此,我市组建乡村运营专班,设立专项资金,引进玉瑶集团等一批省内外的专业运营团队,遴选15条典型村试点引进乡村CEO,打造一批高质量乡村产业项目。
开平塘口镇塘口墟,一个一度仅剩9户人留守的空心村落。近年来,随着先锋天下粮仓书店、碉民部落民宿、无名营造社等乡村项目落地,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运营模式,吸引2000余名“新塘口人”在此扎根。塘口空间联合创始人、驻扎塘口镇多年的李继津说:“这些年,塘口墟的基础建设、镇村风貌都得到了较大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让大家看到了乡村发展的另一种可能。”
“百千万工程”既需要改革释放活力,也需要凝聚社会力量形成合力,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向心力”。
华南理工大学院士团队进驻蓬江、江海、鹤山企业,领航新材料研发共建;广州美术学院与新会、开平共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五邑大学与台山、恩平企业开展战略合作,突破技术领域难题……自“双百行动”启动以来,江门在全省率先突破传统结对框架,创新探索“多县多校”全域联动机制,实现结对合作全覆盖,精准匹配“高校所能”与“县域所需”。
两年多来,我市社会力量参与“百千万工程”热情持续高涨,央地合作有力推进,“公益+微利”的央企助力模式取得实质性进展,项目开工117个、完工89个,推动重要线路、重要区域、重要节点的风貌连线成片提升;凝聚侨心侨力侨智,积极发动央企国企、华侨华人、高校院所、金融机构、协会组织等参与“百千万工程”,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累计捐赠助力“百千万工程”公益项目1706项,捐赠总额7.2亿元。
从一年开局起步到冲刺三年初见成效,两年多来,侨都大地把城乡融合“大文章”写出深意,把区域协调“一盘棋”下出活力,以可知可感的变化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