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面打响“灭蚊战”,图为相关人员开展上门宣传和消杀工作。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通讯员 陈艺锋
7月29日17:00至19:00,江门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场统一灭蚊行动,全城总动员战“蚊”。一时间,专业消杀队伍肩扛设备,疾步穿行于社区楼隙间、厂房通道口、商铺连廊处,消毒喷雾机的轰鸣声划破了闷热的黄昏;“双报到、双服务”党员、村(社区)“两委”干部、网格员、社区志愿者翻盆倒罐清理积水,疏通堵塞的排水沟,从源头上铲除蚊虫孳生地……
这场高效的行动,源于江门依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网格化体系,周密部署的“清积水灭蚊虫”爱国卫生运动。连日来,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督导,党员冲锋在前,群众广泛参与。截至目前,全市已发动基层党组织11391个,累计动员党员干部超26万人次,一场党群同心、科技赋能的“灭蚊战”全面打响,全力为侨乡筑牢健康屏障。
晨光星月间,织就一线防护网
在蓬江区白沙街道会龙社区,社区党委书记沈丽芬脚步匆匆。作为社区防控的“主心骨”,她已记不清这是第几个迎着晨光出发,披着星月归来的日子。
“我们社区地处老城区,涉及防控住户736户,楼顶就是蚊虫的‘空中堡垒’!”沈丽芬介绍,针对难以进入的楼顶区域,街道派出无人机协助巡查积水点。当无人机掠过楼顶,积水点一览无余,科技正成为她手中精准的指挥棒:“发现一处,清理一处,不留死角。”
党员吴娴芝日行两万余步,已叩开300多户居民家门。“被花斑蚊叮咬可能引发高烧关节痛,家养水生植物务必勤换水。”她耐心重复防控要点,额角沁出细密汗珠。
年轻的预备党员杨锦铭则默默背负10公斤的消杀设备穿行在楼宇间,防护服内,汗水早已将工装浸透,紧贴在背上。“药水配比差一点,效果天差地别。”高温下的每一次精确配比,都让他更深刻体会到:为人民服务,光有热忱不够,科学是汗水浸透的必修课。
当夕阳熔金,街巷褪去喧嚣,另一批身影却活跃起来。
江门各地机关党员干部、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志愿者、志愿楼长等,纷纷下沉网格,投入集中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网格员全员上阵,协同卫健、公安、城管等力量,深入各个角落翻盆倒罐清积水,清除废弃场所的轮胎等垃圾,手中的电筒光束在昏暗角落扫过,不放过任何可能孳生蚊虫的“温床”。
走进江海区外海街道七西村,村里一派忙碌。文体公园及村道上,党员干部、志愿者们分工协作:清除公共区域杂草垃圾、倾倒闲置容器积水、对公厕下水道及绿植密集处喷洒药物。七西村将人员编组,每日对卫生死角等重点区域“地毯式”排查清理。“队伍分早中晚三班,每班约12人,并有6名区下沉干部支援。”村党支部书记吴荣振说,希望带动更多群众参与灭蚊行动。
在新会区会城街道菱东社区,区卫生健康局党员林炜杰挨家挨户递上灭蚊片:“离家时点燃一片,回家就没有蚊子了。”他的脚步未曾停歇,防控意识也从一线延伸到了自家阳台——带动家人清空花盆底碟,成了最朴实的行动宣言。
在台山市海宴镇,台风“洗礼”后的村庄更添一份紧迫。该镇建立“镇—村—网格”三级联动机制,45支党员突击队闻令而动,181个责任区包干到人。党员们翻盆倒罐、清理废旧轮胎、扫除露天容器积水,每一项工作都指向同一个目标——确保垃圾废弃物“日产日清”,让每一处可能孳生蚊虫的“温床”无处遁形,为乡亲们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
夜色渐浓,网格系统依然如精密齿轮般高效运转。
“青云社区3栋发现积水容器!”网格长在工作群发出信息10分钟后,消杀组的脚步声已在楼道响起。在恩平市恩城街道“镇—村—组—户”四级网格中,142名网格长、180名网格员如同不知疲倦的“移动哨兵”,对辖区开展“地毯式”排查,用脚步丈量责任,用汗水织密防护网。
企业生产忙,力保物资供应畅
在这场全民“灭蚊战”中,“江门制造”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连日来,本地企业开足马力生产的优质灭蚊防蚊产品,被高效投放到公园、小区、乡村等各个角落,助力阻断蚊媒传染病传播链。
走进位于鹤山市址山镇的广东冠茗电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繁忙景象:流水线高速运转,机械臂上下翻飞,工人们神情专注,进行着灭蚊灯零部件的精密组装。操作台旁,封装完毕的成品迅速堆积如山;仓库出口处,引擎轰鸣,满载产品的货车正整装待发,驶向“前线”。
“我们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第一时间调整了生产计划。”公司总经理助理赖丽勤介绍道,“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目前日产能已比平时提升近50%,达到3000—4000台。”机器的轰鸣声,正是企业响应号召、全力保供应的最强音。
关键时刻,爱心驰援更显政企同心。7月29日,开平市达豪日化科技有限公司、广东黑旋风日用制品有限公司两家本土热心企业,向蓬江区人民政府捐赠了一批防蚊灭蚊物资。一箱箱凝聚着企业责任的蚊香、蚊香液,为筑牢蚊媒防控防线增添了沉甸甸的砝码。“守护侨乡人民的身体健康,我们责无旁贷。”开平市达豪日化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梁炎权说道。
“空中哨兵”巡,精准锁定无死角
当传统人力面对高层楼顶、雨棚夹缝等令人望而生畏的“盲区”束手无策时,江门各镇(街)果断擎起科技利剑,为“灭蚊战”注入高效精准的新动能。
旋翼嗡鸣,搭载高清摄像头的无人机腾空而起,化身锐利的“空中哨兵”。它们灵巧地掠过鳞次栉比的屋顶,将隐匿于屋顶水池、角落容器中的孳生黑点瞬间捕捉,尽收眼底。地面指挥中心屏幕上,实时回传的高清画面让隐患无所遁形。坐标锁定,指令迅即下达——地面小组闻令而动,精准上门指导清理,同步科普防控知识,空地协同如臂使指。
在鹤山市沙坪街道,一支专业的无人机巡查消杀专班迅速组建。7月29日至30日,在雁山社区林场上空,一架搭载药剂的无人机灵活穿梭,药液如薄雾般均匀洒落;而在祥盛社区水围新村,无人机则聚焦蚊虫孳生的“重灾区”——楼顶积水,对人工难以抵达的点位实施“点穴式”精准打击。据介绍,单次无人机作业即可高效覆盖消杀面积达3000平方米,科技之力,既破解了难题,也守护了效率与环保。
在桂林社区,无人机空中巡查、地面快速响应与网格员核查反馈,形成了紧密咬合的“三位一体”高效作战模式,一张“空中巡查+地面整治+网格联动”的立体防护网严密织就。“无人机升空那一刻,感觉就像多了无数双眼睛和无数条能伸到任何角落的手臂。”沙坪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易伟明感叹,这种立体防控模式真正实现了无死角、全覆盖的精准打击。
而在闻名遐迩的开平赤坎华侨古镇,科技的力量在守护游客与居民健康中大显身手。在卫健部门的专业指导下,古镇上空迎来了“空中卫士”——无人机轻盈掠过百年骑楼群、庭院天井和难以攀爬的屋顶平台,将消毒液化作细密的雾霭,精准喷洒至人力难以企及的各个角落,实现全域雾化消杀。
暮色四合,江门的全民“灭蚊战”持续进行。从党员干部下沉网格,到企业开足马力保供应,再到无人机精准锁定盲区,多方力量紧密协作,共同描绘出侨乡筑牢健康防线的生动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