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们到江门市安诺特炊具制造有限公司参观交流。
近日,“百万英才汇南粤”——“湾有引力·粤聚优才”硕博学子研学走进湾区暨江门市“十城百校”之青年人才研学活动顺利举办。来自清华、北大、澳门科大等24所国内外高校的52名硕博学子,深入探访江门这座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学子们在历史与现代交融中感受侨乡特色,在企校对接中探寻发展机遇,实地了解江门的城市魅力与产业活力。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蔡昭璐 通讯员 江仁轩
多方推介
以诚意铺展江门画卷
“东南西北中,发展到广东。”广东对人才的珍视,早已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血脉;而青年人才的汇聚,正是大湾区活力的源泉。
开班仪式上,省人才服务局副局长杜伟为学子们道出了江门的独特性:“本次研学首站选择江门,因为这里产业根基扎实、文化底蕴深厚、宜居宜业,也因它是‘离世界很近’的地方——逾530万名五邑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遍布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这座城市天然拥有开放的基因。”他寄语青年们:“当前大湾区正朝着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目标阔步前进,这片热土期待你们的加入,共同书写无限可能。”
随后,我市人社部门负责人接过推介的接力棒,从区位优势到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眼成果,再到针对各类人才的住房保障、就业扶持、创业补贴等“一揽子”政策,全方位展现了江门对人才的渴求与诚意。言语中,既有城市发展的底气,更有招贤纳士的热忱。
市旅游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文飞则以文旅为媒,打开了大家对江门的想象:从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沧桑厚重,到启明里的历史韵味,再到陈皮鸭、古井烧鹅等特色美食的烟火气息,让学子们对接下来的研学行程充满期待。
新辉(中国)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杨、广东润宇传感器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海全也以“过来人”的身份,分享了自己扎根江门的故事。从产业环境的培育到生活氛围的包容,他们的亲身体验,让“选择江门”更具说服力。
实地探访
在历史与产业间读懂江门
研学的脚步,先从历史深处启程。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内,锈迹斑斑的谋生工具箱、泛黄的侨批……一件件实物展品串联起江门百年侨史,无声诉说着华侨先辈闯荡世界的艰辛与家国情怀。“这是我第一次来江门,没想到这里是‘中国第一侨乡’,背后藏着这么多感人的故事。”东南大学化学专业硕士生淡正阳说。
同样被侨乡历史打动的,还有吉林大学博士生庞洋。研学开始前,他特意探访了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碉楼的建筑风格十分独特,是我以前没有见过的,刷新了我对南方乡村建筑的认知。”而听了江门华侨闯荡世界的故事,更让这位东北学子对“中国第一侨乡”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从历史深处走出,学子们的脚步迈向现代产业一线。
在崇辉半导体(江门)有限公司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有序运转,重庆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生邵志锋看得很认真,他说:“我对半导体产业感兴趣,之前了解到江门有不错的企业和发展潜力,这次能实地参观,真是不虚此行。”
在江门市安诺特炊具制造有限公司,学子们与企业负责人围坐一起,围绕企业发展方向、新员工培养体系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此外,学子们还参观了广东格兰达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润宇传感器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世运电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入了解江门在精密制造、传感器、电路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情况,近距离感受江门产业的蓬勃活力。
精准对接
让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参观之余,我市人社部门组织了小型对接会,邀请五邑大学、江门双碳实验室、江门市科恒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用人单位到场,为学子、企业搭建起面对面交流的桥梁。
短短半小时,江门市科恒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就收到了十来份简历,学子们的专业方向与企业需求高度契合。“这次活动很成功,也很有效果。”该企业招聘经理余锦华表示,对学子来说,实地了解城市环境、与企业深度沟通,能帮助他们更清晰地规划职业路径。
在五邑大学摊位,招聘老师与中山大学博士生孙璐瑶的交流也渐入佳境。“我们加个微信,之后约时间试讲可以吗?”面对真诚的邀请,孙璐瑶笑着点头说:“毕业后就想留在广东,这次来江门,发现江门挺好的。”
“我和江门双碳实验室很投缘,我们的研究方向高度相关。”吉林大学博士生庞洋也分享了自己的收获,“感觉广东的新兴企业多,就业机会比北方更丰富,尤其是在新能源、新材料这些领域,发展空间很大。”
随着最后一站参观结束,学子们的江门研学之旅画上了句号。在3天时间内,江门以历史的厚度、产业的热度、生活的温度,向学子们展现了真实而立体的模样。正如我市人社部门负责人所说:“我们不仅要让人才看到江门的今天,更要让他们相信这里的明天。这片侨乡热土,永远为奋斗者敞开怀抱。”
离别之际,不少学子表现出再次相会的期待。北京大学凝聚态物理方向博士生李键玮说:“江门的美食很多,文化氛围很浓厚,产业基础扎实,希望未来有机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