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水网纵横、河流密布,港口企业、码头泊位数量居全省第二,海岸线长度约占全省1/10,全市年渡运量超300万人次,群众轮渡往来频繁。
渡船是群众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渡运安全关系着千家万户。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江门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改进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把整治渡运领域突出问题作为纵深推进集中整治的重要内容,统筹抓好安全管理、集中整治、建章立制工作,从根本上彻底解决渡运领域问题,推动水上安全长治久安。江门日报记者 毕松杰
周密部署问题整治 全覆盖巡察渡运领域症结
江门地处珠江三角洲西部的水网地带,拥有西江干流、崖门水道、磨刀门水道、虎跳门水道等众多水道,通航环境复杂,船舶流量大。目前,江门营运的渡口共11道,既有内河渡口,也有海上渡口。过去一段时间,我市部分渡口渡船管理不到位,存在违规装载、超载行为,有的“三无”船舶参与非法载客海钓、捕捞,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
整治渡运领域突出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我市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解决群众身边突出问题的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市委主要领导组织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书记专题会议、整治工作现场会等,对渡运领域突出问题整治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市政府主要领导对政府系统部门提出工作要求,推动整治工作再动员、再部署、再加压。市委制发责任清单,市领导牵头包项,推动各级各相关部门扛起渡运安全管理责任。全市以市纪委监委专项巡察为主导,推动市县协调联动,整合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海洋渔业)、应急管理等职能部门专业力量,推进渡运领域问题整治走深走实。
党员干部真正“沉下去”一线,渡运领域的问题才会更好“浮出来”。江门充分整合市县巡察力量,组织5个市委巡察组、29个县级巡察组以及纪检监察、巡察、交通运输等领域专业干部,采取以市带县、“四不两直”等方式,对全市498条大小河流,414.8公里海岸线,421宗水库、114个码头、12道渡口、8145艘船舶、35家水上运输企业深入开展走访,排查整改一批安全隐患。
同时,我市实施拉网式排查,采用“明察+暗访”相结合的方式,以实地走访为主,对难以进入的海岸,采取无人机进行航拍;通过“纸面看+入户访”相结合,走访相关单位、企业、群众共2327批次,个别谈话594人次,调阅各类资料7021卷,了解相关水域存在的真实情况,查找出一批损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利益问题。
化解渡运风险隐患
严厉打击渡运领域乱象
学习教育期间,我市坚持以专项巡察为载体,找准症结、推动整治,化解了一批风险隐患,打击了一批违纪违法行为,让人民群众水上出行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连日来,我们通过‘水陆空’立体巡查(水上巡航+陆上巡检+无人机巡查),对涉嫌非法经营码头、废弃码头、临时装卸点等开展全面排查,梳理全市未经审批擅自占用岸线、超期使用、改变用途等重点风险点83个,建立动态监管台账;立案查处港口违法案件5宗,建立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2项,有力推动水上交通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我市已针对风险较高的54处作业点位,设置现场警示标牌及监督电话,强化码头经营者及船舶从业人员合法经营意识。协调属地镇(街)、码头设施单位对历史遗留码头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完成7个废弃码头实施围蔽、10个临时设施拆除,实现“排查-警示-整治”的全过程闭环管理。
6月10日深夜,新会、台山、开平交界的潭江水域,一场高科技执法行动有序开展,我市首次利用搭载热成像功能的无人机升空构筑“天眼”。侦察员紧盯屏幕,热成像瞬间锁定江面两个移动“红点”,水上执法快艇随即如离弦之箭直指两艘“三无”船舶,瞬间封锁入河口退路。与此同时,岸上执法人员已在预定上岸点埋伏,让偷捕船舶无处遁形。
今年以来,我市集中力量对“三无”船舶非法营运、非法码头违规建设、沿岸违法建筑侵占水域岸线,以及渡运价格不合理乱象等沉疴痼疾进行了系统性的攻坚治理。通过严密排查、严格执法、源头管控等系列措施,有效规范了水上交通秩序,净化了港口岸线环境,保障了群众渡运权益的公平合理,人民群众对我市渡运服务的满意度与获得感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我市坚持“以案促改、以案促治”的工作思路,强化问题线索导向,重点查处了一批具有典型性和警示性的违纪违法案件。其中包括:码头管理人员及靠泊船只检查环节的受贿案,暴露了个别人员利用监管职权牟取私利;巷道疏浚等涉水工程项目招投标过程中收受好处费的腐败案,扰乱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以及性质更为恶劣的“靠水吃水”系统性腐败案,严重侵蚀了行业健康发展根基。这一系列案件的严肃查办,不仅清除了寄生在涉水领域的腐败毒瘤,形成了强大震慑,更巩固深化了前期专项整治成果,为我市水域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纪律保障。
立足根本整改升级
推动水上安全长治久安
学习教育期间,我市坚持高标准整改整治,切实营造安全渡运环境,从根本上彻底解决渡运领域问题。
今年以来,江门以市政府名义颁布《江门市渡口渡船安全管理办法》,以立法促进渡运安全管理;建立《江门市港口码头项目使用港口岸线准入评审工作指引》,进一步规范港口岸线准入和管理机制,确保岸线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持续完善渡口管理制度,推动水上安全长治久安。
近年来水上交通事故中,因救生设备缺失或老旧导致的意外占比不在少数。5月28日,全市最繁忙的渡口——新会区睦洲渡口举行了一场以“助力农业防灾减灾,共筑水上交通安全”为主题的救生衣捐赠仪式,社会力量共同捐赠1600套高质量救生衣,进一步织密了雨季汛季期间群众安全防护网,确保人民群众乘上“放心船”。
据了解,此次捐赠的救生衣为自动充气式救生衣,为手自动一体式,具有更好的浮力性能、更舒适的穿着体验和更长的使用寿命,将有效解决我市渡船救生衣老旧等问题,能在关键时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可靠的安全保障。得益于此,我市目前已严格落实在船人员100%配备救生衣的要求,实现渡船乘员全覆盖。
今年3月,随着首辆汽车平稳驶过桥面,新马单大桥正式完工并开始试通车,宣告新马单村终于结束了没有桥梁和陆地相通的“孤岛”历史。新马单村四面环水,是江门辖区内少数没有通桥的“孤岛”,全岛仅有2个渡轮码头。过去,村民要掐着渡轮时刻表出行,台风天更是寸步难行。如今,新马单大桥通车,新马单村村民不再需要“靠天等渡”,前往三江圩镇的用时也节省了近30分钟。村民朱华强激动地说:“这座桥我们盼了几十年,以后住在城区的儿子、孙子回来看我就方便多了。”
为了让人民群众的水上出行更安心、更便捷,我市按照“能撤尽撤、宜桥则桥、宜渡则渡”原则,加力提速渡口的升级改造工作。我市通过“建桥撤渡”、公交化代替等方式已让3道渡口光荣“退休”,后续还有3道渡口也将陆续停用。全市剩余的8道渡口也将全面升级改造,成为安全、便捷、舒适的水上出行“新驿站”。
值得期待的是,我市正充分发挥船舶与海工装备、安全应急等产业优势,与中船九院加快产业规划编制,与中船605院开展新一代绿色智能船舶应用示范场景研究,推动渡船渡运设施升级、以旧换新、装备制造,以产业赋能水上安全治理。